彭派新闻记者范痰实习李说:“200年后的世界会怎么样?现在地球上数十亿人将无法亲眼看到当时的情景。但是人类的想象力可以冲破时间的束缚,在未来的空间里刻下五彩斑斓的痕迹。
”在长篇科幻小说《青年世代》中,90后作家、新兴科技公司投资人李佳蓬畅想了200年后的世界,并提出自己的追问。本职工作是投资人的他,认为投资和科幻都是在尝试触碰未来——“投资是理性地去预测几年内事物的变化,而科幻则是在遥不可及的空间里开天辟地。”
7月24日,李佳蓬携处女作《青年世代》出现在单向空间北京东风店,与科幻作家韩松、评论家杨庆祥、作家文珍一同探讨人工智能、科幻创作等问题。
活动现场
毫不吝啬“赞美青年”
“我并非文学科班出身,《青年世代》是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青年人,这本小说结合了我许久的两个疑问:假如世界由青年人主导,社会将如何改变?假如超级人工智能降临世界,与人类将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在后记中,李佳蓬这样提到自己的写作初衷。
青年人掌握政治是《青年世代》的基本设定,书中制度的捍卫者们,每次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赞美青年”。杨庆祥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现实、非常有力量的表达。“当下整个社会的结构,其实就是一个互联网的结构,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互联网结构里面的一个触感器。谁的触感是最灵敏的?传递最快的?正是青年。”
“青年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一方面承载着未来世界的希望,初生牛犊所向无敌;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被煽动,走入歧途。”作为其中一员,李佳蓬对青年群体有许多思考与想象。他对青年政治的兴趣,源于英国脱欧事件。关注投票细节数据后,李佳蓬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投票率和支持率均差异悬殊,“可以说是老人让英国脱欧的,但十年以后承担弊端的大多是年轻人,这是不公平的。”这一发现成为了数年后李佳蓬以“青年政治”为主题写作小说的深层动因。
故事中,当青年人自以为权力在握、掌控世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傀儡。在韩松看来,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确实存在话语权的博弈关系,“《青年世代》描述了一个年轻人的乌托邦,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年轻人夺回了话语权。今后这本书会怎么去影响现实,这是我所期待的。”
韩松认同青年这一主题的重要性。“这本书非常让我感兴趣的点,就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又重提百年前鲁迅、梁启超、茅盾、巴金所书写的、当时青年人面对的问题:我们未来怎么办,要怎么才能生存下去?这本书在重新思考,年轻人在今天应该有怎样的出路。”
越科幻越现实
在杨庆祥看来,《青年世代》是一本“带有社会意义的科幻小说”,“从青年角度来看,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小说。”书中“行动的青年”和当下“虚无的青年”形成某种意味丰富的对照,青年问题已然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小说对此提出反思与探讨。
小说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亦基于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并时刻关照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国际格局究竟会如何发展,到底会不会分裂?”。不同于《三体》中对文明关系的悲观预设,本书作者提出了“抱团理论”。文珍非常赞同这一设想,她回顾了书中的观点,“人类的竞争来源于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而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宇宙是无限的,对资源的争夺毫无意义,人类的欲望法则并不成立,我们应该合作。这些观点符合我的想法,即文明来到更高层级,大家就可以不停地向上向善。”
围绕人工智能的话题,韩松指出“科技成为今天的第一现实,未来加速入侵现实,科技改变大家的命运,也能触发几个企业,比如阿里巴巴、滴滴。他们用算法掌握你的思想、规律,这种力量会形成新的垄断、新的霸权。”杨庆祥则将人工智能理解为“一个带来改变的大咖”,相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实应用,他更关注作为一种宗教或者精神哲学的人工智能,设想其能够颠覆人类社会固有的主仆关系,带来崭新的文明论。
李佳蓬
跨界创作:科幻进入各行各业
不同于传统小说家,科幻作家的理工科背景似乎显得更为浓郁:《三体》作者刘慈欣、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都曾是工程师,《青年世代》作者李佳蓬也以医疗健康及科技领域投资为本职工作,韩松对此的理解是,“科幻成为了思想的承载体,很多年轻人借助科幻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
李佳蓬的跨界创作,则来自几条长期埋藏在心底的暗线,文学与投资之间的微妙联系便是其一。他提到,文学跟投资本质上有一定的相通点:“它们本身都是要对事物有一个更加细致的观察,从这种独特观察的视角之中试图得到一些不同的结论,通过这个认知差来带给读者或给市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两者的共通性就是观察、理解和解读。”再加上个人对输出知识与思想的偏爱、对科幻领域的兴趣,《青年世代》应运而生。
在肯定小说创作深度的同时,评论家们亦提出改进的意见。杨庆祥提到,书中塑造的人工智能仍然有些简单化,与人类之间停留在常识意义上的文明的辩驳,没有超出期待的视野。而文珍总结了大家对这位青年作家的真诚期待,小说创作要“复杂一点,慢一点,怜悯一点,爱一点”。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