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17年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一届情景狂欢节受到业界相关人士的关注,当晚首次颁发了仅侧重于编剧的情景行业关注部门奖。
其中,年度最受关注编剧团队奖花落“66号剧匠剧本研究所”。知名编剧、66号剧匠剧本研究所所长朱睿作为代表上台领奖,朱睿大学时期的班主任、北京电影学院苏牧教授为其颁奖,此等场合师生相遇也是意义非凡。紧接着朱睿分享了其对编剧工作的感悟和热爱,他说:“没有爱就没有创作,所有的创作都应该是一场爱情。”
66号剧匠剧本研究所所长朱睿
66号剧匠剧本研究所(以下简称66号剧匠)是独立制片公司赤寰国际旗下的编剧品牌,朱睿任所长,负责内容的总体把控。66号剧匠的核心团队组建于2012年,更名为66号剧匠才不到一年的时间。
成立66号剧匠,起初朱睿并没有抱着盈利目的,而是想与业内的编剧同行分享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师从田壮壮、李惠民的朱睿已有《妈妈再爱我一次》、《复婚》、《毕有财》、《枪花》等成熟作品,曾任慈文传媒文学部总监,他希望自己的所学所想能让编剧同行受益。
随着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朱睿想将66号剧匠打造为一个编剧品牌,做编剧界的“三星米其林”,他希望66号剧匠接优质项目,与优秀团队一起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66号剧匠是一个怎样的编剧团队?如何做出高水准的改编剧本?面对行业内的种种怪现状,66号剧匠将如何发展前行?近日,我们与所长朱睿对话,答案将一一揭晓。
谈团队:组建编剧服务站,开辟编剧护养式创作模式
为何叫“66号剧匠研究所”?
2017年,66号剧匠研究所搬了新家,地址在北京宋庄北塘艺术区金色大门66号,因此团队也更名为“66号剧匠剧本研究所”,朱睿在宋庄画家村建设了1.5亩地的创作基地,在自己参与设计的写作室里,编剧得以安心创作。
据朱睿介绍,66号剧匠旗下的专业编剧团队共有15名编剧,分为五个小组,每组有各自擅长的题材和方向,每组三名成员中,由一位资深编剧担任组长,负责架构、气质和分场的把控,年轻组员负责台词、细节及与时俱进的时尚化处理。最终所有的剧本都由朱睿来总体把控,并与资方对接。编剧宋方金评价朱睿:“中国的影视剧要么偏于情感,要么偏于情节,但是朱睿在中间做到了非常好的平衡。”
66号剧匠剧本研究所感谢所有帮助过的人⬇️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与传统编剧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有所不同,66号剧匠中除编剧以外,还设立针对剧本前期市场分析的调研部门,以及针对编剧人员生活的服务部门,母公司赤寰对66号剧匠所产生的项目均参与投资,对剧本负责到底。
除了15人的编剧团队之外,朱睿还组建了10人的编剧服务站,负责编剧起居、饮食、出行、日常琐事及数据整理、资料收集、个人宣传等服务,让编剧在最佳创作状态下完成剧本写作任务。
“作为多年从事剧本创作的编剧,我非常了解处于创作期的编剧,他们基本都是生活白痴,很难让编剧在专注创作时还有精力交际和处理合同、时间规划、钱钱交易等日常琐事。因此我组建了10人的编剧服务站,每位编剧24小时出门都有专车司机接送,有数据组为编剧提供受众数据,性向数据,收视数据和观剧体验数据,并为剧本写作提供资料收集,包括情感故事、史实年份、热点话题等创作素材。”朱睿称这样的创作模式为“护养式创作”,就是为了“还编剧一片创作的天空”。
在此之前,朱睿管理的编剧团队曾一度达到45人的规模,电视剧剧本年产量在200集左右,在数量飙升的同时,对质量的把控就无法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因此朱睿决定“精兵简政”,严把质量关,将编剧团队的人数降到了如今的15人。
朱睿认为,一个编剧团队不能超过20人,否则将会是一盘散沙,很难对作品的质量负责任。现在15人的编剧团队不盲目追求剧本的数量,一年生产三部体量在40-50集的剧本和一部电影,集中火力做高品质剧集。朱睿补充道:“不符合创作规律的合同调整或者解约,不喜欢的题材作品我们不接,支持原创,给编剧以创作的自由与空间。”
谈改编:没有改编编剧,对剧本的改编是基于编剧的原创功力
66号剧匠以原创剧本起家,近几年做改编剧本较多,也是时势使然。
在IP泛滥的时代,做改编不仅费心费力,还容易出力不讨好,动辄得罪了来势汹汹的“书粉”以及参演明星的大批粉丝。
朱睿认为改编剧本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名著改编,例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作,可以在提炼原著精髓的基础之上,适当地改造情节,而非照本宣科,要做到“神似”;二是普通小说的改编,不能忘记看中这本小说的初衷,无论是特殊的人物、精彩的桥段亦或是特别的切入点,都要融入到剧本改编中;其三就是拥有强大粉丝群的IP小说,首先要对书粉负责,保留他们最在意的桥段,在书粉和影视剧转化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把不完善的地方补充完整,使其符合影视创作的基本原则。
改编需要考虑很多层面的问题,审查、立意、人物塑造、市场需求等等,朱睿认为原创剧本是自我表达与观众需求的结合,而改编则是自我表达+观众需求+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然而现如今很多IP小说的作者并没有清晰的创作理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很多类型小说并不适合做影视化呈现,例如意识流小说,如果要改编这类型的小说,任务则更加艰巨。
在66号剧匠,“一稿过”是常见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前期功课准备充足,一般2万字的故事大纲,开会讨论的记录就达11-12万字;其二是团队内部编剧的专业性,他们有极强市场敏感度以及扎实的剧本写作基本功底。除此之外,66号剧匠成立至今,仍保持着“0拖稿”记录。
朱睿已经在影视行业工作了20年,2015年、2016年两年是他印象中乱象最多的两年,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资本大规模介入,另一方面是整体行业的气氛变得急功近利,很多从业者变得浮躁,不敬业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团队内部的编剧思想上也发生了动摇,对创作不认真。曾经有资方要求编剧在3个月内写完2部大体量的电视剧,这样匪夷所思的要求让朱睿觉得不可理喻,正常符合影视创作规律的周期是7-9个月写40集剧本。
谈行业:门槛降低,乱象丛生,“泛编剧”出没
在过去的两三年,资本的大规模涌入带动了影视行业的高度发展,可是在繁荣蓬勃的背后却是泡沫四起,人心浮躁,创作周期的大幅缩短、作品题材类型单一化、IP称王称霸,作品重量不重质,收视率点击率造假……
目睹近两三年行业的诸种怪现状,朱睿始终告诫团队内的编剧,要守住当初从事剧本创作的初心,乱象终究会逝去,拨云见日之后,一切将重新回到作品本身。
关于影视行业乱象丛生的原因,朱睿认为是从业门槛变低了,互联网让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盲目地参与到影视行业中,因此出现了很多“泛编剧”和“泛制作人”,他们很多人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并不了解影视创作规律,也没有影视从业者的专业审美素养和艺术操守,这些人的大举进攻,拉低了整体的行业水平,也导致很多影视作品半路夭折。
“优秀的制片人绝不仅仅是会计,职业编剧是为制作行最大方便的创作者,这些都需要多年行业内经验的积累,而不可一蹴而就。”朱睿深感这个行业需要重新建立秩序,影视这池“春水”不可持续被“搅乱”。
前几年出现的很多“爆款”作品,或是猎奇,或是收割题材和边界的红利,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但并不意味着这些“爆款”就是优质内容。
朱睿认为自从2017年上半年以来,行业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尽管如今的业态依旧不健康,这是以“唯收视率论成败”为代表的错误导向带来的深重积弊,但是可喜的是转好趋势显著,编剧的酬劳、话语权和被尊重的程度都在提升,并且行业内对于好内容也愈加渴求。
66号剧匠收获了业界的关注与荣誉,也将继续保持对影视创作的热爱,与更多优秀的团队合作,打造真正的品质之作。
【文/胡摩】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