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夹Flanet 011978年,山东青岛,唐国强这个“小鲜肉”正在考虑离职,心情像眼前的大海一样汹涌。
26岁的他,本是青岛话剧团的演员,因为此前被借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拍了两部电影,反响不错,便想正式调过去。
八一厂是老牌大制片厂,又位于首都北京,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显然要比家乡的剧团好多了。何况,小唐还在八一厂谈了个女朋友,投奔的心就更切。
但是原单位好不容易出了个明星,不愿放人。那时候想跳槽要有调令、移交档案,哪怕世界再大,也没法说走就走。
眼看机会要错过了,八一厂使出了一个新招:让化妆师对着一张毛泽东年轻时的照片,给唐国强化了妆,把照片报告给上级,说要把他作为特型演员调用。
青岛话剧团一看,这下拦不住了,只好放手。当年12月,唐国强心想事成。
因为,培养特型演员,是当时中国文艺界的一件大事。
这一概念来自于苏联,起初是拍关于列宁的电影,专门找了一个酷似他的人来扮演,戏路固定下来,成为特殊造型的演员。斯大林在位时,也有自己的特型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拍摄了大量革命电影,但是领导人却集体缺席。因为毛泽东不愿宣传自己,于是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能在电影中刻画还健在的领袖。
那时的电影主角,主要是工农军阶层的英雄和劳模,比如《英雄儿女》《雷锋》等。当剧情需要提到毛泽东时,就用一轮红日来代替。
1976年,几位领袖相继去世,禁律自然解除。同时,“文革”结束,电影创作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也需要从过往的革命历程中,重新获得进取的力量。
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相继诞生,伟人开始成为电影主角。
1978年,北影厂拍摄《大河奔流》,导演是陈怀皑,儿子陈凯歌在这一年考入北电。影片讲的是河南抗击黄河洪灾的事,首次出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形象。
北京人艺的台柱子于是之,成为影史第一位演毛泽东的演员。早在1951年,他就在歌剧《长征》中扮演过,这一次也就用了他。
片中,毛泽东的戏份很少,只有一个场景,还是大远景,只能看到侧身和背影。尽管如此,影片还是轰动一时,为之后塑造领袖人物起了个头。
于是之长得不像毛泽东,主业又是话剧,演电影属于客串。而扮演周恩来的王铁成,戏份就要多些,成了中国第一个特型演员。
他是北京人,出身富商家庭,因爱好京剧,转行搞文艺,当了演员。“文革”后,他主演了几个纪念周恩来的话剧,得到邓颖超的肯定,所以被电影选中。
《大河奔流》分上下集上映,在下集的片头,特意用字幕标出:本片下集将出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光辉形象。
可见,那时电影就知道如何找重点做宣传了。
以这部电影为开端,特型演员登上银幕,未来将经历一段波澜壮阔的时光。
1978年8月,上海戏剧学院专门召开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肖像化妆学术讨论会”。10月份,中央戏剧学院也召开了“塑造领袖形象表演艺术座谈会”。
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分别下发通知,在全国和全军寻找特型演员。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被选中的人,单位都得让路,大多进入八一厂工作。
民间藏龙卧虎,一大批人因为长相,改变了命运。
唐国强就是趁着这个背景,实现了进京心愿。但那时他还年轻,没有合适的剧本让他去演毛泽东,倒是在其他影片里先走红。
1979年,拍摄电影《小花》期间,遇上他过生日。陈冲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说来个奶油蛋糕就行了。陈冲说,哥,你皮肤比我都嫩,都是吃奶油吃的。
从此,“奶油小生”成了他的外号,既彰显了他的颜值,也限制了他的戏路。直到后来,演了诸葛亮、雍正等角色,才跨进了实力派圈层。
人生兜兜转转,最终回到原点。十几年后,他还真实现了起初调入八一厂的目的——扮演了毛泽东。
如今,“奶油小生”是没人叫了,但在B站,他拥有了另外一个外号,“鬼畜达人”。
时代改变着人的命运,也塑造着人的形象。
02
1981年,“西安事变”发生45周年时,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同名电影上映,成了年度热片。
光是在本市就连映一个月,放了1108场,观众人数达110万,占市区人口的80%。
更重要的是,这部片一下子推出了两位特型巨星:一个是扮演毛泽东的古月,一个是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
挑选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由叶剑英亲自把关。
各地报上来的候选人有20多名,化好妆的照片,摆在桌上。叶帅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反复比较,最终在一张照片上画了个圈。
上面写着名字:胡诗学。
老胡是个孤儿,1949年,广西解放时,部队文工团从桂林孤儿院中收留了他。那年他12岁,只记得自己出生在9月,具体哪天不知道。填登记表时,为了好记,就写成了9月9日。
此后他就在部队生活,逐渐成长为一名文化干部。平时爱画画,发表作品时,把姓拆开,用了笔名:古月。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那天恰好是古月的生日,一死一生,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缘分。
当时,他在昆明军区担任文化科科长,正团级。脸部轮廓和身高,很像毛泽东,在当地是广为人知的事。
1978年,当挑选演员的通知下来后,他就被作为候选人报了上去。
叶帅认定后,他调到了八一厂。从没演过戏,只有看资料,对照片,反复琢磨。他注意到毛泽东手大,吸烟的时候,烟夹在手指中间,整个手掌都捂住了嘴。
随着渐入佳境,妻子感受到:一个逝去的伟人正在复活,一个熟悉的丈夫正在消失。
古月接到的第一个表演任务,就是《西安事变》。前去试镜的有三人,他摸出香烟,划燃火柴,却并不点着,一副逼真的沉思状,得到认可。
不过,《西安事变》主要反映的是国民党一派的事,蒋介石的扮演者更重要。
此前,贵州话剧团排演《西安事变》,到处找蒋介石的扮演者,找不到。偶然一天,一位接触过蒋介石的人来团里看演出,说,你们团里的孙飞虎长得就像呀。
化妆后,还真是那么回事,自此成了“委员长”。西影厂在全国遴选演员时,他又成了胜出者。
孙飞虎在舞台上表演惯了,一开机就挺起了腰板,动作夸张。导演告诉他,蒋介石也是人,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端架子,自己也受不了。他才放松下来。
影片上映后,有位在美国的学者说:“我研究了几十年的蒋介石,你们这个演员演得非常像,连后脑勺都像。”
1982年,第二届金鸡奖颁奖礼在西安举行,孙飞虎获得最佳男配角奖。从戏份来看,他完全是主角,但因为演的是反派,无法拿头奖。
几年后,孙飞虎调到了正如日中天的西影厂。除了继续拍革命历史片外,还在《东陵大盗》这样的商业片中扮演蒋介石。
《西安事变》中,演朱德的赵登峰,是抚顺市话剧团演员,而朱德是四川人,他不得不改掉东北话的大碴子味,学起了川普。
再加上王铁成演的周恩来,这部片可谓中国第一代特型演员的集体亮相。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出台,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确立,形象塑造有了政治基准,开始成为电影叙事的主体。
1982年,八一厂拍摄《风雨下钟山》,讲的是1948年国共谈判破裂、解放军渡江作战的事,由西安话剧院的演员张克瑶扮演毛泽东。
作为本地人,他没有赶上《西安事变》,但成了第一个演主角的毛泽东特型演员。他的相似度,没有古月那么高,但因为会说湖南话,声音很像。
之后,八一厂拍摄《四渡赤水》,古月开始主演。他的举手投足间,稳健洒脱,尽显领袖风范。因为多扮演老年时期,脸上总挂着笑,和蔼可亲,就是少点霸气。
有人评价说:“显得太轻飘,没有分量,没有艺术的沉重感......缺少一种各门艺术中都必不可少的力量度。”
但在众多的毛泽东扮演者中,古月的名气还是最大,以至于出现了蹭热度者。
江苏有个叫顾云彬的人,长得有些像毛泽东,被铁路文工团招聘为特型演员。
他的艺名叫,古云。
就像李小龙成名后,陈港生给自己取的艺名:成龙。
03
1989年,建国40周年前后,特型演员们频频亮相银幕,那是他们最辉煌的时期。
两年前,中宣部成立了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988年1月1日起,财政部开始为这类项目提供资助资金,由此掀起了一个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高潮。
1989年的《开国大典》就是其中的代表。那时候没有票房统计,胶片拷贝数是重要的市场指标,本片的拷贝发行量,全国第一。
这也是古月表演的突破之作。过去数年,关于领袖人物的资料不断被披露,为演员提供了参考。同时,电影除了展现伟大外,也注重刻画他们普通人的一面。
片中最震撼的场景是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的讲话,古月的表演可以乱真。不过,是由张克瑶配的音。
1990年,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古月获得最佳男主角。有人评论说,“毛泽东”的演技终于可以和他的老对手“蒋介石”平起平坐了。
而孙飞虎继续高水平发挥,同时获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男配角。
每次在演员表上,他都是男主角之一,一到评奖就成了配角,心里难免有想法:
“从政治上来说蒋介石是个反面人物,但是从表演艺术来说,并无正反之分,只有高下区别。”
他对媒体说自己要“金盆洗脸”,不再演“委员长”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型演员就那几个,档期排不开时,剧组还得请他来。1993年,他和古月合作《重庆谈判》,又得了一个最佳男配角奖。
把配角做到了极致,其实已经是主角了。
直到2000年播出的电视剧《太平天国》中,他饰演曾国藩,才终于告别了蒋介石。
小平同志的形象,也是在1989年以男一的身份登上银幕。
广西电影制片厂为了给国庆献礼,决定拍摄发生在本地的革命事件“百色起义”,这是小平在1929年领导的一场武装暴动,又恰逢60周年。
他本来不愿让电影表现自己,在影片顾问王震的劝说下,才答应。
选择合适的演员,决定着影片的成败,导演的要求是:四川人,个子不高,并且是专业演员,会演戏。
四川人艺的演员卢奇,成为候选人之一。之前,他在电影里扮演过孙中山,给人印象深刻,但有了先入为主,没人觉得他像小平。
既然来了,就试妆看一下。因为眉毛太密,化妆师拔掉了他一半的眉毛,结果眉骨肿起来了,当天没看成。第二天,肿消下去,大家惊呼:太像了。
小平烟瘾大,但卢奇不抽烟。为了表演,必须得学,他每天买一包,坚持抽完。
相反,小平的老搭档刘伯承不抽烟,但是特型演员傅学诚却是个老烟枪,又不得不戒烟。
研究资料时,卢奇发现年轻时的小平很调皮,爱开玩笑,所以他的表演也非常活跃。片子拿给邓家人看,孩子们说:“爸爸,你年轻时是这个样子呀?”小平也笑了。
片中有个情节,周恩来送别邓小平去前线,一起吃饭,说以茶代酒。卢奇觉得这个太假,好像共产党人不食人间烟火,改成打了几斤老白干,大喝一顿。
凭借这个角色,卢奇在1990年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两代领导人的特型演员,一个捧起百花,一个摘得金鸡,传为佳话。
也是1990年,传记片《周恩来》开拍,摘取了周总理在文革中的经历,那是他最悲怆的一段人生。
此时的王铁成已经退出影坛。因为独子有智力障碍,为赚钱给其看病,他在1985年去了香港,做起了生意。
当时周恩来的特型演员,还有苏林,在《百色起义》中和卢奇合作过。但导演丁荫楠觉得,还是王铁成最合适,又请他回来。
影片开拍不久,王铁成出车祸受了伤。他住的医院,正好就是周恩来当年的病房,环境、疼痛都是如此相似,真实和虚幻已经分不清了。
1992年,他同时获得金鸡和百花的最佳男演员。一位中央领导送他一句话:演技绝伦,情出于心,再现总理,光照后人。
葛优的父亲葛存壮,在看过周恩来的纪录片后,反而觉得真实的周总理,没有王铁成演得像。
就像当年卓别林去参加“模仿卓别林表演大赛”,只获得第三名。观众认识一个人,记住的是他们身上的典型特征,当演员特意放大后,就更符合观众的内心设想。
九十年代,国营制片厂集国家之力,拍摄了不少史诗战争片,比如“三大系列”《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
西方战争片追求“战壕真实”,重点展现战斗场面,而国产片追求“司令部真实”,突出领导层的战略决策,特型演员们大放异彩。
他们在影坛上足以与姜文、刘晓庆、巩俐等明星相抗衡。社会地位也高,与领导人合影时,都让他们站C位,以示对逝去的伟人的尊重。
拍《大决战》时,一位将军到现场视察,看到古月,上去就是一个立正敬礼。
古月赶快作揖:“首长,别这样,别这样。”
04
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的娱乐性和票房愈加重要。特型演员逐渐走下坡路,颜值更高的明星开始加入。
转折点就是唐国强。
1996年,八一厂拍摄电影《长征》,导演翟俊杰决定推陈出新,不用特型演员,让唐国强来扮演毛泽东。
当时争议很大,不少人拿“奶油小生”说事,觉得他离领袖太远,吐槽声不亚于今年《上海堡垒》中的鹿晗。
争议是演员的宿命,而争气是最好的面对办法。
几年前拍摄《三国演义》时,本来让他演周瑜,但化完后妆后,发现更像诸葛亮,于是上位成主角。当时也有人反对,最后证明是个经典角色。
唐国强觉得:塑造伟人更应追求神似,而不是对着照片模拟,学说方言就行了。
他不像以往古月、张克瑶那样,踱着步抽烟,说湖南话,而是一口普通话。结果反响还不错,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长征是个复杂的事件,电影的容量太小,不好完整表现。之后,他又自导自演了电视剧《长征》,2001年建党80周年时播放,成为年度爆款,算是真正找到了感觉。
那几年,各大卫视不断重播,一首悠扬凄婉的《十送红军》,响遍千家万户。
长征是毛泽东一生的转折,唐国强挖掘出了他内心的复杂,将那种力挽狂澜的霸气表现了出来。
他长得不像毛泽东,但气质又最像毛泽东。
剧中,周恩来的扮演者,是总政话剧团的刘劲,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在校期间,演过一个小品《芙蓉树下》,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和他搭档的是一个藏族学生,名叫壮丽,后来做了唐国强的第二任妻子。
1995年,刘劲在电影《宋家皇朝》中扮演张学良,和张曼玉、杨紫琼等美女搭戏。做造型时,化妆师说他长得挺像周恩来。消息传出,不久他就出演了《遵义会议》。
所以说,每一个成功的特型演员背后,都有一个能成事的化妆师。
刘劲的眼睛大而有神,流露出一种智慧和淡定,是最像周总理的地方。相比之下,他的耳垂比较小,所以没事就拿手拽,竟然给拽破了,结了疤。
1998年,他出演《周恩来在上海》,临场发挥,和妻子来了场吻戏,是又一突破。但这部剧因为涉及地下秘密战线,后来不让播了。豆瓣评分8.4,只有65人看过。
没成名前,他常被误认为是歌手郁钧剑,演过周恩来后,就没有这个苦恼了。有时做出租车,司机坚持不收钱。
为感念扮演周恩来给自己带来的人生改变,刘劲给女儿取名:来恩。
《长征》中,另一位明星陈道明扮演蒋介石,俩人是浙江老乡,身上也都有股冷傲劲儿。但陈道明是个性鲜明的演员,风格也就不一样。
孙飞虎版不苟言笑,动辄训话,突出的是凶恶,而陈道明说话慢慢吞吞,抑扬顿挫,显得文气诡诈。
梁宏达评价说,他演得像个黑社会老大,成了《康熙王朝》的古惑仔版。
不过,也有观众认可:“孙飞虎求其形似而略嫌过火,陈道明探索蒋的灵魂深处,求其神似而恰到好处。”
唐国强版毛泽东成功后,扮演伟人从形似进入神似阶段。如果说以前是追求长相上的“同款”,现在更看重有颜值的明星。
但明星主要出演一些大制作商业片,中国每年还有大量的主旋律作品,需要以前的特型演员。
比如王霙,他从1991年的电影《开天辟地》开始饰演毛泽东,如今一些小成本的革命题材剧,基本都是他演,光是2014年,就有四部。
特型演员依然存在,正常上下班,只是不再有明星的光环。
05
时光如大河奔流,一去不复返,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逐渐化为生活的烟火。
2005年,古月去世,从影27年间,在84部影视作品中演过毛泽东。同年,周恩来的特型演员苏林去世,仿佛是1976年的重演。
第一代特型演员退出历史舞台,而国产电影在新世纪后走上产业化道路,变化巨大,不管什么片,都得重视商业价值。
2009年,建国60周年时,迎来新一轮主旋律片创作高潮。影响最大的《建国大业》,除了唐国强、刘劲、王伍福的固定三人组外,有多达170多位明星参演。
有文章题目写着:一边数星星,一边重温历史。
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片中有个接地气的场景:五巨头在西柏坡的最后夜晚,嚼着大葱,吃着大饼,喝醉了一起唱《国际歌》。
之后的《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更是采用了大量的青年明星,刘烨演毛泽东、朱亚文演周恩来、欧豪演叶挺......化妆技术的进步,能弥补演员长相的差距。
年轻观众没有切身的革命经历,能感召他们的是故事本身的传奇性,而不是人物的逼真模样。
他们在乎演员本身的气质和经历,是否配得上这个人物。
人设,才是现代影视圈的核心主题。
2012年有部电视剧《红军东征》,扮演毛泽东的是张铁林。因为他在《还珠格格》中吹胡瞪眼的皇阿玛形象太过熟悉,让人分分钟出戏。
六小龄童曾演过周恩来,尽管长相接近,但是他已经与孙悟空绑定,也无法引起共情。
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播,出现了大量新时期的政治人物,基本找的是形象相近的专业演员,而不是专门培养出来的特型演员。
也是这一年,孙飞虎去世。他是公认的“蒋介石特型第一人”,但始终不愿认为自己是特型演员,只是“能演特型的演员”
经过几十年的创作,重大的革命事件基本被拍完了,国庆献礼片不再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天下,更多的电影回到了普通人身上,表现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今年的国庆档三大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都讲的是普通人所经历和见证的事件,采用的也是商业片操作方法。
既要传递正能量,也志在获得票房,这是电影创作的常态。
特型演员,是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回应了群众对伟人的敬仰和怀念。而特型演员的淡出,体现的是艺术创作的进步。
一部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有伟人,而在于真正的艺术水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