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戏《开端》一播出就上了多个热搜,起火了。
无限流的循环、固定时间被引爆的炸弹,还有白敬亭和赵今麦的CP组合,让人觉得又好磕又紧张刺激,追剧进入到了停不下来的模式。虽然剧情有很多看点,但我还是对其中的卢笛印象深刻。他穿着一身黑衣服,背着个双肩包,戴着黑帽子、黑口罩,怎么都像是犯罪嫌疑人,但最后才发现,他不过是个爱撸猫的大男孩。
由于有哮喘的老毛病,母亲对他的生活近乎病态的控制,卢笛的一言一行都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被监视,出门要报备,交什么朋友母亲都要过问,这样生活让卢笛感觉到窒息,于是养猫撸猫成为了生活中唯一让他快乐的事情。
这样以爱为名的控制,是不少父母的真实写照。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的空间和自由不停被破坏,很难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心理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颋颋,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疗领域积攒了十多年的经验,他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了不少的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内在空间,用自己的想法控制着孩子的生活,甚至家长自己都未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控制欲,其实是家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心理问题,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曾被隐藏和压抑的潜意识被激发了出来,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而孩子就成为了这种潜意识的实现主体。
作为个体,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来说,我们都是独立的。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让孩子拥有安全感、自尊感、自主性和创造力,而这些,恰恰都需要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内在空间。可惜的是,很多父母读了不少育儿书,却还是学不会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在这本《这样和孩子相处》书中,刘颋颋博士提出了“空间育儿法”,让养育问题回归本质,家长给予孩子合适的内在空间,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孩子鼓励,那么就能激发孩子的内在能力,让孩子发展出独立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的过度自我牺牲,是一种过度的控制欲。
《开端》里,当卢笛稍微晚一点没回家,母亲就会不停给他打电话。表面上没有催促卢笛赶紧回家,但嘴上又说,一定等卢笛回家,父母才吃饭,这无形之中对于卢笛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心理控制。
因为担心父母等待自己而饿着,卢笛只能放弃和朋友相处的美好时光,尽快赶回家。回到家,又要面对母亲的各种盘问,特别是当母亲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猫毛时,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冲突,实际就是卢笛想要保护自己的内在空间,但母亲却坚持要侵入的冲突。
更让卢笛难以接受的,是母亲偷看了他的日记,发现卢笛居然说如果自己在拯救世界过程中,如果不幸挂了要捐献器官,怒不可遏,来到警局大闹了一场,坚持认为卢笛有人身危险。
在这场关系中,卢笛的母亲并没有把卢笛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她完全忽视卢笛喜欢二次元文化、喜欢撸猫的爱好,一味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卢笛。
我在剧情里,几乎看不到这位母亲有自己的生活,她的生活重心几乎都是围绕着儿子卢笛,这种过度的牺牲,必然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父母又在不断侵入孩子的内在空间,想要知晓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样的感觉就像是构建了一个心理监狱,让卢笛无法喘息。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往往会传播给孩子。
近日,一名男子家暴妻子的视频刷爆了全网,在视频中,男子摔打妻子,并且连续击打妻子的头部,完全无视旁边2岁孩子的害怕和哭泣,年幼的孩子哭着喊妈妈,却依旧不能让男子停手。
在这场家暴中,男子的行为令人发指。但据知情人透露,该男子并不是什么公司高管,在公司表现得也是唯唯诺诺,没想到居然会在家里做出家暴的事情。
在家庭暴力发生的空间里,施暴者是强者的存在,拥有权力,运用暴力的方法欺负弱者,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而被施暴者,则会感觉到痛苦和无力。当孩子目睹了家庭暴力,一定会有很强的痛苦和无力感,成年后,孩子会有两种发展方向,可能会保护和共情弱者,也有可能为了寻找力量感而变成下一个施暴者,命运的齿轮又再次轮回。
毫无疑问,每个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极大可能都是心理上的弱者,内心深处住着一个无助绝望的“小孩”。所以在外部环境,比如职场中,施暴者可能表现地唯唯诺诺,是个老好人,内心的无助压抑了他的攻击性,但在家里,他会用暴力的方法证明自己的力量,从而逃避自己内心无助的痛苦。
所以,从心理角度上追根溯源,施暴者的童年往往有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但这种因素很有可能会传给下一代,造成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悲剧。
当孩子出现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时,家长通常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孩子,造成了一系列的亲子关系问题。
那么在日常的亲子关系中,家长该如何和孩子相处呢?
在《这样和孩子相处》这本书中,作者给了不少父母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空间的方法。
接受孩子自身的气质特点,不要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书中有个案例,一位父亲,从小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都是学霸,因此,他也把这种高标准和严要求强加给自己的儿子,可惜儿子并未完全继承父亲的学霸气质,这让父亲特别的生气。父亲的严苛,也让儿子变得不自信和懦弱,这种与强者格格不入的气质,更是让父亲暴跳如雷。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会发现,按照育儿书上讲的来养育孩子,却发现并不管用。
北大教授丁延庆曾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的女儿是学渣,怎么教都教不会,感慨到这或许就是天道。
其实教授的女儿肯定不会是绝对的学渣,只是丁教授从小就是神童,6岁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而女儿没有遗传到学霸基因,是个普通的孩子,她的表现也是符合正常儿童的发育特点。丁教授所说的认命,其实就是对孩子独特气质的尊重,放弃了把自己的严苛标准强加给女儿,相信有这样的父亲,女儿自然会健康成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给予孩子需要的成长空间。
就比如卢笛的母亲担心卢笛的哮喘病会发作,因此坚决杜绝卢笛接触任何带毛的东西,包括他所喜欢的猫咪。
然而实际上,卢笛已经是个成年人,他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又不让父母过于担心,于是他在外面租下了一个小房子,这里成为了他独立拥有的空间。
他可以在这个房间里养好几只猫咪,挂上不同风格的二次元cosplay服装,自由自在,没有人打扰,他的心理获得了独立和自由的满足感。因为在家里即使有独立的房间,却不停被打扰,于是他在外部另外寻找一个空间来满足自己心理的需求。
从卢笛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中国无数家庭的悲剧,父母忽视了孩子成长空间的需求,孩子不停地被压抑心理自我成长,很多人可能生理上成年了,心理上却不够成熟,这是父母过度控制下的悲剧。
但是,我又从卢笛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自我空间的建立,他有着自己的爱好,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如果有更多的父母阅读这本书《这样和孩子相处》,懂得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那么我相信这样的家庭悲剧会更少一点,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