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结束。《格巴维察》起步,摄像头慢慢扫走了一群沧桑、麻木、疲惫的女人。
她们是来参加心理治疗的,当中有人止不住地傻笑,但却没人理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比如艾丝玛,影片的主人公,她只会在发放经济补助的时候会来这一次。
在南斯拉夫内战中,格巴维察是塞尔维亚的战俘营,数以万计的妇女在此忍受着折磨和强奸。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墓穴仍然敞开着,不断有幸存者前去辨认丈夫或情人的尸首。
死者已矣,而生者又如何?即便是时间也无法抚平这些女人心中的创伤,相反会给她们带来更多、更深的痛苦,令她们难以面对。
1974年出生的亚斯米拉·兹巴尼克,这位女导演自编自导了这部处女作,为什么一定要拍这个题材,这不难理解,因为她的家就离当年的战俘营不远,不到100公尺距离。
1992年塞尔维亚人为达成「种族净化」而挑起内战,年仅18岁的她亲眼见证了当地人被屠杀,妇女遭强暴的惨状。根据粗略的统计,波黑战争当中,有两万名妇女被军人多次强暴,许多人的精神完全崩溃,至今不能工作,只能依赖每个月15欧元的生活补助过日子。
兹巴尼克说:「……1992年一切都改变了,我明白我生活在战争中,性也被当作战争策略的一部分,他们用性迫害来羞辱、打击对方的女人,然后想以此造成对种族的破坏,波斯尼亚有2万多女人被有计划地强奸了……」
导演一定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这群勇敢的女人搬上银幕——不是为了展示她们的痛苦,而是告诉世人,即便苦痛仍未平复,她们也能勇敢地前行。
影片一开场,镜头在圣歌「Ilahijas」的背景音乐中缓缓移动,就像某位影评人形容的:「女人们肢体交错躺靠在一起的姿态彷佛像是乱葬岗上的尸体,可是却又暗示了互相依靠牵连的紧密关系,战争的幸存者多为失去父亲、丈夫的女人,而存活的男人则是当年的小孩,女人用生命见证了历史」。
在影片中艾丝玛面对被强奸结下的苦果、女儿莎拉,究竟是继续用善意的谎言欺骗她,还是让稚嫩、无辜的女儿与自己一起承担战争带来的痛苦?这一难题,创造出极具张力的戏剧性时刻。
同时影片的核心避而不谈战争的缘由,或是政治、种族、宗教的背景,导演用白描似的手法感性地呈现出现今波斯尼亚的战后状态。「剧中人忙着上学、工作、谈恋爱、吵架……等等芝麻小事」,亲情和爱情填充了艾丝玛家庭故事的外延。使得影片真实、生动,但始终保持着平静。
不得不提及音乐和歌曲在片中里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并在剧情重要的关键时刻伴随出现,从开场的「Ilahijas」崇神歌曲,至电影尾声的1970年代流行歌曲,并且穿插其中多首脍炙人口的塞尔维亚「turbo folk」(注一)的流行音乐,意涵皆有不同。
电影最后以《塞拉耶佛,我的爱》一曲作结,据介绍:这是一首波斯尼亚人耳熟能详并经常在旅行途中哼唱的歌曲,在影片里有其特殊的戏剧功能,因为它愉快的旋律对应莎拉沉重的心情,同时能缓缓引领她打开心门。
必须指出影片中扮演母亲的南斯拉夫老演员米尔珍娜·卡瑞诺维克的表演。热爱库斯图里卡的影迷早就在《爸爸去上班》、《没有天空的城市》和《生活是奇迹》中熟悉她了,她在本片中拥有强大的情感爆发力,是她精湛的表演为尚显青涩的导演保驾护航,为影片在心灵的维度上得以开拓。她凭借源自内心深处的力量,缓慢、艰难而又坚强地从世界强加给她的重重灾难和压迫下突围。
米尔珍娜·卡瑞诺维克
注一:「turbo folk」是流行于塞尔维亚境内的音乐,内容充满国家主义精神,以斯拉夫民间歌谣搭配英美流行的重拍节奏形成独树一格的音乐风格,在南斯拉夫分裂之后米洛舍维奇(Milosevic)统治期间受到宣扬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影响,特别受到塞尔维亚人民的欢迎。
1.合作联系邮箱:irisfilm@qq.com
2.虹膜读者微信群:加微信个人服务号hongmomgs为好友,邀请入群
往期精彩内容
扫描二维码报名「虹膜经典电影沙龙」
《黑暗骑士》讲座Live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的链接,也可以直达本次 Live 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