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剧照《桥隆飙》是继曲波《林海雪原》之后精心制作的另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抗日战争初期山东地区为背景,生动地塑造了草莽英雄桥隆飙这一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从自发的革命斗争到接受党领导的曲折复杂过程。小说充满了一个个起伏跌宕的情节,有很强的故事性,充分展现了桥隆飙与飙字军对日寇及其爪牙坚决斗争的英雄气概。此书1964年曾经作家出版社出版,因为桥隆飙是民间游击队首领,草莽英雄,游击队被八路军所收编后,桥隆飙仍有些我行我素,不服从党的领导,有损于党的形象,被认定是株“大毒草”,后来出版社将印好的书全部销毁。但正如谢其章考证,此书没有被全部销毁,有部分流入了市场。
我看的早期版本
我出生在燕山深处的小山村,父亲常年在县上教书,家里只有母亲和三个孩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概在1973-1974年间,我们村忽然来了一群知青,有在硫铁矿上班的,有在西湾子养猪的,有在西河套养鸭的。这拨知青有男有女,除了西湾子知青点有集体宿舍住十几人外,其余的都住在了村里老乡家。我家三间瓦房,一家四口平时住正房,西厢房没人住,当仓库,放点破烂东西。村里(那时叫大队)看我家有富裕房间,就安排了三个女知青住在我家。一个是天津的,叫何喜荣,大高个,长脸儿,梳个长辫子,很漂亮的;一个唐山的,一个县城的,都是矮个,短辫子,只记得一个姓高,都忘了叫什么了。知青们干的不外修田挖渠,养畜养禽。
连环画
那时缺粮,老百姓时常饿肚子。而知青们的伙食非常好,至少我印象如此,我经常看她们吃白面馒头。她们都在知青点吃饭,由于离我家有几里地,晚上她们打完饭都拿回家吃。因为条件简陋,三个人吃饭常常就着我家灶台。那时我八九岁,看她们吃好饭好菜馋的不行,就盯着她们看。母亲那时大多在做饭添柴,或刷锅,常常不好意思地一把拖过我,说,上外边玩去。每当这时,其他两个人往往端起饭菜进里屋,而何喜荣却常常把馒头、窝头拿起来塞在我手里。不管母亲如何如何说我不懂事,拦着不让给,我却接过不放,跑出去享口福去了。
母亲非常喜欢何喜荣,拿她当闺女看。每当她探亲回家,都给她带些时令土特产,也就是栗子、山楂、小米等等。三个知青回来也都给我家带家里的特产,我第一次吃到了榛子,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咸菜、酱菜。何喜荣回来,常常给我们带饼干、糖果。我清楚得记着,她拿一个粗大的雪花膏瓶子装满了一大瓶子糖果拿回来的情景。那个四棱型的大玻璃瓶子我家用了好多年,直到几年后我家搬到县城才不知去向。
当时农村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村里有广播喇叭,听听新闻、歌曲、戏曲而已,洪湖水、夫妻识字、朝阳沟、样板戏不间断地放。我家有一个收音机,是父亲在校办工厂改造时自己攒的,全大队也只有这一台。这台收音机伴随了我的少年时代,开启了我的心智,放飞了我的梦想。三个知青姐姐中午晚上休息的时候,有时到正房里和我们小伙伴一起听小说联播。但她们还有消闲的办法,那就是看小说。
电视剧剧照
那时村子里有图书室,书不少。今天来看,大队建立图书室应当是当时的政治任务,否则那穷山沟哪有多余财力购置书籍呢。我先后在大队图书室读了不少书,记得的有《征途》、《阿力玛斯之歌》、《金光大道》、《沸腾的群山》、《战地红缨》,还有《朝霞》等。知青们除了借大队的书外,她们自己还从家里带来小说。
何喜荣有一本小说《桥隆飙》。我天生喜欢带字的东西,那时农村糊窗户、糊墙都是找大队会计要些废报纸。我走到哪家都要看,倒着贴的报纸就歪着脖子看,大队订的《红旗》杂志,支书、会计都不看,我拿到一本就一篇文章不落,虽然岁数小有些内容不理解,但学习了好多字。当知道何喜荣有《桥隆飙》时,我就偷偷到西屋去找,发现有时书放在炕上,有时放在被褥垛上。我就趁她们上工时拿来看。何喜荣知道后也不说什么。当我刚看到第十章《英雄泪》,还没到一半时,就听说知青们马上要走了,不再来了。如饥似渴,点灯熬油,知青告别的日子来到时,一本《桥隆飙》仍然未看完。虽然草草翻阅了大概的故事情节和结局,但把未读完的书还给主人,真的有撕心裂肺般的不舍。我心一横,偷偷把书拿走,藏了起来。
知青田间劳动
我清楚地记着当时的情景。收拾东西了,何喜荣屋里屋外,在找她的小说。听说书没有了,母亲判断肯定是我藏起来了,她对我进行严厉的盘问,我宁死不屈,打死也不说话。何喜荣把我叫到西屋里,又问又哄,大意是她还回来看我们,那时把书送给我。我看实在没办法了,到东屋把藏在被垛里的书拿了出来。我噙着眼泪看着三个知青姐姐捆好了行李,网兜里装好了脸盆,大队的小拖拉机把他们送到公社去了。
那时还小,不懂事,爱书心切,哪分得清对与错呢。这件不愉快的事在我少年行迹中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很快像烟云飘散了。但现在我想起何喜荣,她的笑,她的天津“侉音”就浮现在眼前。她始终没有回来过,对我们家,对我们村,她们只是匆匆过客。回到城里她过得好吗?我只有深深的祝福。
大学毕业后一天,听说县新华书店处理一批书。匆匆赶到仓库,挑选了几本后,发现了一整包《桥隆飙》,还未开封,打开看时,发现是1979年重印本,封面已由人马变成了刀枪。我没有买。
再版版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