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的故事就这么多,没有什么新意。所有的戏都被别人写完了。
关键是你要传达的感觉是对的。我不做第一个,我都是第二个。」文| 吴帆 李静怡 席骁儒
编辑| 席骁儒
校对排版| 李静怡
出品| 盖饭特写工作室
2015年12月18日上午,琼瑶代理律师王军走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大门,如释重负地在手机上敲出一行字:
近十九个月的诉讼历程,近六百个日夜的等待,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梅花烙》著作权维权案终审落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锤定音:驳回各被告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此刻,我们只想说:「知识产权胜利了!原创精神胜利了!」
彼时彼刻,远在台湾的琼瑶也总算松了口气。一方面,是赵冬苓、史航、常青田、于淼、刘和平、薛晓璐、宋方金、李潇等109名颇具业界影响力的编剧联署支持;另一面,舆论完全倒向自己,「于妈有难,八方点赞」一时竟成微博热梗。
让她没想到的是,三年过去了,她还没有等到道歉。
1978年,于正出生在浙江嘉兴。其实他还有一位成名更早的同乡前辈,姓查。当然,「金庸」这个笔名更广为人知一些。天下文人墨客半出江南,不知是不是环境影响,孩童时期的于正就显露出对阅读的极大兴趣,抱着各种小说看得入迷。于正母亲眼瞅着半屋子的小说发愁,就怕儿子课外兴趣太丰富,「会考不上大学」。
一言成谶。1997年,19岁的于正参加高考,果然落榜。在两年之后,中国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
没去打工,没上夜大,于正打点行囊跑到了上海。上戏校方同情他,让他在表演系旁听。有传言说,其实他第二年好不容易考过了专业课,但表演系对学生的体型身材有要求,不巧的是,在上海过了一年摸爬滚打的生活,他竟然胖了。
当然,这些都不能影响后来百度百科「于正」词条下关于「毕业院校」的表述:上海戏剧学院。
「胖怎么了,胖了我也能演戏」。初生牛犊的他不服气,开始在各大影视城当群演、跑剧组。
20岁的小镇青年漂在上海,没有表演经验,所以即便只是跑龙套,也很紧张。一天100块,出现在镜头前的于正手颤腿抖。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有台词的角色,「不好了,不好了,日本人打进来了!」——这句话拍了多少条都没过,导演一直用广东话骂他。越骂他越紧张,越紧张就越慌乱,全组的进度被耽误一天。他在大雨中淋了四个小时,却被导演用「不是个当演员的料」不客气地定了性。
他被这句话伤得很深,觉得自己的明星梦要完了。
窝在狭小的出租屋里的他十分迷茫。很早前就定下的目标被现实击碎,他不知道下一步的方向在哪儿。人一脆弱,就容易想家。他怀念家里温暖舒适的大床,怀念堆满半间屋子的小说。可想起那些小说,他又觉得,自己揣着一肚子书,总不能就这么白白浪费吧。
又坚持了没几天,在拍摄现场看到编剧和导演因剧本争执,编剧一气之下竟撂挑子走了。于正心中有什么东西正在被点燃:虽然演不好,但 「我也能写剧本呀」。当不了明星,那就当编剧,他用宾馆里的便笺纸写了几段,从门缝里塞给导演。导演看过,眼前一亮,让他继续继续写两天,还给了一笔数目不小的稿费。
受此鼓励,他开始向各路导演毛遂自荐,拿着写好的剧本找剧组,剧组的人收下了,拿来垫泡面、扇风……各种物尽其用,就是没看。不过,命运的大门总是对聪明人敞开的,皇天不负,1998年,距离他离开家乡正好一年,TVB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他终于签约成为编剧,迈过了一个重要人生分水岭。
但依旧籍籍无名的于正,还需要再蛰伏几年。
后来他的剧本机缘巧合辗转到一位香港导演手里,导演觉得这个年轻人「写东西还挺聪明」,在2000年把他招进了自己的工作室。
这位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李惠民。
多年后,被问及「哪些人算是你这条路上的恩人」,于正不假思索:「李惠民导演算是第一个。」
2004年,《荆轲传奇》在央视八套播出,反响不错。当年年末,「编剧于正宣称要状告李惠民和《荆轲传奇》出品方」的消息就频现各大报纸娱乐版。这是于正第一次出现在媒体面前,也是唯一一次站在原告席,告的是他口中的「恩师」。
于正在李惠民手下学习三年,在此期间接受写作指导、了解行规,算是正式被领进了门。
写了三年稿子,无一署名,
我满腹经纶,日产万字,竟不得寸进。
我不服。
于正想要为自己「讨回公道」,称《荆轲传奇》是他的作品却没有署他的名。不过在行内,「龙套」编剧不署名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一同工作过的《荆轲传奇》编剧王秋雨和于正讲:「编剧不是商人,多用点心创作,少用点心炒作」。
后来,当记者问及「如何评价于正」时,李惠民表现得很沉稳:「我不方便批评他,他现在是大哥、大制作人,比我优秀」。
脱离师门后,于正凭借「与知名导演合作」积攒下的名声闯荡江湖。
以至于李惠民后来竟然破天荒地表露出了不满:「他很聪明,但是我不喜欢他乱讲话,他出去找工作会说我跟李惠民怎样怎样……」
于正的第一部署名编剧作品是陈浩民、佘诗曼主演的《带我飞,带我走》,没有火起来。影片口碑虽然扑街,但背后的故事却很有意思。
于正迅速将这部作品出书,只署了自己的名字。不过问题是,这书的原著另有其人,是《萌芽》杂志的副主编傅星。他得知此消息后勃然大怒,马上质问《带》的制片人贺子壮。贺子壮也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严格来说,原片有正主,于正连编剧都算不上。
当年改编剧本,我觉得影片还可以再商业化一点,于是找了颇具「商业头脑」的于正来改编这个作品。
贺子壮苦果自食,亲自去找于正。于正初出茅庐,第一次干这种事,难免心虚,赶紧求饶,一个劲地说对不起。出书赚到的钱也不多,于正只愿意赔一万块。傅星不同意,后来还是贺子壮在中间周旋调解,才达成一致。于正向傅星赔偿三万块,傅星同意不再追究,同时,于正还许诺写一封检讨,保证不再犯此类「错误」。
这封「检讨」自然是谁都没能看到,事后贺子壮向傅星询问,得知于正的赔款只是口头到账。「傅星也是上海很有名的作家,这三万块……也就算了」贺子壮说,「我们后来就不跟他合作了」。
打着李惠民的招牌,于正意外得到一个新机会:跟随另一位香港导演赖水清到北京发展。可是戏还没有写成,合作的公司就倒闭了。不过,他却顺势留在了北京。
顶着和两个知名导演合作的履历,很快获得各种邀约。他接连写了好几部剧本,成绩都不太理想,压力逐渐大起来。
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和记者回顾那段时光:「那时候真的很疯狂。写《烟花三月》的时候我的考据癖到达了巅峰,疯狂地想去触摸历史人物,为了写纳兰容若,我和他的粉丝聊,去他的墓地看」。
但是,努力并没有得来他想要的结果。《烟花三月》、《最后的格格》两部作品一点水花都没有掀起,他不得不思考别的出路。
《大清后宫》是他事业腾飞的起点,同时也是他「四处抄袭」行业风评的起点。舆论指责他打着《金枝欲孽》的旗号宣传,而其内容竟也诚实地如出一辙。
不过,没人告他。反倒是播出后收视一路飘红。
加之又受到香港无线、亚视两家电视台褒赞「商业性强」。抄袭的争议也就不了了之。
网友一边黑,一边口嫌体正直地送收视。而于正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一下子就火了」。
这波666的操作之后,于正喜滋滋地数完钞票,琢磨着接下来要再搞个什么大新闻。
2009年6月,距离《美人心计》开拍还有一个月,总策划穆小勇心急火燎地在于正门前等待。于正出来了,在穆小勇翻开剧本之前,于正拦住他,试探地问道:「写的时候借鉴了一下网络小说,叫《未央·沉浮》,你看需不需要联系一下作者买版权?」
穆小勇一看就傻眼了,这人物和故事主线一模一样,不买是等着被告么?来不及质问,穆小勇匆匆联系了该书作者,先付了款,再补的合同。
《宫锁心玉》为《宫》系列第一部,也是于正开始大红大紫的标志。这时候的于正已经不会再小心翼翼的问策划要不要买版权了。
《步步惊心》是清穿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桐华在网上大力宣传其影视化。加之此书受众确实很广,网上呼声也高,泄露的拍摄计划被于正抓到商机。
2010年7月唐人开始筹拍《步步惊心》时,《宫》已经启机拍摄,两个月后就杀青了;当《步》杀青时,《宫》已然在春节档播出。
于正抢得了「第一穿越剧」的彩头,还拿走了「穿越经济」的最大红利。
细看这部《宫》,你能看到《还珠格格》,也能看到《流星花园》,而于正的回应则永远是:「巧合」。任凭网上叫骂一片。
「我肯定会看书看碟的嘛,每个作家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对吧,不然何来发展一说呢?」
翻译成中文,意思是说:世界真奇妙,处处皆巧合。
多年来,于正的所有知名作品,除了《美人心计》、《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及《凤求凰》以外,无一不被指抄袭。更有好事者长期维护更新「抄袭作品」与「原作」的逐帧对比截图。也就是说,除了这四部买了版权的,剩下作品都在大批量、成规模「继承和发展」。
除了抄袭争议,经由他亲手捧红艺人的频频出走的坊间传言,也颇为有趣。
做客一档访谈节目,于正说「袁姗姗是我的骄傲和底线,也想告诉各位朋友,我们姗姗一不演配角,二不客串戏。我们只做女一,只挑好戏」。
于正捧红了一批明星,但最终离他而去的也不在少数。
然后袁姗姗和他解约了。
解约后,于正在其他场合暗讽「有的人目光短浅」。不知道是不是在说袁小姐。
2014年,琼瑶阿姨发布洋洋洒洒千字长文。或许是职业习惯使然,她句句煽情,称「苦求无依,已然病倒」。文章推上热搜后一个小时,于正立刻回应:「这只是一个巧合」。
不过,琼瑶是何许人物?她言情开山鼻祖的地位无可撼动,加之于正抄袭的《梅花烙》具有大面积的国民认知度。换句话说,剧情大家都看过。
于是,就出现了最开始的那一幕。琼瑶向广电总局隔空喊话,并同时将于正告上法庭。
2014年,琼瑶新编《梅花烙传奇》海报已推出,却发现《梅花烙》抄袭版《宫锁连城》正在热播中。
和于正合作过的李亚玲曾爆料,在2009年,于正就打过《梅花烙》的心思:
早在2009年合作《大丫鬟》时,于正就要求我把《胭脂雪》副线和《梅花烙》主线结合起来写成部戏给他制作,被我拒绝。后来我另创作了《大丫鬟》给他。
除了抄袭、抹黑外,李亚玲还指于正抢剧本不署名,她在微博中称自己将电视剧《大丫鬟》剧本写好拿给于正后,于正付完稿酬,却并没有署其名,而对外宣称剧本系自己创作。
小说《帝王业》的作者寐语者也加入于正讨伐军。寐语者在其微博账户「阿寐Amei」中向同行喊话:「全体被他抄过的作者联名抵制吧。」
他发表声明中指出「《宫锁连城》一剧,不但涉嫌抄袭琼瑶女士作品《梅花烙》,也盗用了《帝王业》书中重要桥段」,「于正制作的《像火花像蝴蝶》一剧,涉嫌抄袭我另一部作品《衣香鬓影》的人物设定……」
14年年底法院判决琼瑶胜诉,于正需要道歉并进行赔偿。可是于正工作室表示要上诉维权,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装死之路。
直到2018年4月26日,第18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法院下达强制执行的判决——于正必须在公开场合道歉。这是摆明了要拿他祭旗,拖嘛……应该是没法再拖了。
回顾于正被琼瑶告上法院时,他的涉「抄袭」剧依然在热播,众多电视台仍旧愿意与他合作,并不吝赞美地封其「金牌编剧」。
其实,从初尝「走捷径」的甜头,到赚得钵满盆满,于正的成功之路并不孤单。
当年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因抄袭作家庄羽《圈里圈外》一书而被对方起诉,法院「赔偿并道歉」的判决下达后,郭一方只是支付了21万元赔款,但却始终拒绝道歉。在郭后来的作品《夏至未至》中,塑造了一个「戴着眼镜,脸色阴沉,城府极深」的女性反派角色——书中,她诬陷男主角抄袭自己的作品。而明眼人一看便知:男主角「傅小司」是郭老师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
「我们家小四比那个什么羽销量高多了,到底谁抄谁啊」;「抄袭怎么啦,她有小四赚得多吗?她的破书有人看吗?」……类似的声音一时淹没了庄羽:「为了打这场官司,讨回公道,我不得不辞掉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受到了许多方面的压力和不分是非的攻击,让我感到身心俱疲」。
后来有人分析,郭之所以输掉官司,其实是「律师不够好」。确实,郭老师后来就再没输过。
叶启田在那首传唱颇广的闽南语歌曲里唱道:「爱拼才会赢」。
不过,简体中文世界里,似乎很少有人教过我们:
应该诚实地赢。
本文系盖饭特写工作室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致信邮箱:
xixiaoru@17ge
盖饭特写工作室长期征集人物特写稿件。一经采用,依照稿件质量不同,将提供500—2000元/千字人民币的稿酬。
稿件请投送至邮箱:
xixiaoru@17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