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张艺谋早期的代表电影上映已有29年了。《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东改编的小说《妻妾成群》,可以说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把自己最擅长的象征手法表现到了极致。
1991年,该片获得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1992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同年3月13日,该片在北美上映,以26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2015年,被英国《帝国》杂志评为影史百部最佳外语片第28位,是排名最高的内地电影。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经过改编后的剧情很简单: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陈家的大宅院里,富商陈佐千已经有了妻子余茹、二太太卓云和三太太梅珊。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刚上大学半年的19岁女大学生颂莲被迫辍学,接受继母安排嫁入了陈府,成为了陈佐千的第四位太太。
在陈府,凡事都有规矩,不能行差踏错半步。最为独特的规矩便是,老爷要到哪房太太处过夜,该太太房门前就会高高挂起一个大红灯笼;但若犯了错事得罪老爷,就会被“封灯”,用黑布套包上红灯笼高高挂起,以示不再被受恩宠。
年轻漂亮颂莲一入陈府便卷入了几房太太明争暗斗中,梦想成为妾室的丫头雁儿也对她充满敌意。
逐渐失宠的颂莲为夺势,假装怀孕,使自己门前挂起了日夜不熄的“长明灯”。但雁儿为她洗衣服时发现了了真相,并将此事密告给二太太卓云,颂莲被老爷“封灯”。
气愤于雁儿的告密,颂莲报复地揭发了雁儿私藏旧灯笼、在自己房中点灯的秘密,导致雁儿被罚跪雪地染病,并最终病重死去。雁儿的死令颂莲精神恍惚、日渐消沉,经常借酒浇愁。
一次酒醉后,她无意中说破了三太太梅珊与高医生私通的秘密,被二太太卓云听到。梅珊被绑到楼顶的死人屋里秘密处死。发现真相的颂莲精神崩溃,成了疯子。
次年春天,陈府又迎来了第五房姨太太,已经疯了的颂莲穿着女学生装在陈府游荡。
影片篇幅有限,因此删减了原著中很多细节的描写,把重点集中在了陈府四房妻妾的明争暗斗上。当我们看过太多宫斗剧之后,陈府后院的这些小把戏似乎有些不够瞧的。但如何把这样俗套的剧情呈现的很有深度?从整部影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里,就能看到导演的功力。
什么是影片的象征手法
电影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就叫做影片的象征手法。从影像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终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还寓意着更深广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都可以看做一种象征。
把象征手法大量融入自己的影片中,张艺谋无疑是手法最娴熟、运用最巧妙的一个。尤其在他早期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特别直观的感受到他的这种个人符号。
比如在《红高粱》中大片运用的红色调,象征着九儿和余占鳌之间热烈的生命力。又比如《山楂树之恋》中,一棵山楂树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它象征着静秋和老三之间单纯美好的爱情。
在张艺谋的影片里,我们总是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量使用象征主义因素,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深刻的震撼感。即使后来很多人觉得老谋子的片子失去了早期的精彩,但他这个个性化的特点,是一直都没有变过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来体现人物悲剧的
1.在视觉上使用的象征手法
(1)色彩的象征
色彩是人类视觉上最为敏感的东西,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心理认知是不一样的。作为声画艺术的电影,自然也将色彩作为了一个重要元素。一个导演,如果能够很好地驾驭影片中的色彩运用,那么对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提升艺术价值和表现内涵意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们来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是怎么驾驭色彩的:
看完整部影片,带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红、白、黑、蓝、灰这几个主色调,而每一个色调,在影片中都承担着导演要传递给我们的意义。
| 红色
首先最带给我们震撼的,自然是始终贯穿全片的红色。光看片名也知道,大红灯笼,这里面一定是别具深意。
不同于《红高粱》里面大片的红色,会让人感受到热烈的生机。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一直象征着喜庆的大红色,却仿佛冷色调一般的冰冷。点燃后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原本应该是温暖光明的体现,但在影片里,灯笼因为承载了权利和欲望,所以虽然被光照亮,但没有温度。
老爷在哪个院子过夜,哪个院子就能点灯。点灯后可以在餐桌上点菜,可以打破规矩让下人把饭菜送到房间里吃……更重要的是,和老爷有更多亲近的机会,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获得在这个大宅院里傍身的筹码——生个男孩。
丫头雁儿把扔掉的红灯笼捡回自己的屋子,偷偷点了挂起来。那些打着补丁的红灯笼,把整间屋子照映成诡异的红色,这样的红,已经跟喜庆热闹没有半点关系了。
在这部影片里,红色就是代表着欲望。它驱使着妻妾之间明争暗斗、争风吃醋;也驱使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下人痴心妄想、走向灭亡。
在这个大宅院里,女人们的全力、地位、荣辱兴衰都集中在这抹红色上了,它支配着她们的欲望,给予她们动力。在满眼红色炙热的表象下,其实是这些生活在禁锢中、内心已经扭曲的女人们深深的悲凉。
| 灰色
如果说红色贯穿全片,是因为它在视觉上太过于冲击,那么灰色就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基础色调了。
灰白的地面、灰黑的天空和院墙、青灰色的砖瓦……在整个视觉的认知中,灰色就从没有离开过画面。这样的视觉让人心中很压抑,有一种沉重,不能感受到生机与活力。
被束缚在陈家宅院里的女人们,生活得就是这么压抑。传统的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是对她们人性上的压抑和束缚,她们在这样的压抑下艰难地生活着,想要打破,却力有不逮。
而灰色元素的运用,也让观众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和片中人物内心同样的共鸣。
| 黑与蓝
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绝对黑的场景,包括对夜晚到来时的呈现也是如此。这也是导演运用色彩的高明之处。黑色往往出现在一些点缀之处,比如片名出现和转场时的黑底红字、颂莲被封灯时套上的黑色灯笼罩、雁儿受罚时燃烧殆尽的灯笼灰……
而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场蓝与黑一起出现的画面。
第一场是雁儿被颂莲揭发后,跪在雪地里受罚,她房中的灯笼也被全部烧掉。从白天跪到傍晚,整个环境是灰蒙蒙的蓝色,俯拍的角度看到地上的灯笼烧得只剩下黑色的灰烬。倔强着不认错的雁儿终于支撑不住倒在了雪地里。令人抑郁的蓝,残败的黑,倒下后再也没起来过的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其实雁儿又真的做错了什么呢?她不过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罢了。作为一个下人,妄想拥有超越身份地位的情感,这是注定要悲剧的。
另一场是颂莲酒后说出了三太太梅珊的秘密,以致她被二太太卓云带人从城里抓了回来。那一天也是傍晚的光景,整个画面在黯淡的天光下呈现出的也是抑郁的蓝色。颂莲听到动静,从屋里跑出来问宋妈情况。听完了事情的原委,颂莲转身失魂落魄走开的时候,一个背影融入在两排黑色的灯笼和蓝色的环境组成的画面中,显得无比的悲戚。
此时不管是梅珊还是颂莲,她们的命运都已经注定。就如同这黑蓝交织的色彩一样,往日的艳丽都已不复存在,压抑而忧郁的氛围已到达了极致,人也彻底失去了冲破这种束缚的能力。沉重而没有温度的冷色,为即将到来的人物结局拉开了序幕。
| 白色
白色原本象征着纯净,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带来了全片最惨烈最肃杀的部分。
梅珊在白雪洒满大地的清晨被捆绑着走向死亡,这是全片光线最明亮的一个清晨,整个世界洁白得让人睁不开眼。紧随其后的颂莲目睹了梅珊死亡的全过程,在这致命的刺激下,她终于疯了。
用最纯净的颜色,来表现最悲惨的结局,寓意着即使一场大雪之后,一切都变得一如既往,不会留下痕迹,但依然掩盖不了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丑恶事实。这种强烈的反差也会激发观众心中的悲愤和同情,对比起只是依靠演员的情绪表演来呈现,这样的方式要更加高明。
电影中的色彩都是基于真实视觉上的主观再现,因为其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所以使得最终呈现的效果比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色彩更加强烈。
而把色彩作为一种象征手法,和影片的叙事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可以鲜明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理念,渲染营造氛围,带动观众的情感。
(2)空间场景的象征
在电影里,张艺谋把原本地处江南的陈家大院搬到了山西,极具特色的山西民居,带给我张艺谋表现和创作的极致空间。
除了影片开头的一小段外,所有的剧情都在陈家大宅里展开。大俯拍机位巧妙地让所有的屋檐形成了相连的封闭式构图,大片的灰色建筑、高墙耸立、壁垒森严。而在这其中又整齐排列着一个个相同的小院落,妻妾们各居一隅,那是她们的天地。
这种空间结构封闭、僵硬,整个陈家大宅就是一个大牢笼,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永远无法逃离出去。影片中有很多的登上屋顶的镜头,喜欢在屋顶唱戏的梅珊,喜欢在屋顶溜达的颂莲。但即使是登上了大宅的最高处,也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的。
大太太和二太太就从不上屋顶,因为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接受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约束和安排,深深压抑住自己的天性。而对自由还存有幻想的梅珊和颂莲,一个“走出去”,和高医生私通,最后却依然被抓回来,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另一个,终在经历重重事件、并亲眼目睹梅珊的死亡后,成为了下人口中的疯婆子。
在张艺谋的另一部电影《黄土地》里,也有这样通过空间场景的设计打造,寄寓象征意义:他将地平线拔高,让黄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镜头,人物被挤在地平线与天空的夹缝里,显得格外渺小。由此来体现在宽广的天地里,人们生在黄土里,死在黄土里,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上生存。
《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巧妙的利用了空间的结构,尤其是呈现出了大宅院里极强的纵深感,通过一层一层的房屋结构,将人物压迫在逼仄的空间里,无法逃脱。
在这种方方正正、规规整整的空间结构中,大宅院散发出的腐朽和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就像陈府那些个看不见的条规条例,森严不可触碰。这一栋建筑,变成了象征封建社会里权力的符号,它压抑了生命,扭曲了人性,绊住了自由。
很值得回味的镜头,是影片的最后,已经疯掉的颂莲,再次穿上了女大学生的白衣黑裙,在两道屏风之间来回徘徊。就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墙在阻挡,她永远只能在这之间的空间里来回,没有办法走出去。
这一刻,会想起颂莲和梅珊在屋顶的对话:“人在这里算什么东西,像猫、像狗、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伴随着镜头不断后移,颂莲愈发的渺小乃至不见,这座宅院的全貌逐渐呈现,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群生活在宅院里女人的人生悲剧,也会在心底升起打破这种禁锢的愿景。
(3)人物的象征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除了占据最主要戏份的一妻三妾以及丫头雁儿之外,还有一些人物,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
首先是全片都没有露出过正脸的老爷陈佐千。这是一个特意被虚化了的人物形象,他的出现主要是背影和画外音。其实这个人物并不具备具象化的意义,他只是一个代表着封建势力与思想的符号。这个人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造成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命运悲剧。
如果说老爷还能看到一个背影,那么还有一个角色,就完全只有声音出现了,那就是影片一开头出场的颂莲的继母。她象征着封建主义下的家长制度,作为在“三从四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在结婚之前,家长制度就是最高的束缚,她们无权也很难去反抗。
还有一个角色,也颇具深意,那就是陈府的大管家,他的名字叫陈百顺。百顺,千依百顺,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下位者没有对上位者说“不”的权利。就如同在影片里,颂莲给老爷使小性子,老爷可以因为新鲜包容她一次、两次,但是到了第三次,老爷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于是扔下一句话:“我最讨厌有人给我摆脸色了!”颂莲自此失了老爷的心。
所以这位恪守着腐朽陈规的百顺管家,也是从侧面象征着封建制度对人性的禁锢和压制。他们不需要思想,不需要释放天性,他们只需要言听计从就好。
2.在听觉上使用的象征手法
很多优秀的影片,其配乐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张艺谋用京剧来作为了电影的基本配乐,平添了独特的韵味。
开篇和每次转场的时候,都用会用到“急急风”。“急急风”是戏曲打击乐的一种打法,节奏很快,多用来配合紧张、急速的动作。每次这样的锣鼓点响起,我们就知道剧情是要往着更加紧张、随时都会爆发的方向发展了,内心不由得随着节奏越来越感到紧张。
除了节奏外,剧中还穿插了几次京剧唱段。除了是营造一种氛围外,选段内容也颇具深意:
(1)老爷住在颂莲房里,第二天清晨,梅珊在屋顶唱的是《红娘》选段:
看小姐做出来许多破绽,对红娘偏用着要巧语花言。
本来是千金体大家风范,最可怜背人处红泪偷弹。
盼佳期数不尽黄昏清旦,还有个痴情种废寝忘餐。
非是我愿意儿传书递简,有情人成眷属不羡神仙。
这一段唱词的背后,唱出了在这座大宅院里挣扎生存的女性的心声。在踏进宅院之前,多多少少对未来的生活还是充满期待的。但来到这个地方,失去了自由,破灭了幻想,每一天都在压抑中苦苦挣扎,连最简单的举案齐眉都是奢望。
有人已经舍弃了奢望,顺应环境规则,了此余生;有人依然抱持着幻想,想要试图冲破封建礼教制度,暗自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2)梅珊拉颂莲到房中打麻将,高医生播放了梅珊当年的红遍京城时压轴演出的曲目《御碑亭》选段:
一见休书如刀绞,只为归家那一宵。
行至中途风雨暴,碑亭避雨起祸苗。
那边又来一年少,两厢无言坐一宵。
《御碑亭》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夫之妇,一次夜晚归家,因为途中遇到大雨,便前往御碑亭避雨。谁知在避雨时遇到了一名男子,虽然两个人恪守礼教在亭中仅避雨而已,但妇人的丈夫在知道这个事情后,依然一纸休书将她休弃回家。
几句唱词,表现出了在封建礼教下对于女性的束缚,这也恰好是这座大宅院里女人们的处境。所依所靠的只有老爷,老爷掌握着她们的生杀大权。她们活得不像一个人,不管出身高低贵贱,都只是老爷的一件衣服而已,想脱就脱了。
(3)颂莲因假孕被封灯,她为惩罚泄密的雁儿,揭发她在屋中点灯笼,雁儿受罚后,二院点灯,梅珊在屋顶唱的是《桃花村》选段:
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
今夜晚非比那西厢待月,你紧提防,莫轻狂。
关系你患难鸳鸯,永宿在池塘。
已然错情生波浪,怎能够粗心大意你再荒唐。
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
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这个唱段的前两句,是梅珊在点醒颂莲——“呆头呆脑”是出了假孕的昏招在先,“慌慌张张”是不够谨慎被人发现实情在后。“紧提防、莫张狂”是劝诫她今后要收敛性格,在这个大宅院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小心谨慎是最重要的一条。
而这个唱段的后半部分,则在预示着两个人接下来的遭遇。正是因为颂莲酒醉后的“高声嚷”,暴露出了梅珊最大的秘密,最终走向了一死一疯的悲惨结局。
这一段唱,也是将整部影片的剧情,快速地推向了高潮。
(4)梅珊死后,颂莲点亮了三院所有的灯笼,并用留声机放梅珊生前唱的《御碑亭》选段:
自幼父母娇生养,盈盈十五嫁王昌。
既读诗书你不思量,奴岂是柳絮就随风扬。
风雨难测人难量,暗室何必日月光。
阴谋毒计良心丧,休书好比杀人场。
手摸胸膛想一想,无义的王魁比你强。
这既是借唱段内容,对封建礼教进行控诉,又运用了领唱、合唱、复唱等形式,反复强调陈府“好比杀人场”。 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杀死”的,不仅仅是像梅珊一样悲情女性的生命,更是在于扼杀了人的天性。有的人虽然活着,但是她的灵魂早已经死了!
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于一部影片的意义
1.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深远的哲理。
比如在克日什托夫·基耶基洛夫斯基导演的电影《十诫》中,第一诫《生死无常》的开头部分,他便借助男孩与爸爸的对话,提出了深刻的问题:死亡是什么,死亡之后会是什么情景等一系列问题。
这段对话不仅涵盖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表达了他对人生和死亡的认知。这里面所包含的哲理,都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而在影片中,导演不可能花大量的篇幅来从头记述,于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来向观众呈现出这样的内容。
在李安的电影《色戒》里,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把张爱玲在小说中要探讨的内容呈现出来。
在小说的空间里,张爱玲可以随意从情节里抽离,来阐述自己的评论和观点,比如她会用“只有一只茶壶几只茶杯,哪有一只茶壶一只茶杯的?”这种象征式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所要表达观点。可这样的抽离,显然李安是不能用到影片中的。
所以在理解原小说的观点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更适合电影的形式,也就有了影片中最为火辣的三场激情戏。
2.通过抽象元素的象征意义,引发观众思考,正视现实世界中的弊端。
在《流浪地球》中,导演为我们呈现出了冰封的城市的画面。我们现在熟悉的地标建筑,在电影中设定的年代和环境下,都变成了冰封的历史。在观影后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走到影片中的艰难境地?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在《红色沙漠》中,运用了大片地红色元素。这种红色在影片中让人感到心神不宁,是因为导演想要通过这样一种色彩的象征,表现出人类在工业文明中迷失的一种状态。而影片中工厂烟囱冒出的黄色烟雾,象征着惨遭人类破坏的生存环境;用阴郁冰冷的蓝色,来象征淡漠隔阂的人际关系。
安东尼奥尼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引发人们对于所处社会的思考:工业社会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让人变得更加冷漠,摒弃了爱情、亲情等珍贵的情感。丰富的物质不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在冷漠的工业社会里,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3.在浓缩的时间和空间里,为影片营造出丰富的审美意境。
在张艺谋的《英雄》中,雨亭打斗、苍郁的琴声、意念中的一触即发是层次分明的画面闪回,是极具中国美学价值的画面。一个被创造出来的象征世界,将人的生命力和世界的美化程度发挥到了极致。
同样是张艺谋的影片,却不同于他一贯喜欢使用的艳丽色彩,《影》这部影片中,十分大胆地选择了用黑白和灰作为主基调。黑白是色彩的极致,灰色是最能代表人性的色彩。再也没有什么颜色,能够像黑白灰这样,完美地凸显出影片中那种暗潮汹涌、诡谲神秘的质感。
而专门为影片所设计的沛伞、屏风、武打动作、人物特写等,无处不在地体现出了张艺谋的美学风格,完美地贴合了剧情,带给观众视听双重的享受。
总结
如今的电影,很多趋同于商业价值,以娱乐化为标准来制作一部影片,使其艺术的经典性逐步自行消解,走向与世俗的和解,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意义。
重温经典影片,曾经看不懂的内涵,经过岁月的沉淀,细细去解析,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一部好的影片就如同一本好书,永远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