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观察员今年是评选创建155周年。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的福建船政建筑多建于船政创办初期,不仅拉开了中国工业近代化序幕,记录了船政先贤追梦历程,更留下了宝贵的船政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福建船政建筑包括一号船坞、钟楼、轮机厂、绘事院、官厅池,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百年工业遗产,马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活”百年船政生命力。
最古老建筑
诞生首台国产船用蒸汽机
走进船政文化城船厂车间片区,一栋欧式两层红砖建筑映入眼帘,这是现存的船政工业遗址中最古老的建筑。楼下是船政制造蒸汽机的车间,时称轮机厂(轮机车间)。楼上是绘制图纸的场所,时称绘事院。
轮机厂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有3个车间,抗日战争时被炸毁了1个。记者看到,车间内还是原来的法式钢梁柱,120根实心铁柱上保留着由纯生铁铸造的吊车轨道,仿佛在诉说百年船政辉煌。
“除房顶和地面稍作修缮外,轮机厂其余部分均保持原样。”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轮机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蒸汽时代的舰船而言,蒸汽机是核心部件,能否自行建造出实用的蒸汽机,决定着中国能否完全摆脱对西方的依赖。由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船用蒸汽机于1871年在这里诞生,而后被装在“安澜”号军舰上。
轮机厂的楼上是绘事院,始建于1867年。它是船政的生产设计和制图部门,负责舰船以及各种机器的深化设计、制图等工作,同时还是船政的工程制图教学机构。
陈悦说,船政创建时,通过雇佣洋人引进技术,同时也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当时,船政招收了一批聪颖少年作为绘事院洋员的帮手,跟着他们学习工程绘图,称为艺徒。
船政史上3座钟楼
带来现代时间概念
轮机厂北侧有一座白色的钟楼,这是船政历史上的第三座钟楼,至今仍保存完好。钟楼1926年动工建设,次年完工。由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设计,继任造船所所长马德骥组织施工。当时造船所用钟声调动工人上下班。
记者看到,钟楼为法国式,呈方形5层结构,层层收分。现存建筑中的自鸣钟早已不在,但是曾经安装表盘的4个圆形孔位还清晰可见。
船政创办初期,第一座钟楼建在铸铁厂附近的空地上,是一座高大的塔形木质建筑。当正点和半点时,大钟会鸣响报时,成为指示整个船政工作、休息的准绳。19世纪70年代,船政又设置了另一座钟楼,位于船政办公所的屋顶上方。
“历史上,船政3座钟楼所用的都是机械式的自鸣钟,定期要有人开钟,保证其运转正常。遇到每周休息日或者春节等假期,还要自行将钟停掉。”陈悦说,西式钟楼给船政带来了现代时间概念,同时也带来了当时中国前所未见的现代工作时间制度。
变“锈”为“秀”
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在罗星山下东侧青洲,记者看到一座古船坞。这座船坞1887年动工建设,1893年建成,最初旨在为北洋海军“定远”号等铁甲舰冬季停靠南方时提供坞修场所。1898年以后,北洋舰队“海筹”“海琛”“海容”,以及美、法等国夹板船、兵商船等曾进船坞修理。民国时期,因为它是船政建成的第一座干船坞,福州船政局将其命名为一号船坞。
官厅池于1866年与船政衙门同时建成,位于原船政衙门遗址前。旧时,通过船政护厂河水道与闽江相通,两边设有闸门,水位受潮汐影响而涨落。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当时我国军事工业基地,船政厂区多次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新中国成立后,在旧址上建成福建省马尾造船厂,从此获得新生。2016年,马尾造船厂搬迁新址,船政工业遗址上的故事就此定格。
福州中国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福建船政建筑历经岁月洗礼,近年来,马尾区坚持“修旧如旧,变‘锈’为‘秀’”原则,进行修缮和保护,留住历史的模样。同时,大手笔建设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不仅将船政作为工业遗产留存,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遗产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去年,中国船政文化景区被列为第一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福州晚报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王晓霞/文 记者 林双伟/摄)
来源: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福州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