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血丸咨询
清代时期,宝庆府城资江绕郭,邵水穿城,环城墙炮台林立,加之山环水复,易守难攻,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时称:“铁打的宝庆”。猪血丸子,是每一个邵阳人的标配,充溢着家乡的味道。
在邵阳,每到农历十二月前后,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一个家喻户晓的佳肴,那就是猪血丸子。这是父母专门为过年准备的,也寄托着对子女的无限思念,就等着儿女早点回家团聚,品尝一下自己亲手做的家乡菜。
猪血丸子的背后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种爱弥足珍贵。
相传在宋代宝庆(今邵阳),住着一对孤儿寡母,母亲为了让儿子拥有强健的体魄,于是把儿子送到庙里与和尚一起习武。由于和尚只能吃素,习武又很辛苦,眼看着儿子日益消瘦,母亲很是心疼。
母亲寻思做些荤菜送去,又怕庙里和尚心生忌讳,于是整日愁思苦想。终于有一天看到一户人家杀猪,猪血触发了她的灵感。何不将猪血加在豆腐里面,既可解荤腥之馋,又可避佛门戒律,岂不美哉?
于是买来猪血、豆腐,将之捏碎揉成圆形,挂于灶上熏干。后拿到庙里给儿子吃,味道可口,饭量大增,练起武来也更加有劲了。
不久,儿子习武下山参加朝廷举行的武艺招考,一举夺得武状元,那个黑糊糊的血粑功不可没。事情传开后,因其味美,加之食用后即可高中状元之传说,于是宝庆人各家各户都兴起了做血粑的习俗,历代相传,并流传至今。
血粑的存在,不仅见证了母爱的伟大,也寄托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无限期盼……
猪血丸子也承载着我儿时的满满回忆,点点滴滴都饱含故乡的温情。
临近过年,父母趁杀年猪的时候把新鲜猪血留存,再买上新鲜的豆腐配上五花肉、葱姜蒜末、辣椒粉、鸡蛋一起揉碎拌匀,放入大量的盐保鲜,揉成一个个圆圆的血粑摆好,再进行集中晾晒,水气风干后就放在灶上熏烤。
父亲为了薰猪血丸子,还特意从山上捡了许多干柴,顺便把腊肉也一并挂在灶上,腊肉搭配猪血丸子,是家乡菜的绝佳搭配。
猪血丸子在熏制过程中要注意火候,用文火慢慢薰烤,一家人围坐在灶边,有说有笑。有时柴火烧得很旺,火光把人的脸照得通红,如同人喝醉了酒—满脸红光。
半个多月的持续熏制,猪血丸子变得黑糊糊的,并且十分坚硬,从薰笼中取出时如同一个小铁球,既方便保存又不会轻易变质。
通常,把表层洗净后就可以放在米饭上直接蒸着吃,也可以炒着吃,一出锅就香味四溢,成为家人们最喜欢的一道菜品。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人生最幸福的事之一就是吃母亲做的饭菜。”
过年回家,最欣慰的是吃上一口母亲做的饭菜,特别是猪血丸子,最具有家乡的味道,最让人留恋。每当在老家走亲访友时,长辈们总喜欢给年轻人回赠礼物,猪血丸子成为送给年轻人最好的馈赠。
离别之际,父母还不忘将猪血丸子塞到儿女的行李中。回到城里,每次想家口馋时,就顺便从冰箱中拿出黑糊糊的猪血丸子,重温一下家乡的美味。那种味道是远方游子想念家乡、思念母亲的味道。
邵阳人十分能吃苦,从喜欢食用猪血丸子可以看得出来。猪血丸子本是一道很简单的食品,都是由家常小菜豆腐、猪血组成,结果被邵阳人变成了一个一年四季皆可食用的、表面如同铁打的黑色血粑,还可以跟其他菜进行自由搭配。
也许是长期食用猪血的缘故,使得邵阳人与生俱来拥有一种血气方刚的性格,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蔡锷将军,他是湖南邵阳人的骄傲,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血性和硬气,也正是猪血丸子所具备的显性特征。这种血性、硬气的特质,一直在邵阳人的血脉中传承。
颜为(1985-),博士、教师,湖南邵阳县人,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从事教育多年,喜欢阅读、书法、文学创作等,在《当代作家》《文艺生活》《红网文化》《思想潮》《天涯诗刊》等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数篇。2020年被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长沙市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