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观影墙内麒麟小兰八宝'张碧古城景观张碧城屋顶屋脊接吻配件金辉煌
如果说山西是我国古代建筑宝库的话,那么作为中国琉璃之乡的晋中市介休,就是建筑琉璃艺术的宝库。在介休,与琉璃有关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比皆是。随便走进一处,均可见其古典雅致的琉璃屋脊,禅意静美,让人不禁赞叹,古代匠人精美绝伦的高超技艺。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一(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本期,我们一起走进介休,从古建筑屋脊上的故事中,感受琉璃技艺的奇妙。
现存
琉璃艺术遍布介休
自古,介休以产琉璃闻名。介休琉璃烧造的历史,从介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的三件绿釉琉璃菩萨像实物看,可上溯到北朝时期,距今约1500余年。早在明代,琉璃工业便成为山西南部地区知名产业,介休更是名气最大最火的琉璃制造集中区。
介休现有1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琉璃有关的却远不止这11处,他们分别为:被誉为“琉璃艺术博物馆”的介休后土庙道教建筑群、城东北18公里处北辛武村太和岩琉璃牌坊、洪山窑址、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张壁古堡,以及市内顺城关东端祆神楼、兴地村回銮寺、小靳东岳庙、草市巷五岳庙、东大街城隍庙、洪山源神庙、绵山云峰寺石佛殿,除以上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许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和琉璃有关。如:师屯北村广济寺、洪山关帝庙、东大街龙泉观、介休关帝庙、西刘屯镇河楼、石屯玉皇桥楼、韩屯关帝庙、南两水吉祥寺、龙凤村三明寺、介休文庙、史村禅慧寺等。还有不在保护范围的洪山三官庙等几十处宫观庙宇、公共建筑等地也有琉璃艺术精品存世。
介休琉璃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基本囊括中国古建筑的所有形制,也保持了一定的历史格局。其中,宫观庙宇有:后土庙、祆(xiān)神楼、五岳庙、回銮寺、东岳庙、文庙、张壁空王殿、洪山源神庙、东大街关帝庙、城隍庙、龙泉观、洪山关帝庙、韩屯关帝庙、南两水吉祥寺、史村禅慧寺、师屯南广济寺、龙凤村三明寺和洪山三官庙等,这些宫观庙宇中处处都有琉璃精品存世。戏楼有:后土庙戏楼、祆神楼戏楼、五岳庙戏楼、城隍庙戏楼、洪山源神庙戏楼、洪山关帝庙戏楼等。牌坊有:北辛武太和岩琉璃牌坊、西段屯崇福寺木制琉璃牌坊、介休文庙木制琉璃牌坊、洪山关帝庙木制琉璃牌坊、洪山源神庙木制琉璃牌坊等。廊桥有:石屯村环翠桥。影壁有:后土庙戏楼八字影壁、三清观山门影壁、太宁寺山门影壁、祆神楼戏楼八字影壁、五岳庙戏楼影壁、东大街关帝庙门前影壁、洪山源神庙八字影壁等。过街楼有:祆神楼、西刘屯镇河楼。琉璃碑为国内目前所仅见的两块,存于张壁空王祠前廊下,为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 烧造。这两块碑均高1.6米、宽0.67米,厚0.18米,通体施孔雀蓝釉,黑字墨书,整块制造,是介休琉璃技术水准的标志。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的史村净土寺,原有琉璃小塔一座,四角七层,底座约有一米二见方,高约五米有余,为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遗物。民国初年,被村里的僧人移至禅慧寺,该塔在文革中毁损,残片原存于祆神楼院内,现已被介休市博物馆复原。在义安镇田岳堡村的三层楼院还有一座孔雀蓝琉璃小塔,四角三层,十字歇山顶,琉璃塔基已毁,砖砌替代,塔刹脱落,高约3.5米。据主人介绍,该院为他家先祖乾隆年间购置,琉璃塔为购置前就有,应该是清代乾隆前遗物。大型厅前摆件有:洪山接官厅出土的孔雀蓝琉璃狮身残件和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黄绿釉琉璃莲蓬蹲狮香炉,至于室内小型摆件、明(冥)器等更是不计其数。
特征
工艺独特自成体系
中国民间有龙生九子的说法,其中有一个专门为帝王守护宫廷殿宇的,名叫鸱吻,它的形象人们并不陌生,在遍布中国的古建筑上,几乎都有琉璃做成的鸱吻。
在山西博物院,陈列着一件体型巨大的元代琉璃鸱吻,它呈龙首鱼尾状,龙头硕大,龙口大张,露出锋利的牙齿,侧身的鳞纹细致整齐,龙尾部上翘反卷,卷起的鱼尾在空中形成优美的弧线,两个龙角直插向上,使整个鸱吻显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虽然鸱吻上仍有尘土的痕迹,但仍能看清光鲜亮丽的色泽。这件鸱吻曾是山西一座古建筑屋顶正脊两侧的一件琉璃装饰,由介休窑烧造。
介休东南的丘陵地区,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盛产烧制琉璃的必备原料——坩泥。唐代的长安城和许多寺庙所用的琉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介休烧制和供应的。明清时,介休的琉璃工艺达到顶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所用的琉璃,就有介休工匠制作的。
因为琉璃材质较脆,容易破碎,不适合长途运输,所以烧造琉璃一般采用临时建窑的方式。工匠们通常在建筑旁边挖坑建窑,烧造好的琉璃可以就近安装在建筑上,既节省运输成本,又保证琉璃的安全。随着建筑落成,琉璃窑也被填埋,这就是琉璃窑址很少被发现的原因之一。在介休,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洪山窑址,是该市截至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琉璃窑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休窑工走到哪里就把窑建在哪里,并将烧造琉璃的技艺传播到四面八方。虽然烧造琉璃的技术并非很难掌握,但是介休琉璃的艺术水平较高,比如在山西博物院陈列的大型鸱吻,体形巨大,造型传神,色彩丰富,高四米,重达四吨,即使现代人烧造和安装,仍然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体现出介休工匠精湛的琉璃技艺。
介休琉璃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地域建筑特色。介休的琉璃构件除脊瓴、琉璃瓦、猫头、滴水是利用模具暨工厂化生产外,龙吻、脊刹等大型构件为保持其个性特色,全部为独创订烧,几乎不用、也无法使用模具。这一来便创造出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如绵山胜景、汾水汪洋等。就连脊瓴,如游龙翔凤、牡丹枝蔓、雷公和飞虎等图案,也是采用半脱模工艺,在泥胎脱模之后、尚未干燥之前粘贴上去的,完全依赖于琉璃艺人的文化修养、主观灵性与独创性,这样也就保证了每件作品的鲜活个性、绝不呆板雷同,将琉璃艺人和建筑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同时又赋予了琉璃建筑新的文化内涵。例如庑殿式或歇山式建筑除正脊外,还有四条垂脊,共有五道脊,装有六个龙吻,此叫“五脊六兽”;因龙吻和脊楼宝瓶高大,多为拼装,惟恐大风和地震损坏,都装有避雷针并拴有铁丝或铁链,平常不用时是松的,但稍有摆动就绷紧了,这叫“有要没紧”或“无关紧要”;剪边上装饰着没有任何联系的鸟兽、人物等,叫“自顾自”;脊瓴上的骑马挥刀、你追我赶的武士叫“赶尽杀绝”;屋檐角上的仙人指路又叫“走投无路”……这种造像的创意、安装方式与叫法,形成了介休烧造琉璃特有的地域特色。
代表
既成风景又扬工艺
在介休,后土庙有着 “琉璃艺术博物馆”的美誉,是山西琉璃古建筑最为典型的代表。因原料日益匮乏、工艺逐渐失传,后土庙内的古代琉璃件很多已是绝品。
据史料记载,后土庙最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元代到清代,又多次进行了扩建和重修。后土,在古代是大地的代称,意思是天地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皇天后土。古人建造这一庙宇时,即根据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进行布局。
进入后土庙,犹如置身于琉璃的世界,从影壁墙到八座古庙大殿的屋顶,全部装饰着各种色彩的琉璃瓦、琉璃砖和琉璃构件。精美的琉璃瓦件(含猫头、滴水)脊饰,和楼阁狮瓶、吻兽鸱尾、仙人瑞禽等,件件设计精巧、造型逼真,釉质细腻牢固,历经数百年不变色。
介休琉璃与北京紫禁城的琉璃有很明显的区别,紫禁城的琉璃构件造型统一、尺寸巨大,处处彰显皇家气派,无论是鸱吻,还是装饰,都要求严格对称。而介休后土庙的琉璃,几乎找不到任何两件雷同的琉璃作品,即便是一座屋顶上的吻兽、脊饰,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后土庙中轴线上,有一座巨大的影壁,影壁顶端的脊和吻、仙山楼阁都是用琉璃制成,五彩缤纷,闪光耀目。圆形的壁心,是由琉璃烧制的二龙戏珠,看上去腾云驾雾、似欲飞升。介休琉璃还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题材内容除惯用的祥瑞符号,如仙禽瑞兽、奇花异草、暗八仙等以外,还有很多介休地区独有的元素,比如有的影壁上出现了绵山的造型,山上的标志性建筑也以琉璃的手法表现出来,显得匠心独具。
三清楼是后土庙的主体建筑,复杂的屋檐结构,将中国古建筑中歇山、十字歇山、悬山等经典的屋顶造型,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堪称古代建筑一绝。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整个屋顶全部饰以五彩琉璃构件,高约两米的楼阁和狮瓶,威严耸立的鸱吻、浮雕的龙凤,以及金黄色开合俯仰的莲花脊筒和悬鱼,色泽艳丽的雕花饰片,欲走无路的仙人瑞兽,造型生动,色彩明快,组成了神奇雄浑的屋顶奇观。远远望去,雄伟壮观。此外,庙内保存的“二龙闹海”“麒麟闹八宝”“二龙戏珠”“蓬莱仙岛”等4个琉璃影壁方心,则是后土庙琉璃艺术品中的极品。“二龙闹海”画面布局简洁,两条黄龙姿态舒展强劲,动感极强,上下海水波涛映衬,中间一夜叉手持宝珠立于海面,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麒麟闹八宝”画面设计匀称饱满,海螺、元宝、吊钱、犀角杯、如意、珊瑚、双圈、双菱及象征福、禄、寿、喜的蝙蝠、绿草、松树和喜鹊环绕于麒麟周围,错落有致,喜庆吉祥,装饰效果达到极致。“二龙戏珠”构图新颖,匠心独具,影壁方心由正方形砖雕竹节构成外框,内以黄色如意云头纹饰为四角,中嵌双竹节串珠,外镶五色云头花边构成的圆框,框内上下两条黄龙,一伸展、一盘绕,龙嘴一张一合,围绕一颗五彩祥珠尽兴玩耍,画面下方海浪翻涌,画中空间以荷花、荷叶添补,整个作品看上去细腻而颇有品位。“蓬莱仙岛”中,孔雀绿的仙山占去一半的画面,山上点缀着黄釉的殿堂,山腰是一条曲折悬空的鸟道,几个飘逸的仙人驾着祥云正在行进中,鸟道下方是浅绿色的滚滚波涛,黑色的海螺,黄色的鱼头、鱼尾隐现其中,俨然一幅意境深远、色彩绚丽的金碧山水画。
据专家称,介休的后土庙保存完好,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
在介休,还有一座古楼,在中国堪称绝无仅有。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琉璃装饰,都充满了神秘的异域风情,它就是祆神楼,又称玄神楼。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楼阁式建筑,最独特的是屋脊上的狮驮瓶琉璃构件,中间有两个西域人物立像,显得极为特别。而藏身屋檐下的木雕图案为兽面装饰,这在我国古建筑中独一无二。专家说,无论是琉璃中的西域人像,还是兽面木雕,都是很典型的祆教遗存。祆教俗称拜火教,北魏时传入我国,主要在西域和北方地区流行,南宋以后逐渐在我国内地绝迹。祆神楼是目前我国仅存的祆教建筑,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古代木建筑之一。这座建筑上的琉璃构件,体现出介休琉璃色调活泼的特点。
介休琉璃很少使用单一的黄色,一般以一种色调为主,再搭配另外两种颜色,比如祆神楼的屋脊,就是使用苍青、鹅黄与翠绿等3种颜色组成各种图案。一些琉璃龙构件,还使用了在国内古建中极其罕见的孔雀蓝,这种色彩让龙形更加灵动,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介休张壁古堡空王行祠前,有两通159厘米高、67厘米宽、18厘米厚的孔雀蓝琉璃碑。该碑烧制于明万历41年(公元1605年),记述空王佛田志超修行得道成佛的艰难历程。此碑与后土庙建筑群中的孔雀蓝琉璃构件,相映生辉。后土庙建筑群中的孔雀蓝,实为不可多得的琉璃珍品。
值得一提的是,介休烧造的琉璃,不仅在建筑中大量使用,还有许多精美的陈设器,比如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黄绿釉琉璃莲蓬蹲狮香炉,通体遍施黄绿两种色釉,香炉底部雕塑龙戏牡丹图案,上覆荷叶莲蓬炉盖、束腰如蒂,莲蓬上雄狮做人站立状,正在戏耍,造型奇特,是介休烧造琉璃工艺巅峰时期的代表作。
无论是俯视人间的琉璃鸱吻,还是护卫飞檐屋脊的珍禽异兽,介休烧造的琉璃制品,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五彩斑斓的琉璃,既是我国建筑史上最独特的一道风景,也是我国古代琉璃工艺取得辉煌成就的见证。
作用
美好希望寄于祥瑞
古代时,人们为什么要在屋顶设置繁琐的装饰呢?
原来,烧造琉璃作品的古代匠师世袭传承,将汉族历史上积淀下来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美好希望和理想,都寄托于仙人瑞兽等吉祥物上,创造出一个个立体感极强的艺术形象。这些屋顶装饰,其寓意无一不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子孙吉祥、福寿康宁等内涵有关,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想象力和精湛的琉璃烧造技艺,也达到了一种俱臻完美的境界。据《太平御览》记载,汉代宫殿发生火灾后,巫师说,海里有一种虬鱼,尾巴似鹰,可以激浪作雨,于是就制成虬鱼像立于屋顶上。后世又有龙生九子之说,其中一子叫螭(同鸱),喜欢登高眺望,所以就把它的形象立在皇帝所住的宫殿上,同时也因为龙能呼风唤雨,故被视为镇火之神。专家认为,古代工匠设计鸱吻,其实有其特殊功能。原来宏大的宫殿屋脊两端,各有一根立柱,宫殿正脊及垂脊下面的承重木构件都交汇于此,这根立柱顶端是屋顶的最高点,受到雷击的概率最大,因此,俗称“雷公柱”,而气派不凡的鸱吻,既美观又能最大程度保护屋顶。立于宫殿檐角的奇禽异兽,是因为垂脊的坡度大,为了防止瓦件脱滑,必须把下端的脊瓦钉在角梁上固定住,长钉又不宜暴露于外,于是便在上面罩以陶制的走兽,后来这些守卫在屋脊上的神兽,演变成为除灾免祸、剪除邪恶的象征,寄托了人们的心愿。
除此之外,后土庙悬山顶的木制博风板及悬鱼,大都饰有悬鱼惹草、插扉等琉璃构件,既能有效地保护博风板不被风雨侵蚀,又增加了建筑的华美程度。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诗人把美丽的彩云和五彩的琉璃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是美好的、难以保存的东西。但是介休烧造的琉璃,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光鲜亮丽,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琉璃艺术的瑰宝。
传承
发扬匠心再现工艺
介休琉璃工匠代不乏人,从元代到清末,全省乃至全国有据可考、历史上留下来有名有姓的128名琉璃工匠中,介休籍就有30人,占近四分之一。最早记载的如元代的张琳、张仲祥父子,见于平遥县东泉镇百福寺山门琉璃脊中的琉璃宝顶,用立牌为中心的形式,内塑合掌童子,四边浮雕莲花的装饰,牌上用两个盘旋式的绿釉狮子,驮着莲花宝瓶,立牌左右,是两个东西向的吞脊吻。琉璃使用的釉色是黄、绿、白、黑4种。背面刻有“介休县张元村琉璃待诏张琳、男仲祥,延三年六月日造(公元1316年)”的款记3行。
除张姓以外,还有侯、王、秦、乔四大家。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从后金天命六年开始烧造的盛京(今沈阳)“一宫三陵”琉璃构件,就是由介休贾村侯家皇瓦窑和其介休琉璃匠人承担的,自明代侯振举首任盛京黄瓦厂督窑官,至十二世孙侯济(宣统末年),世袭十七任,历时290年。除此之外,灵石县苏溪村西侧的资寿寺、平遥东泉镇百福寺、文水马村洪福寺内琉璃构件等,据载均为介休琉璃匠人烧造。
2008年3月,介休传统琉璃制作工艺被列入晋中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琉璃制作工艺保护名录。2008年6月,由太原、阳城、河津、介休联合申报的山西传统琉璃制作工艺,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造技艺保护名录。
近年来,介休市极力打造琉璃之都的城市品牌,介休市政府将博物馆广场中心的地标建筑——大型城市琉璃雕塑艺术品“世世太平”(四狮抬瓶)的研发任务,交给了洪山村、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琉璃烧造工艺传承人刘开宝。
2013年国庆节前夕,伴随着三贤广场、介休博物馆的落成,特制的孔雀蓝大型城市琉璃雕塑艺术品“世世太平”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此,矗立在新建广场中心。“世世太平”孔雀蓝琉璃雕塑高6.6米,共200余片,连基座总高约10米。它象征着我国古法孔雀蓝琉璃烧造工艺百年失传后再一次面世,从此,介休在文化复兴中又多了一张城市名片和一座标志性景观,昭示着介休琉璃烧造工艺开启了新的纪元。随后,刘开宝又将近3米高的二龙戏珠瓶和龙凤宝瓶整体烧造成功,为介休琉璃的修复、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重宫阙晨霜冷,十里楼台落月明。历史留给我们的厚重,需要我们从琉璃工艺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