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也不算特别高分,但是一对比依然跟翻拍版拉出了很大距离。韩版7.4,国产翻拍版5.2。
很明显所有的“破处”都被后期配音成了“谈恋爱”,剧情也只能靠脑补。例如预告片里魏大勋问姐姐:“你是处女吗?”正片就被改成了“你会做保健吗?”还有一大段两个男生讨论如何点穴为朋友制造愉悦感怎么看怎么不对劲,看了原版才知道这是想要为朋友打飞机。
预告片里本来有些复刻原版的笑点,因为这样的改动而直接消失,彭昱畅高喊“我破处,我要做男人”,妈妈进来后改口为“我要勇敢,我要考大学”。这段在正片里没了。
预告片里“我喜欢胸大的”这句,正片应该改成了“按照你的标准找”。
关键性人物“剪头发的姐姐”究竟是做什么职业的,真是理发师吗,那估计官方解释只能是理发师了。
改动之后,整个戏就变得非常奇怪,说是性喜剧吧,每段剧情都需要解码去猜测原来的设置。
但是,以导演的恶趣味和能力,把原剧本的所有设置完全复刻,那一定是“降级呈现”,观影效果会更尴尬、更低俗。
本片导演为《前任》系列的导演田羽生,擅长拍那种让电影院里发出恶俗笑声、批量使用网红脸的电影。一部分人笑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从头尬到脚。
性喜剧也分高下,这个导演并不能制造出真正的有趣,反而会常常给人难以忍受想拔脚就走的观影体验,
这些预告片里出现的画面,正片里没了。不过看看就知道他的风格了。
帮肌肉萎缩男孩完成心愿的姐姐,韩版找的这样↓
国产翻拍版找的这样↓
“尺度”绝对不是《小小的愿望》难看的关键性原因。
首先,如上文所说,“性喜剧”说起来是三俗,但对“趣味”的要求更高,我不认为《前任》系列的导演能拍出真正有意思的性喜剧。
其次,《小小的愿望》节奏感极差,经常是一个桥段,看开头就知道后面的起承转合是什么,电影还真就按最无趣的套路走完了,观影过程如同看呆学生念稿演讲,每一个字都毫不意外。
我对比了韩版之后觉得这个问题就更明显了,同样的笑点照着拍一遍,韩版明显节奏清晰表现力强更好笑,翻拍版则极为拖沓。
(△一张图说明什么叫“复刻笑点”)
最后的煽情段落,用嘴写字留言这个泪点也是照着韩版来的。韩版的煽情点到为止,翻拍版的煽情拖拖拉拉绵绵无尽,如果观众还有些生理性煽情手段逼出来的感动,又很快被慢节奏耗没了。
王大陆和魏大勋实在是太不像十几岁的孩子了。不说他们的外表不像,而是他们老是给人一种“在演孩子”的感觉,满脸写着我是个成年人我来演小孩了,所以看到他们珍惜同学录、泡面、漫画书,会觉得非常幼稚不可信,像20岁的人在cos幼儿园的心智。
这一点上彭昱畅在《闪光少女》和《快把我哥带走》里就好得多,是中学生该有的样子。
此外,本细节控和逻辑控实在是无法忍受这样的《小小的愿望》,各种不过脑子的设置。
电影里是一个海滨城市的暑假,为什么王大陆和魏大勋经常穿着厚厚的秋装跑来跑去。
(△一个穿短袖T恤、一个穿长袖卫衣,这是暑假吗?)
王大陆的台湾腔非常出戏,电影里还专门交代魏大勋的那个角色“是转学的东北人”,但是魏大勋全家和彭昱畅全家根本没有口音差距,最违和的就是王大陆,还不如说一句王大陆是“转学来的台湾人”。
王大陆的可爱巅峰难道就是《我的少女时代》吗?看他非要讲义气的样子就是徐太宇啊。但除了徐太宇状态,王大陆还有很多失控时刻,有一场戏他超级抓狂,就看到整个银幕上都是他能吞噬宇宙的大嘴,救命,脆脆鲨成精了。
(△不是这一幕,比这个还夸张)
明明是不需要年代感的设置,《小小的愿望》把主角设定为1983年出生,2002年去世,故事也就发生在2002年。导演本人就是1983年生,他可能觉得拍自己的暑假年代比较好把握。
这就又要说到国产剧的另一个毛病:年代感浮皮潦草,哪怕是主创人员亲历过的年代,拍出来也根本不动人。
从开心麻花系列开始就是这样,就像是学校话剧社随便搭的景,各种不属于过去的高饱和色彩看得人眼睛疼,随便贴些《灌篮高手》元素再放个旧的台式电脑就算完成任务了。
(△请问这是2002年吗?)
在上映前,《小小的愿望》引发了署名排序风波,彭昱畅团队称片方没有按照合同把彭昱畅写成男一,反而把王大陆放男一,因此彭昱畅要跟片方解约自费路演宣传;之后王大陆团队说他们跟片方的合同就是男一;最后片方说,他俩都是男一号。
业内人士认为这应该是鸡贼的片方签了两个男一导致的问题。一共三个男主,两个算男一,那魏大勋就是“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不能有姓名”了?
某票务平台上的剧情简介直接略过了彭昱畅的名字,让彭昱畅再收获一轮同情。
昨天彭昱畅为署名风波道歉。
彭昱畅还是挺拉好感的艺人,但这个片真是太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