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葡萄说
12月第二次剧场旅行献给了“狗13”。
没有看预告,没有看影评,那几天正好在刷招商银行的喵喵喵任务,购买影票任务的那一天,就顺手买了一张,排在后头即将要去看的,是最近大热且反响很不错的“海王”。结果电影院里人数稀稀拉拉的,还有不少情侣中途离场,到最后整个影院剩下的人估计用两只手就能数的过来。
这也不奇怪,毕竟这不是热闹的喜剧片,火爆的动作片,特效炫丽的科幻片......单纯的想要通过看电影来获得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获得感官上的快感的人们,你们不要去看“狗十三”。
这是一部现实到有点添堵的,有关成长,有关亲情,有关教育,有关青春期的那种无奈,磨难,痛苦,迷惘的电影。总之,有点虐。
然而,虽然看着有点伤,但是这是一部好片,或者说,曾经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过无奈的改变,悲哀的妥协,痛苦的忍受的“好孩子”们,应该会有强烈的共鸣。
由于讨论这片的感受,必须牵涉剧情,所以接下去,会有大量剧透,还没看过的,且在意剧透了无味的值友,可以止步于此。
——————————————————————————————————————
看不见的桎梏
影片开头是长的粗一看很像徐娇的主演张雪迎饰演的“李玩”的一段独白,有一个露出牙箍的表情耐人寻味。
记得小时候,我们谁都没戴过牙箍,而后来,身边很多孩子都戴上了这玩意儿,据说能让牙齿和面庞变得更漂亮。你若无其事的时候,别人没发现,你一张嘴大笑“失态”的时候,人们会看到这有点奇怪的牙箍。
就像情绪真实爆发失控的李玩一样,当好孩子的时候看起来是正常的,发泄情绪的时候,在大人眼里,她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公主病发作”的叛逆少年。
李玩的成长面临着很多困境,可是她还是挺乐观的自圆其说,用“平行宇宙”来解释自己的失落,自己安慰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事情,总会在另外一个空间得到满足和弥补。
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阿Q精神,在离婚后跟着爸爸生活的环境里,李玩的这种心态,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但是,即使天真乐观如她,也摆脱不了教育的桎梏,尤其是“都是为你好”的借口下,她不得不接受很多痛苦的结果。比如才刚喜欢上,培养出一点相依为命的感情的爱因斯坦丢了。比如不得已要承认第二条不是爱因斯坦的狗就是爱因斯坦。再比如最后还要接受这条狗也要被送到狗肉店里头去的噩耗。
我们成年人总说生活不易,身边无奈的事情太多,好像总会被什么东西束缚着。其实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你看看李玩,本该在无忧无虑开心的“玩耍”的年龄,就已经要接受指鹿为马的谎言,不近人情的殴打,还有痛哭都挽留不住的割舍和别离。
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孩子就应该受点挫折,不然就会侍宠傲娇,成长就是要经历疼痛的,人不能只为了自己而活着.......看,这句话就说明了一些桎梏的影子:我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我们有避不开的家人。
比如“为你好”的爷爷奶奶,“为你好”的后妈,“为你好”的老爸。
他们丢了狗没错,他们换一只假的狗也没错,他们最后把狗送走了也没错,哦,对了,他们逼你喝酒,逼你喝牛奶,甚至让你吃狗肉,也没错。
因为他们是“爱你”的亲人,他们的爱就是一种桎梏,让你不得已的接受“这样的日子,将来还长着呢....”
————————————————————————————————————————————
我们就是这样变得冷漠的
影片的开始,李玩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有着看上去还不错的家庭,虽然爸爸离婚了,但是爷爷奶奶疼爱她,后妈也费着心思讨好她,甚至生了弟弟也先瞒着她,就是怕她心里有落差。
不单单孩子,大人们也在妥协。比如后妈说儿子的生日是不是能办的更热闹些,李玩爸也在妥协,要么试试看?爷爷奶奶呢?他们是爱李玩的,但是他们给李玩带来的伤害也是很明显的。比如说,明明知道李玩乳糖不耐不喝牛奶,喝了就要吐,但是这么久了始终都是一样,只要认为“这个对身体好”就一定要强迫你喝下去。
后来有一个镜头,李玩赌气的喝牛奶,喝得很痛苦,这是一种逼迫自己长大的自虐式的发泄,强迫自己接受“这样的事,将来还多着呢”的决心。
这时候的李玩,已经不是影片开始的孩子了,从英语演讲比赛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她已经连自己都不相信“那个所谓平行宇宙的存在”了。尤其是现场看到那些“关心”她的人们出现的时候,想到他们怎么对待她的时候,她变得害怕,慌张,结结巴巴,一直到主动放弃演讲为止。
从此她的内心,已经包裹上了厚厚的自我保护膜,不会再轻易把她所有的美好想象或者真性情,暴露在任何大众公开场合了。
什么在另一个空间都能得到实现,都是P,都是假的,本来应该充满美好幻想的年纪,因为种种家庭矛盾事件,而提早破灭了。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天真率性过,然而后来发现,我们不能任性,因为我们有很多规则必须接受,然后,渐渐的,一步步的,我们开始变得麻木,冷漠,就像后来,李玩除了面无表情的回答“谢谢”之外,基本脸上看不到明显的喜怒哀乐了。
而她才十三岁啊!
可是她还能怎么办呢?她除了“好好读书”,什么都做不了。她也曾抗争过,她曾经表态“这条明明不是爱因斯坦的狗,我不养,谁带来的谁带回去”,她责怪大家不去找狗,自己奔跑遍了大街小巷,她不得已接受了第二条狗,但是最后却因为弟弟跟狗发生的冲突,连恳求留下狗的生命就可以的简单要求也被剥夺。
她发现,每一次抗争,换来的都是痛苦的恶果,所以当她最后在马路上明明看到了第一条自己的爱因斯坦,却已经不敢再上前去认回来,甚至说“幸好它没认出我”来。
因为她清楚的知道,起初只想要的温暖,陪伴,相依为命的感觉,小狗能带给她,但是这有什么用呢?她在意的陪伴,大人给不了,甚至狗能带给她的慰籍,也可以因为跟别的家人的冲突而被剥夺掉。她没有办法,她的抗争,换回来的是鲜血淋漓的双手,以及无法弥补的心灵裂痕。
所以无论是什么结果,她无论有多痛苦,多不甘,多不情愿,表现在脸上的永远只有木然的“谢谢”。
—————————————————————————————————————————————
带来的警示
那个说:“幸好爱因斯坦没认出我来”的李玩,是冷酷的。毕竟她已经蜕变成了连狗肉都能强迫自己硬嚼几口的“大人”,她早就不是那个偶尔可以发真脾气的孩子。她说“谢谢”的时候,冷静到小伙伴和爸爸都快认不出她来。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一个天真有爱的孩子,一步步被整理管教成了一个冷面麻木的行尸走肉。
因为她所相信的美好,一个个都破灭了。比如相信楼上一定有只鸟,结果后来看到的是一个看上去“拒绝长大”的“大队长三条杠”的神经病患者,原来所谓的鸟叫,都是他在学而已。
这是很讽刺的一幕,仿佛在告诉你,如果你拒绝长大,相信单纯,相信美好的一切,那么你就会被当做异类,捆绑起来,强行整改。有没有觉得很眼熟?对了,就好像大人们教育你,是一个道理。
那么,是不是该讨厌,该指责片中带给李玩痛苦的大部分主责人士-她老爸呢?
影片后面特地拍摄的“再回首”的剧情,就是在告诉观众,李玩的父亲的无奈和悲哀。
他知道自己不是个好老爸,他婚姻失败,他给不了孩子太多陪伴,他知道自己愧对孩子。
但是他也在努力,他努力赚钱,努力应酬,努力讨好李玩将来的后妈,平衡家里所有成员之间的矛盾,他努力在经济物质上,给李玩“想要什么都可以”的一切。
没有这段“再回首”歌声后的哭戏,可能对她爸的厌恶,会多那么几分,导演也仿佛知道这回事,用这段戏来了个弥补,嗯,她爸也不容易,她爸也不是冷血动物,心里也埋藏着很多痛苦。
可是,虽然如此,我还是很讨厌这位老爸,无论是怎么解释怎么圆,都掩盖不了他施展家庭暴力,无故发泄情绪,逼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的种种恶行。
别忘了当初那条狗,可是影片中的老爸亲自买来的!李玩开始是并不喜欢狗的孩子啊。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有谁活得那么自在容易?即使作为老爸你不容易,难道就能随意逼孩子喝酒应酬,打骂孩子,甚至明知道孩子不吃狗肉,连帮忙说句话让她摆脱窘境的意愿都没有?其实说白了,你只想看到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这用两个字可以概括,“自私”。
打完了再怎么揉,再怎么安慰,会有用么?钉子砸进了木板,拔出来那个洞会永远存在的!
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及时的跟我女儿说,以后有什么心事,不要管爸爸和其他大人怎么想,都希望你简单的直接的告诉老爸就好,我真的不希望孩子在大人自以为是的“为你好”的错误压制下,变得连最单纯的美好都留不住。
哪怕动机是好的,方式是错误的就不能忍!所有中国式家庭教育就是这样,管你要不要,只管自己判断这对你好不好!
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弟弟明明不喜欢滑冰,却被逼着一次次摔倒,还有似乎是遗传的乳糖不耐,他明明也不喜欢的牛奶,一样在被逼着喝下去。
这会是另外一个“好孩子”的成长路程么?毫无疑问的,他看上去会比他姐姐更叛逆,所以,要经历的痛苦可能还会更多。这就是他将来要面对的成长代价,众星捧月的时候只存在于小时候,将来?呵呵,不如意的事情还多着呢!
而且,以前有多爱你,将来对你的期望就肯定有多高,捧得越高,摔的越惨!记住,你可是儿子,你不是那个“名字都随便取”的姐姐,你是“昭昭”哎......等等,仿佛看到了你的将来,可能会有“难以昭雪”的冤屈,希望你能挺过来吧.......
——————————————————————————————————————————
欠好孩子一句道歉
李玩在说完“幸好狗没认出我”来之后,独自来到很久之前曾经贴过“寻狗启示”的那条小巷子,她哭了。
她说完若无其事的那段话之后,是不是已经变得冷血了?并没有。
如果她真的无所谓了,她才不会痛苦,这多么的讽刺!
没错,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被逼着成为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自己,只为了成为一个大人眼里“听话”的孩子。
除非真的变得麻木不仁,除非真的变得心如冷血。
可是,真正有爱的孩子,做不到。如果她真的麻木了,人间才会失去希望。
看到这里,最是心疼。我们都在说爱孩子,可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有多少时间是停下来,仔细听孩子们的心事和诉求的?
她犯错了,我们逼迫她跟长辈道歉,可是我们这些大人们自己呢?除了暴打一顿后的好似“悔改”的说个道歉之外,做了什么呢?
我们永远欠她们一声道歉。
抱歉冷落了你,忽视了你,没给你充分的陪伴,抱歉强加给你很多不符合你意愿的事情,并非我愿。抱歉我们这些大人,做的那么差,我们很多时候忙,忽略了你们,是我们的错。
我们以为你孤单,可以让小狗来陪伴你。我们以为狗丢了就丢了,家人永远更重要,再买一只一样的狗,就算是补偿了,而当狗跟你弟弟有冲突的时候,当然是人更重要,我们就只能处理掉狗。
这都是一厢情愿的强加于你的,对不起。
如果说对不起可以换回你曾经开心爽朗,率真自我的那个你,该多好啊。
——————————————————————————————————————
影片的评价
感想发了一大堆,自然要在最后写个总结评价,毫无疑问,能让我有兴趣码这么多感想的,怎么可能是失败的电影呢?有人说形式上有点太作,有人说剧情有点平淡乏味,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成立。
能把一部有关青春期成长故事题材的电影,拍成这样,没有夸张,没有浮躁,平铺直叙中打动人心,狗十三是成功的,可能是名字听上去有点不雅,所以才会被列为"禁片“,这样的国产片,是值得认可和赞许的。
这部电影,贵在真实,那些似乎曾经发生过在我们自己身上的经历,活灵活现的再现出来,激发了很多“好孩子”们的共鸣。
而可笑的是,有没有发现,从小循规蹈矩,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长大了以后,反而很多都没有“混出个样子”来?
倒是那些不服管教的,我行我素的孩子们,小时候调皮捣蛋从不知规矩,长大了却叱咤风云成了巨头或者老板?有文章分析过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侧面的另外一个原因,因为那些好孩子,在成长中多多少少接受了一些自己不能接受的痛苦,对现实妥协了。
做好孩子不容易,做好人更难。
看似平淡无奇的剧情,牵动了每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心,所有的成员,似乎都能在电影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孩子,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姐妹兄弟。
每一段冲突矛盾戏,导演和演员都把握的很好,那段父亲责打孩子的戏,看得令人不寒而栗。而李玩几次的独自哭泣的戏,更是令人动容。
影片英译为“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剧情上呼应了两条不同的狗,寓意上映射了传统教育的错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继续下去。
十三岁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迷惘,叛逆,期待被理解,尤其是单亲家庭更容易带来的缺乏陪伴和认可能带来的安全感,这些都能改变一个孩子。
所以这样的电影,对我这个做的还不怎么合格的老爸来说,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起码看完之后,我会告诉自己,绝对不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孩子,绝对不打骂孩子,还有不管多忙多没时间,都要陪孩子玩,陪她聊天,陪她出去多浪浪。
这就是我看完电影,走出影院的时候心里想的一切,谢谢导演和演员带给我的警示和反思。
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用心去呵护孩子,理解孩子,保留住她们内心那最柔软率真的地方。
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坚强一些,勇敢的面对成长中的挫折,但是无论经历了多大的委屈,可以痛哭,可以抱怨,但是不要失去对爱的期望,同时,多给家长一些容忍,他们不是不爱你,只是有时候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太对,不要以为他们大人什么都对,他们有时候比你笨多了!
最后,感谢你耐心的看到了这里,欢迎评论分享你的观影感受,我是葡萄,这是一篇啰嗦的观影后感,期待你的讨论,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