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生活欺骗了你,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寄予了期望。
34年前,徐根川以为自己发了横财,娶儿子盖房子的钱都是——。他在自己老房子的隐秘角落里挖了12个大银条。
这些大元宝两头上翘,造型规整,条纹清晰,单个重量近400克,上面有清晰的“咸丰年任治月兰州映日升”款识。
有收藏爱好者曾叫价20万想买下这批老银锭。
然而,徐根泉最终与这批银锭失之交臂,多年来,每次想起这桩旧事心里就堵得慌。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这批在徐根泉家老屋下挖出的银锭最后反而不归其所有?
当地文管局忽然登门来找徐根泉,要求他将这批银锭无偿捐给国家,这当然令人难以接受。
那这12个价值不菲的银元宝最终归属于谁呢?
让我们从头说起。
01 冷锅里爆了个热粟子
1988年4月2日,西山镇的堂里村的徐根泉家好不热闹。
儿子长大了,到了该成亲的年纪,年近半百的徐根泉想趁着自己身体还硬朗盖好新房。
徐根泉家里条件很一般,多年来一家子住的是两间老土屋。
总不能让新媳妇还挤老屋吧?
因此,徐根泉早在10年前就计划翻修这处老屋,盖起一座大屋,热热闹闹迎娶新媳妇进门。
这天的一大早,一大帮子前来帮忙的亲朋、邻居在徐家吃罢热腾腾的早饭就开始捋起衣袖干活。
大家齐力推到老屋,清理砖石。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房子牢实耐用,就要挖开老房子的地基重新浇筑。
工匠们随后开始打线画样,开挖地基。
不料这间多年没有修葺的老屋“冷锅里爆了个热粟子”,挖地基的过程中居然挖到了12锭硕大的银元宝。
一大家子只有在电视里看到过这样的元宝,而现在这12个大元宝就摆在木桌上,触手可及,任凭把玩。
徐根泉欣喜若狂,觉得这样的意外之财应该得益于祖宗开眼保佑,老徐家的日子要好起来了!
财货迷人眼,徐根泉家盖新房挖出银元宝的消息不胫而走。
没过几天,报纸、广播都报道了这一则消息,来登门看热闹的人几乎将门槛踩断。
很快就有记者闻讯赶来,而登门求购者也是络绎不绝。
90年代,国内曾经涌起一股收购旧物的风潮,很多投机分子和不法商人趁着国内没有这方面具体规定,大肆收购此类文物进行倒买倒卖,大发其财。
见徐根泉藏好东西不肯给人看也不肯卖,昔日的“亲朋好友”都变得陌生起来。
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卖了换成钱,大家也沾不到光嘛。
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样的形势下,徐根泉一家遇到了猝不及防的尴尬境地。
前来帮忙建房的人都回家去了,工地停工了,提前备好的建材四散堆放着,现场狼藉一片。
消息终于传到了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徐承德耳中,此人正是28年前将房子卖给徐根泉的本村邻居。
徐承德听闻消息后,不顾年岁已高,硬是在儿孙的陪护之下,火速从乌鲁木齐赶回老家,找到徐根泉索要这12锭大元宝。
两人本是关系亲密的发小,再次见面时的气氛却不是很愉快。
徐承德的理由是:当年他确实把房子卖给了徐根泉,双方也完成了过户,但他祖上埋在地下的东西显然不属于双方交易的内容。
徐承德认为,自己祖上是个富裕的大家族,而老屋是自家祖产,从未有其他人住过,地下的元宝自然是其祖辈埋藏。
他很难转过心里那道弯:既然房子已经在20多年前过户,房子里的一切自然都是自己的,也应该包括地下所埋物品。
正在双方争执不下就要撕破脸的时候,当地文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突然登门拜访,要求将这12个大元宝无偿上缴给国家!
一时间,前后两任房主都愤怒了。他们认为:自家房子下面埋的东西并不是无主之物,这里面有文管部门什么事?
02 老屋的前世今生
要想分辨清楚这批元宝到底归属谁,还要看它们是谁埋下的,何时埋下的。
如果徐承德能够证明这批银元宝是他祖上埋下的,那么他自然拥有继承权。
这样的话,这批元宝也就不是无主之物,文管部门无权按规定将其收缴。
这就苦了徐根泉,因为他无法证明元宝是自家祖宗埋下的——谁都知道那房子是他买的,而且他家祖上都是贫苦农户,不太可能弄到这么一大笔钱埋在地下。
但眼看着到手的元宝就要拱手让人,徐根泉当然也不甘心。
要想厘清元宝是何人埋藏,当然还要从这座老屋的前世今生开始追溯。
老屋是徐承德家的祖产,这个毫无疑问,村中诸位宿老都可以证明。
而在挖出元宝时,徐根泉确实已经是房主。
从房产证明上可以看到:徐根泉自1965年开始就已经是房主了。
这宗交易还要从多年前说起。
二徐本是发小,交情不浅,那是在1960年,因为徐承德举家迁往新疆,决定以800元的售价卖掉自家的老屋。
而徐根泉的老父当时已病入膏肓,眼看自己时日无多却爱子心切,拿定主意要置办下可以“传家”的房子。
在1960年,徐根泉全家6口都吃不饱饭,哪里有余钱买下这处房子?
而徐承德一家急着迁走,着急出售房产,却因为那个年份一时间难以找到能拿出一大笔钱的买家。
他见徐根泉真心想买,于是表示朋友之间好商量,让其再想想办法。
在老一辈国人的传统思想里,没有可以传家的房产整个家就过不安稳。
为了让病重的老父亲了却生前最大的心愿,也为了自己的儿子成家前有建房的地基,徐根泉一咬牙将房子买了下来。
于是双方商量后议定:以10担红薯当作购房款。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10担红薯恐怕不值几个钱。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吃不饱饭的年代,一担红薯就可以少饿死一个人,所以就算用红薯来抵现金,徐根泉一时间也给不出这么多。
因此交易虽然已经达成,但卖方并未立即将房子过户给买方徐根泉。
一直等到5年后徐根泉终于给完10担红薯,双方这才办理过户手续。
在那最为艰难的5年时间里,徐家人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只为了早日还完“房款”将房子拿到手里。
如今眼看着就要翻修新屋,不想出了这么一桩揪心事。
03 徒惹官司
自从挖出了这批银元宝,徐根泉就吃不好睡不好,每天被各色人等找上门来,吵得脑仁疼。
这一天晚上,徐根泉依旧无法安睡。
他思来想去,到底这东西不是自家的,既然徐承德索要,文管部门也想要,不如把东西交公,这样就远离了所有麻烦,可以安心盖房子了。
他一拍大腿下定决心——就这样办!
过了下半夜,趁着天色未明,徐根泉背着这袋元宝就出发了,径直来到了镇上的政府办公楼等候。
第二天早上,书记亲自接待了他,了解了老徐的想法后,书记说:“现在还没有定论东西到底归谁,你先自行保管。”
两个月来,徐根泉为这件事吃不好睡不好,盖房子的工期都耽误了,好说歹说让书记代表镇政府先代为保管这批烫手的元宝。
在12个银元宝被存入了村镇银行的金库内之后,徐根泉松了一口气,放心了,踏实了。
徐根泉抖擞精神地回到家就继续盖房子去了。
穷不倒志,既然横财不属于自己,索性老老实实过日子。
不久之后,一座3开间的2层平顶小楼成功落成,宽敞的院坪还砌了月形门洞。
然而就在新房竣工后不久,徐根泉就接到了法院的传票——他被人告了,原告正是徐承德、徐礼德、徐启德三兄弟。
04 出人意料的结局
为了查清本案,法院方面派出大量人力对此案进行长达2年的调查取证,最终取得了重大进展。
徐氏三兄弟是一母同胞,他们的高高祖徐治堂在乾隆年间曾为湖南长沙首富。
太平天国起义后,天下大乱,徐治堂的生意受到毁灭性打击,只好千里归乡。
这处房屋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历年来经过多次大大小小的修葺,但一直都是徐承德祖上在此居住。
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所有来历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对于挖掘发现的埋藏物、隐藏物,如果能够证明属其所有,而且根据现行的法律、政策又可以归其所有的,应当予以保护。”
吴县法院调阅了地方志、房管、税务部门等档案,参考了当地名人的自传,与之相互印证,弄清了徐氏房屋变化情况。
银锭出土的具体方位正是徐承德住处的柴房。
因为就是一间柴房,一直未曾经过修缮。
而这12个银元宝是从房基的土层下深约1米处挖出的。
法院据此判定:“徐根泉买下的房屋原为徐承德三人之祖传遗产,直至1965年才正式变更产权;出土的元宝上所刻制造年号最晚的时间为咸丰8年(公元1859年)。可以据此推断,该批元宝系1859年后由房屋所有人埋藏,可以认定银元宝为所有人明确的地下埋藏物。”
1989年12月,三名原告自愿同意补偿给被告徐根泉3000元,12个银元宝归原告所有,当地文管部门的愿望落空了。
这件闹得天下皆知的案子终于尘埃落定。
结语
令所有人非常意外的是,徐承德三兄弟拿回12个银元宝后并没有高价卖给文物贩子或自行收藏,而是以20428.60元的低廉价格卖给了苏州文物商店。
为了保险起见,三位老人在法警的护送下,完成了这批银锭的交接。
这让一众文玩商人说三个老头傻得出奇,但又捶胸顿足、徒呼奈何。
苏州文物商店负责人握着徐承德三人的手,连声致谢:“感谢你们为保护、抢救文物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而就在此时,国内已有数十家博物馆来电、来函联系,准备买下来收藏。
至此,这桩官司的原被告双方皆大欢喜。
徐根泉收下了3000元酬金,心绪短时间内都难以平静。
回想整件事情,他由喜而悲,由悲生乐,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生活就是这样有意思的一本书,在翻开下一页之前,请保持期待,但不要寄予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