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内三佳德:虽然现在充斥着清宫剧,但能有一次惊人收获的还是少数。2011年以后,清宫剧的口碑和流量持续下降,甚至低迷。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导演在采访中说:“清宫剧在选题材的时候只有对历史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影响才可能是宣传的主流方向。”来源:《电视指南》杂志(国家广电总局主管)
文/赵静
今年7月19日播出的《延禧攻略》,开播2日播放量破1亿,目前豆瓣评分6.9分。虽然“于正出品,必有天雷”,但是说实话《延禧攻略》在制作上要比于正的《宫锁珠帘》《宫锁心玉》《宫锁连城》这些“宫”系列作品良心不少。《延禧攻略》起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面,做得不错。该剧无论是服饰、道具,还是场景和故事情节,都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不知道于正是否会因为这部剧丢掉“雷神的锤子”,但确实值得一追。
清宫戏作为古装剧中最大的一个类别,因为题材和受众的缘故,先天决定了清宫戏最繁盛的舞台是电视剧,而非电影。说起清宫戏,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过《努尔哈赤》这样的电视剧,发展至今,这个题材依然是电视剧作品中屡试不爽的“兴奋剂”。为什么清宫剧这么受欢迎呢?
清朝从铁骑入关到“康雍乾”帝王盛世,再到风雨飘摇、末代皇帝,短短300余年,大起大落,使之蒙上了一层迷雾,而宫斗中的争宠、夺位背后的阴谋诡计、步步惊心,又让人欲罢不能。
同时,作为距离现代最近的王朝,清朝遗留史书、文档、影像资料与建筑最为丰富齐全,当时社会的服化道与现代的差距最小。不仅编剧在采写上所费精力远远低于编写其他朝代的历史故事,观众本身对于清朝的人物、关系、服装、妆容与宫廷庭院等的熟悉度,也远高于其他朝代。
虽然题材取之不尽,但随着时代和观众口味的变化,清宫剧如何在审美上更加向现代靠拢,又如何用创新意识打造出自我的辨识度,当下,这些问题依然值得探讨。
清宫剧蜕变30年,
溯源、开拓与进击的小主
第一阶段:“戏说“的开拓与奠基
代表作:《戏说乾隆》系列、《戏说慈禧》《孝庄秘史》《一代皇后大玉儿》、《雍正小蝶年羹尧》
《戏说乾隆》是最早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合拍电视剧典范。通过乾隆的三次微服出巡,描述了在探访民情、整治贪官的过程中,风流皇帝邂逅三位民间女子的爱情传奇故事。1991年5月15日,该剧在台湾中视首播。1993年,该剧获得第1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合拍片奖。作为中国第一部戏说历史的古装剧,该剧被收入《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教科书。它以其典型的“港式”煽情手法,赢得了大批当时对此还很新鲜的大陆观众,创造了当时的电视剧收视奇迹。
《戏说乾隆》剧照
同样是戏说,《戏说慈禧》因为是大陆投拍,所以在表现上和《戏说乾隆》展现出的偶像剧气质泾渭分明。这部连续剧中“戏说”的是情节,但仍然是一贯以来的正剧表现形式。
孝庄是清宫史上的风云人物,有很多戏也是关于她的。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一代皇后大玉儿》与《孝庄秘史》。平心而论,两部剧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一代皇后大玉儿》是最完整的,《孝庄秘史》受众面更广。
《雍正小蝶年羹尧》剧中小蝶是架空人物,这是一版彻头彻尾的“戏说”,但三角虐恋的戏份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为以后的苦情戏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喜剧与正剧的“拓金”年代
代表作:《还珠格格》系列、《宰相刘罗锅》系列、《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雍正王朝》系列、《日落紫禁城》、《苍穹之昴》、《少年天子》
从1997年开始,清宫剧进入了一个黄金年代,在正剧向和喜剧向领域都有了突破性发展。在这一时期经典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产生了数部影响深远的代表作。
到了这个阶段,不得不提《还珠格格》。《还珠》究竟有多火?第一部于1998年引进内地播出后最高收视突破62.8%,创造中国电视剧有数据统计后的收视记录,并将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连续剧等多项大奖收入囊中;1999年的第二部单集最高收视达65.95%,再次刷新记录。《还珠》在国内大火之后,版权开始卖给包括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在内的亚洲国家,后来又进军北美地区,同样收获诸多好评。
《还珠格格》剧照
《还珠》火了,一大波“格格剧”扑面而来。除了《还珠格格》系列,2003年李小璐的《十三格格》、李小冉的《皇宫宝贝》,2005年郑家榆的《怀玉公主》,2008年霍思燕的《最后的格格》……其中《格格要出嫁》和《还珠》有很多相似之处,导演也是同一人,剧中的格格金蟾与小燕子性格、气质相近,在初拍时倪思睿的表演更是或多或少都带有“小燕子”的影子。
同时期,《宰相刘罗锅》和《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及《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则更像《戏说乾隆》的大陆版演绎。不同于“还珠”系列以女性角色为主题,虽然同样是诙谐的清宫喜剧,但是是以男性角色为主题进行表现,算是正剧的一种变体。
《宰相刘罗锅》剧照
以《宰相刘罗锅》的诞生为标志。它与戏说系列相比,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很明显:“不是历史”(意思就是“戏说”),“高大全”的乾隆形象(显然是模仿《戏说乾隆》)。
而不同之处则非常值得注意:从剧本来说,该剧是脱胎自相声《君臣斗》,但在立意上,它与《君臣斗》有本质的不同——《君臣斗》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的,在这个相声里,刘墉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贪官和珅、昏君乾隆斗智斗勇,让他们出尽洋相;而在《宰相刘罗锅》中,由于它继承了《戏说乾隆》的风格,因此它变成了一个“明君贤臣”惺惺相惜、“君臣一心共辅国家”的故事。可以说,正是《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创造了后来清宫戏中“好皇帝”加清官再加贪官的基本戏剧结构。
这一时期除了轻快的喜剧,庄重大气的“雍正王朝”系列(《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乾隆王朝》)也备受推崇。这三部大作均改编自二月河的同名小说,由唐国强、陈道明、焦晃等主演。虽然加入了一些野史以及编剧臆想,但仍是庄重严谨、荷尔蒙激荡的帝王戏剧。
《苍穹之昴》慈禧剧照
最后要说的是《苍穹之昴》,这部剧导演是汪俊,原著作者是日本人浅田次郎,编剧是写过《孝庄秘史》的台湾编剧杨海薇。剧里最重要的角色,女一号慈禧,扮演者是日本演员田中裕子。
如果说这是正剧,其中又有很多虚构,你说它是“戏说”,它又给人华丽苍凉的感觉。片头曲刚开始时的画面就是十分中正的紫禁城内景,慈禧一个人站在画面正中。整个画面阴沉、开阔而通透。这部剧最为大家称道的恐怕是服道化。《苍穹之昴》的格局不算大,但是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就像布在一个精巧的棋盘上。加上近现代中国的大背景,格外地悲壮、无奈和无力。除了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处理,一些细节也十分令人感动。
第三阶段:宫斗、玛丽苏与进击的小主
代表作品:《金枝欲孽》《宫心计》《宫》系列、《步步惊心》《深宫谍影》《甄嬛传》
现代人对宫斗的爱恨纠葛,恐怕离不开“女性崛起”“到底爱谁”与“复仇解恨”。如今霸屏多年的真正意义上的宫斗剧风潮,开创于《金枝欲孽》。这部以嘉庆年间后妃争宠、勾心斗角为题材的作品,也是自它而起,宫斗剧强势占领荧屏。加在《金枝欲孽》前面的定语有很多,有人说它是“宫斗剧的鼻祖”,有人说它是“挽救了2000年以来TVB收视颓势的第一佳作”。这部剧无论什么时候重温,都不觉得过时。就像那首《咏叹调》插曲,凄美典雅,回味悠长,入耳入心。TVB不擅考究历史,更多的侧重点,就放在了人上。
每个人的行为逻辑,都出自于她们的身份、性格,没有“脸谱化”的纯粹正派和反派,只有每一个鲜活的人。如妃后期不再黑化,赢得人心,是因成为一个丧失小格格的母亲;玉莹装傻充愣步步为营,并非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争取母亲在家族的颜面,最终葬身火海,亦是保全母亲;尔淳前半生难舍义父和柳大娘的养育之恩,重逢亲姐姐福雅、怀孕离宫是亲情的延续;安茜背叛姐妹、成功上位,完全是为了替奶奶报仇;孙白杨一生都活在对亡母的思念里;甚至连宝婵、芷兰都记挂亲人。剧中的亲情,和爱情一样动人。
如果没有《金枝欲孽》就不会有之后的《甄嬛传》,流潋紫是因为太爱这部剧所以才有了灵感写出了《甄嬛传》。说到已经挤进暑期轮播好几年的《甄嬛传》,热播期间还出现了“甄嬛体”:“贱人就是矫情”“真真是极好的”,粉丝们开口“小主”,闭口“本宫”。并且该剧在台湾地区的三个频道重播3次,同时段收视率甚至打败了综艺节目《康熙来了》。
其实《甄嬛传》开播前声势并不浩大,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收视率节节攀升,成为近年来鲜有的不分男女,不受地域、年龄限制的佳作,连一众配角“果郡王”李东学、“华妃”蒋欣、“温太医”张晓龙、“沈眉庄”斓曦、“安陵容”陶昕然、“瑾汐”孙茜也因该剧而走红,片约纷至沓来。
另一个现象类剧就是,2011年于正的《宫锁心玉》,该剧则引领了青春偶像类清宫剧的风潮。
《宫锁心玉》剧照
稍晚推出的《步步惊心》则被《宫锁心玉》抢占了“首部穿越剧”的名头。两部剧的人物设定基本雷同,在“玛丽苏”统治的清宫里,这有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成为诸多穿越女主的首选:那就是康熙末期雍正初年——有众多皇子可以选择的“九龙夺嫡”时代。“四爷很忙”的说法应运而生,意思就是“雍正”奔波于该时期的各大清宫戏片场,或为9个阿哥都喜欢的女主肝肠寸断。而这样的剧情套路也在一个个热门IP改编的清宫剧中反复出现,屡试不爽。
虽然清宫戏的青春化、偶像化、玛丽苏化是为了顺应形势,但回顾昨日,仍然不免让人惋惜。一个离我们最近的王朝,其数百年传奇不是几场少女少男的情感纠葛就可以承载。观众其实从未厌倦过清宫戏,只是因为缺少有诚意、有角度、有积淀的作品而已。
以精品意识做精准类型,
是国产清宫剧的发展方向
清宫戏从发展历史来看,太多角度,太多题材,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侧重、会有青睐。摆脱“唯市场是从”的风向,树立行业引领观众审美的观念,彰显每一段历史的独特个性,尤为重要。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导演在采访中说:“清宫剧在选题材的时候只有对历史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影响才可能是宣传的主流方向。”
现今,虽然满屏尽是清宫剧,但能收获一鸣惊人的却是少数,自从2011年之后,清宫剧口碑、流量持续下滑,甚至有些一蹶不振。本刊特别邀请了三位资深评论人一起探讨,当下清宫剧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特邀评论人(排名不分先后):
才东亮:影视编剧、影评人,院线电影作品有《光的棍》《疯狂的蠢贼》等。
韩浩月:资深文化评论人
杨劲松:香港《大公报》专栏作家
《电视指南》: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口味的变化,清宫剧越来越脱轨走向“胡说”,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才东亮:1999年《雍正王朝》、2001年《康熙王朝》、2005年《汉武大帝》,连续三部大戏把历史正剧推到了顶峰,是有原因的,随后的衰落也是正常的。清宫本来就限制了选题范围,以史实为基础的宏大叙事也不可能以一种风格反复拍摄。因为政策的限制,客观上三部剧也出现了同质化的创作倾向,求变求新是必然的选择,“戏说”是正常的。
《还珠格格》戏说清宫,《甄嬛传》故事清宫,都取得了口碑、收视的双丰收而成为现象,泥沙俱下的“胡说”当然也是可以想见的。我个人概念中的“胡说”也是一种风格,是对历史现实的荒诞展现、辛辣讽刺,我倒是挺期待的,只是没有看到。那么什么时候清宫正戏能再回来呢?就像大清以更开放的创作理念三英战吕布取代了偏于保守传统的老版《三国演义》一样,以更开明的观念、更高端的追求、更先进的方式来表现历史、表达思想,就能让清宫正戏再度辉煌。
任何一个历史剧,都要受到政策限制、选取角度、认识深度的影响,大清宫也只是局部的、一定层面的正剧,那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甚至可能绝后的大稳定大繁荣与时代大变革、人性大扭曲、道德大崩坏相互交织的清朝,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发挥、表现,这要看上面的政策和下面的野心。
韩浩月:借清宫剧的壳,说现代人的情,最初有新鲜感,但由于把握不好分寸,后来干脆成了穿着古装的恶搞剧,甚至戏说、胡说成了主要的手段,成了创作者的路径依赖,虽然仍能在低质的剧集时代拥有一定的观众,但主流观众对这类剧的厌烦感已经在加深。
杨劲松: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与历史史料的本质区别就是戏剧文学创作,在不背离史实与历史未有定论的史料空间的前提下的文学创作。影视核心是戏剧叙事,历史题材作品只有通过戏剧叙事才得以成立,否则就去图书馆看史料即可。戏说不是胡说,是不背离历史背景与史实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胡说”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不会得到更广层面的观众欢迎的,更是不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
《电视指南》:2011年起,清宫剧基本走向就是宫斗、穿越、偶像化,后劲明显不足。近期比较火爆的《延禧攻略》展现了黑莲花和反套路等元素,您觉得这是清宫剧的下一个出口吗?
才东亮:三大清宫正剧和后来的宫斗、穿越、小花、小鲜肉、大女主等等,区别只在于前者是靠谱的、有功力的编剧作品,后者是鱼龙混杂。不管是《宫锁珠玉》的清宫谍战,还是《延禧攻略》的黑莲花,甚至可能是奇幻清宫、悬疑清宫、高智商清宫,都可以成为清宫剧的新出口,关键在于做剧的态度和水平。菜做的都好,一大桌子食客就不会给你剩下哪一盘,正剧与种种非正剧之间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之分,关键是能否达到那个类型的高标准,让于正带一帮小孩东拉西扯地攒,不管什么类型都不是出口而是尿道,一两股就没劲了。
韩浩月:清宫剧如果不回归历史感、文化感,如果没有内涵作底蕴,没有思考价值,那么任何性质的创新都有可能走向哗众取宠。
杨劲松:我有种观点:历史剧与科幻剧,都是同一题材,都是我们没有经历的时空,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什么小白花、莲花,都是戏剧人物的人设模式,高度戏剧性的人物,是最常规的戏剧创作。我们现在习惯使用新的网络名字来概括或说明一部热播剧热播的原因,腹黑女主角真不是《延禧攻略》胜出的主要原因。腹黑大女主的手法不是《延禧攻略》首次用,也非这部戏的创新,想想《大长今》以及财经剧等等都是。
《大长今》剧照
只是《延禧攻略》在故事背景、人设命运上结合得更好、也更突出而已。其他创作者会不会跟风我不知道,创新的风险永远低于跟风的风险,跟风成不了大气候。
清宫剧是华语影视作品中比较多的历史题材,因为清朝是距离最近的封建王朝,当代观众熟悉的史料较多,是最能普及的历史题材。宫斗会是清宫剧最主要的戏剧冲突,还将会是未来清宫剧的故事方向。穿越是叙事形式与结构,不会一直被使用,没有可持续性,起码在单一的清宫剧中是如此。清宫剧未必后劲不足,只要写出独特人物、动人故事,加上制作上的创新与扎实,还是会再引起观看热潮的。
《电视指南》:今年几部清宫剧在视频平台和卫视连续调档,限古令和限制穿越等调整下,是否感觉清宫剧已经是带着镣铐在跳舞?什么才是清宫剧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才东亮: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的注定会有倒霉的时候,没有突破的胆量、没有完全出新的思维换汤不换药,是影视公司的问题。各种限制封锁,是上面的问题,在个体精神缺乏的社会中,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哪怕政策并不想封杀只是想控制调节,但公司往往杯弓蛇影、闻风就跑,所以,2013年以后报备的清宫正戏是零。
和所有的类型剧一样的,清宫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条——精准化、精品化。
清宫戏不一定从人的角度切入进去。清宫的每一块砖头、每一棵树都是有讲究的,都是一个文化符号,都藏着历史的、人文的、情感的、道理的故事,把它们都挖掘出来,经过加工编纂、想象发挥,就可以做成中国文化版的美剧《达·芬奇密码》,悬疑、神秘、诡异、强情节,又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宣扬中国文化的魅力。
《延禧攻略》剧照
清宫里的每一个小宫女或者太监都是人性大扭曲的,宫中生活不代表就是腹黑争斗,只要把他们的生活挖掘得够深,把爱恨仇怨、一颦一笑表现得足够细腻、深刻到位,就可以和韩剧风格的古装剧一样感人。
清宫里的每一幅画作、每一篇诗文、每一株花草,都凝结着千百年的历史精气。清宫的奇幻,不代表就是迷信,可以是民族文化魂魄的纠结和升华。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完全可以创作新的剧种。
别说常见剧,就是所谓的头部剧的标准都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做好剧,就需要有敢于超过美剧的胆量和野心,有突破式的、高端的基础策划方案,有极其大量的资料搜集,有适合的编剧做精准的落实,才能有所突破,改变收视越来越惨淡的现状。不这样要求是不行的,人们都能看到美剧,你凭什么要求他看你的国产剧呢?以精品意识做精准类型,是国产清宫剧的发展方向。
韩浩月:创作者必须有庄重的创作心态,做正剧,依靠正剧恢复清宫剧的声誉。可以有娱乐或者突出娱乐,但剧情一定要严谨扎实,人物形象一定要立得住,一定要让观众有收获感。
《步步惊心》剧照
杨劲松:今年几部清宫剧调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包括清朝在内的所有封建王朝背景的历史题材,而非只有清宫剧,戴着脚镣跳舞的不仅有清宫剧。因为中国卫视是隶属各地党政部门的国有资产,对于观众也是免费公共电视频道,对电视剧内容的限制是非常正常的。
相对而言,民营资本主导的视频平台就宽松些,因为这是资本属性决定的。清宫剧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或方向,我认为是坚持不背离大的历史背景与史实的基础上的内容创新与艺术创新,注重人民性与当代性,人民性是写清宫内外平民阶层的努力、挣扎与救赎,当代性是指价值观与艺术表现手法的时代表达。
比如琼瑶的《还珠格格》就是内容创新,写了清宫后花园年轻一代的情感救赎,突破了以往君臣嫔妃的套路。《步步惊心》就是用“穿越”叙事结构进行了艺术创新,最近这部《延禧攻略》也进行了美术、服装、摄影等多方面的艺术创新,而女主角魏璎珞则具备了当代观众最能理解、接受甚至共鸣的情感行为准则,该剧引观看热潮便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