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独立汉秋、江北、橘子洲头。万山红来了,见层林染色;由于万江碧斗,白袍争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读书时代,第一次读到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就被这充满魅力和无穷力量的词深深打动和感染了。遥想主席当年,站在橘子洲头,豪情万丈,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甚是崇拜和神往。上下五千年才铸就了这样一位超越时代的伟人,能不令人叹服吗?
2007年,一部叫《恰同学少年》的电视剧上映,片名就取自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句子。这是一部反映青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的电视剧,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一眼就不能释怀的电视剧。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励志片,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佳片,是一部难以超越的红色青春历史剧。
这部电视剧,没有一位知名的演员,但它却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看过此片的观众的心底,让他们受到了永久的熏陶和教育。这部电视剧实在是完美到无懈可击,无论是场景营造,还是台词锤炼,无论是演员挑选,还是演员演绎,都完美至极。没有一句累赘的台词,没有一处狗血的剧情,没有一个多余的画面。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处剧情,都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和难忘。
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一群志同道合的师生,在小小的第一师范,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和世界,实在是令人钦佩。什么是朝气蓬勃?什么是器宇轩昂?什么是穷且益坚?什么是豪情万丈?什么是腹有诗书?什么是胸怀天下?什么是上下求索?在看完了《恰同学少年》,我好像找到了答案。第一师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答案,就是标准,就是规范,就是模范。
当年还是学生的我,第一次在电视机上看到这部剧时,就被深深吸引了,实在是太好看了,太有教育意义了。毛泽东闹中取静读书,洗冷水澡的场景;杨昌济品评毛泽东、蔡和森作文的场景;孔昭绶怒斥袁世凯称帝的场景;徐特立嚼窝窝头的场景;蔡和森擦皮鞋的场景;张干擦桌子的场景;刘俊卿雨中狂吼的场景;黎锦熙挥手告别的场景......到如今仍然历历在目,如在眼前一般。
这不是一部茶余饭后拿来消遣的电视剧,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给人振奋的电视剧。这不是一部少儿不宜的电视剧,而是一部全民受益的电视剧。毛泽东、蔡和森等学生发奋苦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斗志,值得每一个学生学习。他们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们重视学习,但却绝不仅仅停留在有字的书本上,而是向无穷的土地,浩瀚的宇宙,去探索去求知。
杨昌济、黎锦熙、袁吉六、孔昭绶等老师,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穷苦的学生和积贫积弱的中华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气度,这样的精神,值得每一个老师学习。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不是把学生成绩教到最棒,次次拿年级第一的老师就是好老师。真正的好老师,是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是懂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老师?
填鸭式的教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恰同学少年》中早已被杨昌济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我国之教育,向来就有贪大求全之弊。这种恨不得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才、通才的教育模式,本来就为教育界诸多有识之士所诟病。孔子不辨五谷,武穆不读兵书,爱迪生小学都毕不了业,拿破仑算不清两位数的乘除。这世间大才少通才啊。我们这些教书育人的先生,又何必为苛求几门功课的成绩,而硬要扼杀一个个性如此鲜明的学生的天性呢?”
杨昌济之言,可谓是触痛了当前的应试教育。他说这段话的背景是毛泽东数学考试不及格,物理化偏科严重。其他的老师觉得毛泽东偏科太严重,不利于以后的学业。杨昌济呢,是非常了解毛泽东这个学生的。他一直觉得毛泽东这个学生是个奇才大才,假以时日必成非凡大器。他不忍心也不愿意扼杀这样一个人才,所以才说了上面这样一段肺腑之言。
他没有为毛泽东袒护,也没有为毛泽东辩驳,而是从教育界的弊端,世界史上的名人入手,鞭笞这种只顾贪大求全而扼杀天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时至今日看来,依旧的令人振聋发聩。但是若想根除现状,未来的路还很长,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除非有决心有毅力,从根本上消除弊端,否则整个教育行业,依旧是循着老路传道受业。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有好的前途,好的人生,将来不再受苦受穷?我们现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好像被误导了,已经走偏了。眼里只有钱,口袋里只剩钱,什么亲情友情,礼义廉耻似乎都不管不顾了,金钱至上。可是钱真的是万能的吗?在《恰同学少年》中,校长孔昭绶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讲话,或许就是解决我们金钱困惑的答案。
同学们,第一师范的同学们。什么是贫困,什么是富有?穿草鞋,打补丁粗茶淡饭就是贫困?穿皮鞋,坐轿子,山珍海味就是富有了吗?
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己所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的时候,你在精神上是那样的富有和快乐。
就算你坐拥万贯家财,可是到了晚上,你就会发现,你并不快乐,因为你在精神上,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孔昭绶的这段话,真的很有道理,深入骨髓。试想一下现在的我们,不管有钱没钱,不管贫穷还是富有,真正快乐过吗充实过吗?我们填饱了肚子,躺在舒适的床上,依旧不快乐不开心,依旧是精神空虚,六神无主。
《恰同学少年》中有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师杨昌济、黎锦熙、孔昭绶等人,也有纪墨鸿这样只为自己前途而混在教育界的投机取巧者。有毛泽东、蔡和森这样穷且益坚愿意为民族家国出力的学生,也有像刘俊卿这样自私自利一心只为自己好过的学生。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师生,精气神上可谓是泾渭分明。
杨昌济、黎锦熙、孔昭绶、袁仲谦,哪一个不是气质不俗,大师本色,让人一见就肃然起敬的老师。他们言传身教,他们身体力行,成了学生眼中崇拜的对象,真正做到了以己度人,教育化人。而纪墨鸿呢,心里没有学生,只有他自己。心里没有教育,只有官位。他的自私自利和精致主义,让学生们为之鄙视。能跟他混到一起的,也只有刘俊卿这样的同类,他们是一类人,所以他们能走到一起。而毛泽东、蔡和森则和杨昌济、黎锦熙等人是一类人,所以他们走到了一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结局呢?毛泽东、蔡和森不但在第一师范茁壮成长,而且后来都成了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而刘俊卿呢?不但没有成才,而且成了危害国家和人民的败类。两种不同的教育,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学生。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这是第一师范的校歌,歌词写得是那么雄壮有气势,大有舍我其谁,谁与争锋的感觉。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校歌,还能有这种风骨和精髓吗?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有这种精气神的朝气吗?
这部剧实在是应该多宣传宣传,多在电视台和网络上放放,特别是学生和老师,应该好好看看,将会大有裨益。现在的我们,不缺吃不缺喝不缺穿,缺的就是《恰同学少年》里的这种精神和力量。
《恰同学少年》系列其它文章,点击阅读:
《恰同学少年》之杨昌济:毛泽东的一篇作文,将他留在了第一师范
《恰同学少年》之孔昭绶:没有这样开明的校长,何来如虎的学生
《恰同学少年》之袁仲谦:挽天下危亡者,必期毛泽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