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话剧,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尺度很大。
咬肉喂妈妈,用筷子自尽,容易吃,人肉包子,很多情节画面让人毛骨悚然。
尤其是剧中纵身跳入大锅化为红烛的一幕,更成为不少人的童年阴影。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不敢轻易看第二遍。
没错,它就是— —
《天下粮仓》
2002年1月7日在央视播出。
作为开年大戏,这剧当年创下的收视率非常惊人。
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报告,2001到2016这16年间,收视率破10的电视剧只有3部,《天下粮仓》便是其中之一。
导演吴子牛,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和张艺谋、陈凯歌都是北京电影学院78级的学生。
在张艺谋《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第二年,吴子牛的《晚钟》也摘得了特别奖银熊奖。
在《天下粮仓》掀起收视热潮之后,吴子牛从电影转战电视剧,2017年那部大火的《于成龙》,同样出自他手。
彼时23岁的聂远,刚刚凭借《上错花轿嫁对郎》爆红,这是他第一次饰演乾隆皇帝。
在王庆祥、杜雨露、杜志国一众老戏骨加持的宏大阵容里,仍然展现了君临天下的帝王气派。
此后数年,该剧在不少人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说,如此另类的历史剧此后都难得一见。
首先,故事铺陈精妙。
单拿第一集来说,即非同一般。
乾隆皇帝登基的第一年,看似太平的天下,实则并不太平。
钦差大臣刘统勋(王庆祥饰)在返京途中巡察赈粥现场,饥民形容枯槁,饿死的人越来越多,而粥厂熬出来的粥近乎清汤。
“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刘统勋按照大清律法将包括沈石在内的21名大小官员全部处斩。
行刑过后,当刘统勋打开粥厂的那一刻,他却惊住了,偌大的库房一粒米都没有,朝廷的赈粮去哪儿了?
讽刺的是,这边饥民一个个饿死,那边仓场总督却在准备着五谷丰登树进献乾隆皇帝。
接下来,三件怪事发生。
第一怪,仓场侍郎米汝成(杜雨露饰)就皇粮掺假一案深夜到储备国粮的官仓查仓,却被告知从不查仓的仓场总督正在内密查该案。
还下令任何人不得入内,进门立斩。
第二怪,原本是钱塘知县的疯子宋大秤坐在路中间,刘统勋下马车请老人家让路,对方随即举起一把秤。
刘统勋不解,对方骂其“有眼无珠之辈”。
第三怪,一个为皇上取黄河水测年成的黄河汛兵找到刘统勋,将一位和尚托付的画转交给他。
看到这画的刘统勋,又一次震惊地说不出话。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看似令人费解的情节,为接下来即将爆发的粮食危机埋下伏笔,与后面展开的情节形成呼应。
高级!
其次,该剧制作精良。
往大里看,剧组当时曾经在多个景点展开选景、搭景的工作。
在查看上百处拍摄景点仍然不满意后,他们在保定租用了2200平方米的厂房,自己搭建了乾清宫、养心殿、上书房等场景。
“千里大旱”的一幕,剧组割除了50亩芦苇,圈地灌水,插满稻秧,再把水排掉,这才有了千里枯黄的稻田。
“运河艚船”,把租借的10条船用木材改建、船身再做旧,最长的一条有22米之长。
而剧中千人以上的大场面,更是有四、五十次之多。
往小里看,细节良心。
米汝成的鞋子,旧得前面都破了洞,暗示了他清廉节俭的清白作风。
给刘统勋送画的黄河汛兵。
衣服帽子沉积下来的脏,夜以继日奔波的脸以及脸上、耳边已经结痂的伤口。
忙于赈粥的沈石,整日留守粥厂,无暇换洗衣服,领口的蓝色早已不再鲜亮。
最根本的是,这剧看起来说得是粮食问题,其实是在围绕粮食问题折射官场和人性。
每一个人物角色都鲜活,不存在脸谱化的问题。
刚直不阿的刘统勋,冒死为皇上献上了那幅触目惊心的《千里饿殍图》,是真正的诤臣一位。
可他剧一开始就错杀了21位官员。
他是好官吗?
是。
可好官就永远不会犯错吗?
不是。
米汝成一生清正廉明,身后却因贪赃枉法开棺鞭尸。
“茧手为官”的浙江巡抚卢焯,治漕弊、修运河、惩贪吏、破邪教、兴新政,为大清国粮仓披肝沥胆、出生入死半生。
到底也是为了女儿触犯刑律,落得个被斩的下场。
为官难。
做人又尚且容易。
原本被父亲关在阁楼里读书三年的米河,从书阁逃走的那一刻,便是逃离了象牙塔。
他立志要当清官,却眼见着一个个他曾经奉为楷模的清官不清。
他与卢蝉儿心生爱恋,却因父亲安排的婚事左右为难,最终卢婵儿飘然远去。
而与他有婚约的柳含月,一向聪明,到底难过情关,化身为烛。
即使是那个最灵气的小梳子,也不知所踪。
在这满是残酷现实的剧中,处处都是透着伤感的凉薄。
但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的风景。
遇见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分离、悲喜之后,从成长,成熟到看透、淡然。
亦如刘统勋对米河说的那句话:
做人应当收则收,当敛则敛,于禁忌之处见风骨,于高天之外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