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芳
最近悬疑电视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引起了非议,这部电视剧豆瓣评分一夜之间暴跌,从6.8分降至4.8分。
究其原因,并非剧集艺术水准出现了剧烈波动,而是与男主角扮演者在社交网络上的激烈言辞相关。热门剧集有争议并非罕见,而争议本应成为各种立场观点相互碰撞、探讨切磋的契机。只可惜面对网友的差评,该剧主演没有闻过则喜、冷静反思作品存在的问题,而是把微博变为情绪发泄的“垃圾场”,引发了网友的新一轮报复性“围攻”——不少人“怒打”一星,导致《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评分迅速出现断崖式下跌……而这场闹剧最终以演员删除此条微博并道歉而收尾。
艺术探讨与对话,岂可降格为情绪宣泄
上月中旬《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在某视频网站平台播出,最初的豆瓣评分为6.8分,虽称不上惊艳但热点话题颇多,网友评价中也是有夸赞有批评。然而,男主角于本月初在微博上晒出网友打低分的截图,并对“低分”发起“反攻”,认为但凡给这部新剧打“低分”的都是“没看过剧的”,讽刺网友“不懂剪辑、不是专业影评人”,并且用词低俗,令人大跌眼镜。与此同时,由于主演的不当言论,不少网友进而“报复性”集体打出一星低分,也实属意气用事,并非理性评价。
其实在豆瓣上,因情绪化打分而引起的纷争绝非孤例。例如网剧《我是余欢水》评分曾在三天内从8.5分降至7.4分,因为大结局中的一句台词有待商榷,某些尚未观剧的网友只看了截图,便闻风前来用一星差评宣泄愤怒。网剧《陈情令》的评分则更令人匪夷所思——从4.7低分升至8.3高分,又从8.3高分突然降至7.7分。其实问题出在该剧某主演身上:分数变高,是该演员的粉丝在“控评”;分数变低,则是该演员粉丝与其他群体产生了纷争,不喜欢这位主演的网友便以差评泄愤。无论是粉丝用高分“控评”还是网友以低分泄愤,说到底都是互联网上的非理性情绪在作祟。连带着新剧评分“大跳水”更是为人们提了个醒:影视剧创作者和网友之间,都应该构建更理性、清朗的对话空间。
双线并叙有一定新意,却在悬疑故事里注入太多感情纠葛
应该看到,作为一部悬疑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在叙事和表演中,有不少亮点,尤其是双线并叙的方式颇有新意。每集剧情都有两个视角:前半集为女主角视角,后半集为男主角视角,当视角互换时还将现实和回忆彼此穿插。在一些影评人看来,这种多线叙述的手法,能为剧集增添立体感、细腻度和深度,用在悬疑故事里还带有“烧脑”“反转”等意味。
只是既然主打悬疑,《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却在剧情中注入太多套路化的感情纠葛,有些段落难免有“注水”嫌疑。这是一个讲述开咖啡店的女文青遇上卧底缉毒警察,从而陷入阴谋和案件的故事。男一号严谨是个曾当过武警的富二代,如今以卧底身份成为海鲜饭店负责人,并在生意往来中遇上贩毒团伙,和自己之前参与过的一个特大案件有所关联。这些复杂的身份背景,均是男主角空口所言。剧集又通过哪些行动证明他曾当过武警?不外乎是在女主角需要时出现,给她搬电视、修自行车、开锁。就连男主角同事也忍不住吐槽:你是打着查案幌子去泡妞吧。
纵观今年的影视行业,悬疑剧无疑是最火的类型。其后,一批主打悬疑的剧集纷纷出现,而这些剧集往往涉及刑侦、医学、法律等专业领域。在上海社科院新闻所研究员吕鹏看来,好的行业剧一定是基于生活展现这个行业包括荣耀和卑微的各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展现从业者对职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的追求。“某些作品顶着行业剧、悬疑剧的噱头,却把主要叙事力量、故事情节放在职场‘宫斗’或感情纠葛上,更有甚者屡屡突破行业专业底线,谬以千里。”学者认为,国产剧中缺少展现职业尊严和专业魅力的作品,是值得反思的。(姜方)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