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是古今社交礼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往往是我们待人接物时说的第一个词。
恰当得体的称呼,可以让交流的双方更加自然、亲近,而不恰当的称呼则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交流自然会陷入僵局。毫不夸张地说,称呼用得好,社交就成功了一半。中国人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细分开来还可以将其归纳为敬称、谦称、讳称等等。
比如古代称呼对方父亲时要说“令尊”而不是“你爸爸”,称呼对方儿子的时候要说“令郎”,而不说“你儿子”。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父亲,我们平时的称呼并不都一样,有些人喜欢用“爸”,有些人则喜欢用“爹”,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看完长知识了。
一、对父亲的多种称呼
父亲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还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人常言父爱如山,父亲这个角色历来就是严格、严厉的,或许他们不像母亲那样心思细腻、面面俱到,但对于子女也一定爱得深沉。
每个时期对于父亲的称呼,都有些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古代人倾向于用“爹”,现代人更常用“爸爸”或者“爸”,显得更亲近些。
不过,在《木兰辞》中记载着这么一句话:“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也就是说在花木兰所处的那个年代,他们一般都称呼父亲为“爷”,这跟我们现代人的观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父亲的称呼,除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其实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中,人们的叫法也是不同的。
例如,汉族人喜欢用“爹”和“爸爸”这两个词,但我们在看清宫戏的时候会发现,满族人一般称自己的父亲为“阿玛”,如果父亲是皇上那就称“皇阿玛”,几乎不用其它的叫法。
除此之外,还有些人既不用“爸爸”也不用“爹”,而是用“大”来称呼自己的父亲,老祖宗智慧高深。
二、“爸”和“爹”的区别
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父亲的称呼有些差别,现在我们最常用的还是“爸爸”和“爹”这两种,其实这二者之间也是有些区别的。
很多人都以为“爸爸”这个称呼,是近代的舶来品,其实不然。《广雅·释亲》中记载:“爸者,父亲之转;妈,母也”。
这本书编于三国时期,作者魏张揖,可见“爸妈”一词,在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存在。
从字形上来看,“爹”这个字可以拆解成两部分,分别是位于上部的“父”,和位于下部的“多”。
“爹”这个字在古代是很常见的称呼,本意是拥有多个子女的父亲,在古代多子多福的观念下,独生子其实并不常见,所以古人才喜欢用“爹”这个称呼。
“爸”这个字在字形上跟“爹”很像,它也可以拆解为上下两部分,分别是“父”和“巴”。父指的当然就是父亲,巴则有依附、粘着的意思。
这两部分组合起来,就有子女紧紧跟着父亲的含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情感方面来说“爸爸”这个称呼,显然要比“爹”来得更亲切一些。
应用方面,在近代以前其实人们用“爹”这个称呼会更多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比较保守的层次,尤其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普通人并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包括对自己的父母。
因此,那时候的人常用“爹”,这样不太掺杂感情色彩的称呼。当然,父亲也是一种客观的称呼,但它多用于正式场合。
“爸爸”这个词虽然早在千年前就产生了,但由于思想的束缚并没有被广泛使用。说起来社会上开始大规模用这个词,应该开始于民国。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特殊时期,很多接受了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更喜欢用“爸爸”这个称呼,会显得更应时,也更时髦。
时至今日,“爸爸”这个词已经成了普罗大众对父亲最常用的称呼,很多小孩子来到这世上学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喊“爸爸”。
细心的网友还会发现,世界上的很多语言千差万别,例如英文、俄语和中文,但“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的发音大同小异,说明在我们人类的基本认知中,爸妈的地位不可撼动。
结语
对父亲的称呼有很多种,但每个人的亲生父亲只有一个,他是我们人生的领航人,不管能力高低都会倾尽所有帮助我们成长。
而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一座大山,他会用自己的身躯,替我们抵挡世间的恶意,所以,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沉重的,祝天下父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