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因为自己的身份,完全没有骄傲的神色。他对待文人士大夫特别谦恭有礼。
蒙古贵族大都数对中原文化一窍不通,忽必烈却能认真倾听儒家经典;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忽必烈从来不像别的蒙古贵族那样横征暴敛贪图享受,在处理政务上也从不掺杂私心。
尽管忽必烈不会说汉语,在1252年,北方名士元好问、张德辉依然奏请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称号,对此,忽必烈也欣然予以接受。所有乱世中的人们异常渴望明君贤相,中原士大夫阶层以及汉地万户世候,开始意识到忽必烈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明君,称忽必烈为“贤王”,希望他“能用士而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忽必烈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功,以至于三年时间不到,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已经像嗷嗷待哺的婴儿那样盼望他来统治自己。姚枢后来这样总结道:“选人以居职,颁俸以养廉、去污滥以清政、劝农桑以富民。不及三年,号称大治。诸路之民,望殿下之拯己,如赤子之求母”。
不久的将来,经过休养生息逐渐恢复民力的关中和河南,成为忽必烈的重要基地,帮助他打赢对阿里不哥的内战和对南宋的战争。
中原地区的士族阶层开始把忽必烈作为想象中的明君来加以期待。“欲成仁义俗,先定帝王都”,他们纷纷劝说忽必烈尽快放弃游牧传统,建立一座“谨朝聘、出政令、来远迩、保生聚,以控朔南之交”的城池。他们认为,宗王开府需要建造一座府邸,帝王君临天下则需要建造一座城市。
对于一个蒙古人而言,要他定居下来过城镇生活,比要他蹲监牢还要痛苦。忽必烈金莲川开府以后,依然按照蒙古传统生活,一般都是夏季在金莲川或者六盘山,冬季则去奉圣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忽必烈很快就接受了大臣们的提议。他命令刘秉忠勘察风水宝地,并参照各国都城的样子修建一座新城。
刘秉忠和谢仲温等人经过勘察,认为恒州之东、滦水北岸的龙岗是风水宝地。按照中国传统风水来看,此地北依南屏山,南临金莲川,东西都是辽阔的草原,而且地势平坦,气候温和。
忽必烈最终下定决心在刘秉忠所选地点建造新城,这里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是草原、大漠与中原地区的交界处,既有利于忽必烈与和林联系沟通,也有利于与燕赵之地来往,符合他总领漠南汉地军务的身份。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无论是忽必烈自己,还是他身边的蒙汉幕僚,都已经隐隐约约把目光瞄向了更高的目标。
忽必烈任命谢仲温具体负责修建城池,并授权他持杀威棒予以监督。新城选址名叫龙岗,最好的地点是草地中间的一个湖,当地人称为龙池。传说上都地下原是海,海中有龙。要在此修建宫殿,必须将湖水排干,湖虽然面积不大但水很深,而且民工多有畏惧情绪,一时不能填平。刘秉忠说,“这里叫做龙池,必定有龙神主管。我们应该祈祷并向他借地。”于是在他的主持下,举行了借地仪式。当天夜里,雷声大作,刘秉忠宣称龙已经飞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