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刘少奇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今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风雨历程:晚年刘少奇》近日出版。该书讲述了1949至1969年这个时段,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个人事迹及其参与的重大国事、外事,生动记述他的晚年岁月,真实展现逆境中共产党员刘少奇坚持原则、坚守理想的高风亮节。该书由刘少奇之子刘源亲笔题写书名,著名刘少奇研究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黄峥撰写。
《风雨历程:晚年刘少奇》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按部就班进行。1954年6月至7月,刘少奇多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审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方案。接着,他又主持中央选举委员会和宪法起草委员会,批准全国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审定宪法草案。
一切准备就绪。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开幕。1954年9月15日,一千多名代表欢聚中南海怀仁堂,出席这次盛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全民选举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气氛极为欢快热烈。开幕的头一天,代表们听取了毛泽东作的开幕词、刘少奇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毛泽东的开幕词简短而豪迈。他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刘少奇的报告从新中国国家的性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步骤、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说明了宪法的基本内容。他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我国国家生活中,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我国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我国的宪法。”
1954年9月,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大会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会议开了将近两个星期,代表们对宪法草案和刘少奇的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9月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9月21日,通过了其他几个重要法律;9月23日,听取了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9月27日,全体会议选举国家领导工作人员;9月28日闭幕。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选举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林伯渠、李济深、张澜、罗荣桓、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维汉、陈叔通、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赛福鼎·艾则孜为副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刘少奇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职务。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议会、国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要审议、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制订和颁布法律,选举和决定国家领导工作人员,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并同国家主席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这是一个全新的机构,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许多工作带有奠基和开创性质。
从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大小事务,成为刘少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1954年9月22日,刘少奇同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劳动模范亲切交谈
没有想到的是,刘少奇担任委员长这件事,竟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当中引起了一点儿小误会。
平时,刘少奇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互相称同志,不称官衔职务。刘少奇担任了这么多年的中共中央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还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可他的秘书、警卫、服务人员,一直都是直呼“少奇同志”,从不称他的职务。这回他当了委员长,秘书们想,这是国家领导人的正职,应该改改称呼了吧!
一天,秘书杨俊到刘少奇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屋后喊了声:“委员长!”
刘少奇正在埋头批文件,没有反应。杨俊以为他没听见,又叫了一声,他还是没吱声。当叫到第三声“委员长”时,刘少奇抬起头来,不高兴地说:“你怎么突然叫这个,不感到别扭吗?”
刘少奇平时对工作人员一向很和气,这下把杨俊闹了个大红脸,一时语塞。还好王光美忙从隔壁走过来,笑着对杨俊解释说:“你怎么叫他‘委员长’呀?委员长是对外的,在家里还叫‘少奇同志’嘛!”刘少奇补了一句,说:“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啊!”
后来,刘少奇郑重其事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在我们党内,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周总理,一个是朱总司令,大家称他们主席、总理、总司令,都习惯了,不必改。其他人,应该一律互相称同志。”
对于这一点,刘少奇始终坚持。他不称别人的职务,也不许别人称他的职务。所以,从中央领导、各级干部到普通党员,一直都是亲切地称呼他“少奇同志”。
——摘自《风雨历程:晚年刘少奇》,黄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黄峥
编辑:蒋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