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原创稿
舞剧《骑兵》排练花絮
内蒙古艺术剧院8楼排练层,白墙红花,灯火通明。
走进大厅,脚下微震,隐隐能听到排练时喊拍子的声音。顺着大堂内舞剧《骑兵》的宣传栏望去,《骑兵》的演员们正在一次次反复琢磨动作,为下一次的舞台表演倾心准备着。舞剧《骑兵》正在排练 李兴宇摄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内蒙古艺术剧院以“三精”为导向,推出多部优质作品,《骑兵》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舞剧《骑兵》总导演、编剧何燕敏说,“作为骑兵的后辈,《骑兵》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情感,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内心丰碑,我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它搬上舞台,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些英雄。”
2020年,《骑兵》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内蒙古骑兵的故事通过舞剧的展演,讲到了大江南北。“优秀的舞剧不害怕被剧透,哪怕知道所有的剧情,我依然感动得泪流满面。”上海观众如是说。
“忠实粉丝群”:你们演到哪儿,我们就追到哪儿
2019年8月,大型原创舞剧《骑兵》创排完成,同月19日首演。这一主旋律原创文艺作品,以蒙古族青年“朝鲁”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战士的经历为主线,再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内蒙古骑兵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时代形象。
观众的评判最真诚,也最权威。一年前,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演出结束。大幕还未落下,评委还未离场,观众已经蜂拥至舞台,兴奋地高喊,青少年们对着舞台敬礼,中老年观众默默擦拭着泪花。
截至目前,《骑兵》在全国巡演了40场,有一支真诚的“粉丝队伍”一直跟随着演出团队。这支“粉丝团”浩浩荡荡,他们大多从事过文艺工作。《骑兵》巡演时,“粉丝团”从上海追到呼和浩特,再从草原追到南京、追到无锡,只为多看一次《骑兵》,多一次深入的交流。
对此,演员们感概万分:“有这么好的观众,应该让剧越演越好,剧场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最好的沟通空间,真诚才会收获信任和支持,我们很珍惜观众的厚爱。”《骑兵》的演出计划己排至2022年。今年9月至年底,骑兵团队将赴深圳、山东等地继续演出20多场。《骑兵》巡演的步伐迈向全国,观众圈子越来越大,二次、三次观看的人也很多。
演员巴音达来在《骑兵》中饰演马儿“尕腊”。以真人来演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活灵活现,对演员来说,每一次突破,都是巨大的挑战。巴音达来饰演的小红马“尕腊”,巡演一路,许多青少年追捧一路,一时间巴音达来成了《骑兵》剧组的大明星。
舞剧《骑兵》剧照。王徐峰摄
南京江苏大剧院,一位大娘在表演结束后,对巴音达来说:“你们这个舞剧太震撼了!太不得了!下次你们来南京表演,我还要来看!”还有一次在无锡,表演结束要拍照的时候,巴音达来听到有人喊:“达来!你还认得我吗?”那是一位专程从上海看完又赶来无锡看表演的老人,达来当然记得她。
“观众如此真诚地热爱这个作品,让我觉得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都有了最好的回报,观众的喜爱是我们最大的褒奖。”巴音达来眼睛大而清澈,宛若一匹真正的蒙古马。
对蒙古族来说,马就是亲人,马的离去如同亲人离去。人与马,形不同但魂相同。《骑兵》的表演将这份真挚的人马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们每每演到战马“尕腊”故去,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这份真挚、这份深情,无疑是最能感染人、感动人的力量。
南京一位知名作家带着他年仅三岁的小孙子走入《骑兵》的剧场。这是小孙子第一次看战争舞剧,爷爷担心他会坐不住。没想到小朋友认真地看完了整场舞剧。
三天后,小孙子突然问爷爷:“爷爷,小红马的伤病好点了吗?”舞剧当中,小红马“尕腊”已经战死沙场。爷爷回答小孙子:“小红马已经好点了。”这样的真挚观感数不胜数。
摸爬滚打:每一处伤痛都是荣耀的勋章
深夜两点,《骑兵》的排练室依旧灯火通明。
巡演期间,排练到凌晨两三点,对《骑兵》剧组的创演们来说是一种生活常态。当向人们问起排练、巡演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时,每次都异口同声地回复:“跳舞,就是把每一个舞蹈动作做精做活。”
舞剧《骑兵》正在排练。李兴宇摄
饰演男主角“朝鲁”的布仁孟都刚刚毕业不久,经验不足,接到“朝鲁”一角时压力非常大。在导演和编导们的帮助下,布仁孟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精进舞蹈动作,去无限接近舞剧主人翁骑兵英雄的原型。在巡演过程中,大家都把心思用在了每一场演出之前的排练上,力求精益求精。在酒店、在后台、在排练室......“早上起来就跳舞,睡醒了继续跳,每天就是跳舞的循环。所有人都在磨练,也都在享受这个过程。”巴音达拉对此深有感触。
高强度的排练给创演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几乎人人都带伤上阵,但是大家都把每一处伤痛看作是刻在身上的“荣耀勋章”。“朝鲁”和“尕腊”之间有非常多的高难度托举动作,两位男主角的腰部都扭伤过,尤其扮演战马“尕腊”的巴音达来。
巴音达来在评选“荷花奖”前腰间盘突出,严重到无法完成舞蹈动作,但他担任的角色太重要且没有替补演员,只能边治疗边带着“护腰”坚持排练。“只要我能走路,就要继续站在舞台上。”巴音达来坚定且自信。
在《骑兵》中有一场戏,需要“骑兵”们从高高的舞台上跳入深深的乐池。“每当到了那场戏,我们已经全部带入角色,感觉自己就是一名骑兵战士,强烈的信念感让我们跳入乐池时义无反顾。”
《骑兵》的创演团队接受采访。人民网 刘艺琳摄
向往完美:追求艺术的真谛与深邃
没有巡演任务时,何燕敏也会时刻关注日常排练,提出修改意见和要求。“艺术创作是一件具有持续性、无止境的事情,提升的空间在我看来是无限大的。作为一个导演,如果认为首演结束了,这个作品就完成了,那么这个作品不会好到哪里去。”
何燕敏指导演员排练。李兴宇摄
“细节决定了你能否把所有想表达的东西都呈现出来,能否把内在和外在的内容都传达出来。”在何燕敏看来,舞剧中的细节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简简单单的转身,能够表达的情感内容非常多。”
在《骑兵》中,有一场“珊丹”送别恋人“朝鲁”的戏。何燕敏反复观看这场送别戏的视频,并与饰演“珊丹”一角的演员王斯琴多次交流这场戏。“不需要看全局,就通过这个片段,就那一个瞬间,我能非常清楚的感受到此时的感情不够饱满、不够准确,没有说出我想要表达的那句话。”
何燕敏讲戏时,表情严肃而认真,修长的手指跟随情感游移。“送走朝鲁要表现出两种情绪:第一是万般的不舍,你是要上战场啊!我真的不想送你走。另一种却是无奈,无论如何不舍,我也无法留住你。送别无法欢天喜地,其中复杂的情绪要通过肢体表现出来。”
《骑兵》总导演、编剧何燕敏接受采访。人民网寇雅楠摄
骑兵题材一直在做,通过一次次的打磨,如今《骑兵》这部作品越来越精良。演员们表示:“舞剧是一种现场艺术,没有第二次机会,我们必须忘我训练、全力以赴,把每一场演出当做唯一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