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太子李健和帝王李元吉准备进入大内朝见李渊。
行至临湖殿,察觉宫中守卫异常,急忙打马往东宫和齐王府逃去。李世民与手下在后面追赶,慌乱之中,李元吉首先出手,三支箭射向李世民,一箭都没射中。
李世民立刻还击,对准的却是太子李建成,并且一击命中。
李建成毙命。
李元吉被尉迟恭的手下砍下马时,正看见李世民的马受惊,奔进玄武门旁边的树林。
李世民被树枝扫落,李元吉追过去,想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奈何尉迟恭等人赶到,李元吉成了刀下亡魂。
李渊怎么也想不通,局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他想要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简单的要求,在自己怎么就这么难,三个成年的儿子,一下子就走了两个。
那个穿铠甲,拿着长矛走进来的尉迟恭,不就是二儿子的一种无声威胁吗?
形势已经如此,难道他李渊还有别的选择?只得当场下令,立李世民为太子。
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开始了长达23年的贞观之治。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如何会走到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的地步?
原因只有两个字——皇位,也可以说是权利。
初期,这几人也相亲相爱过,随着李渊一步一步称帝,几个儿子拥有的权力和地位都在增加。
一边是因为嫡长子身份而顺理成章成为太子的李建成,一边是南征北战,威望超过太子的秦王李世民,再加上有一个耳根子软、摇摆不定的父亲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能善终才怪。
在玄武门事变的前两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都成到了白热化阶段。
李渊一会儿力保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一会儿又说要讲李世民封为太子,让李建成当蜀王;
接着又改变主意,还是将太子之位留给李建成吧;
……
就是这样的反复无常,各种矛盾更加激化,弄得双方都知道,只要失败,就无法得到善终,即使为了保命,也要放手一搏。
玄武门事变的前两天,太白金星白天出现在正南方午位之上,这种天象象征“变天”,代表着黄泉更迭,显示有大事发生。
李世民的部下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等人力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才有了前面发生在玄武门的那一幕。
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史书上,李建成是一个软弱无能、逢迎嫉的形象,但据现代的史学家考证,他并非如此不堪,相反,一些经手过政事方都做得可圈可点。
之所以功劳不敌李世民,最大的原因是,李建成身为太子,当他的父亲要出去打仗的时候,只能是他的弟弟们跟随,他自己就必须要作为太子镇守后方,这样一来,能立功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看看他的二弟李世民,政治威望大都是在战争中得以表现和积累,包括他身边的一干名将,都是在打仗的时候被他收服,忠心耿耿的跟在身边。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但李建成也并不差,千古名臣魏征不就忠心耿耿地跟随着他吗?能让魏征这样的大臣服,相信也不是平庸之辈能够办到。
当李世民的威望一步一步加深,实力和民心都超出李建成的时候,一方面,李建成开始感到危机,毕竟皇位只有一个,他占着嫡长子的身份,如果没有实力的加持,无法坐稳那个位置;另一方面,到了李世民当秦王的后期时期,并不是他想停下来就可以不去争取,他身后的人都会将他向上推,所以李世民争夺皇位势在必行。
并且,那时候李世民已经有了自己的大本营——洛阳,不仅有自己的小朝廷,如果天下有变,当地豪强的财富任他取用。
退一万步说,如果在玄武门失败,李世民也可以回到洛阳与李建成分庭抗礼。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只能在文字的栅栏之外,一窥当年的风云,再多的假设也无法改变分毫。但我们可以当一个快乐的看客,评价当年的惊涛骇浪与风起云涌,即使很阿Q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