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千万不要有圆满的结局!”
对于江苏卫视热播的都市剧《都挺好》,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
毕竟在苏家这个极端家庭里,温情脉脉似乎很不合适:一个自私胆小的老爸,三个或懦弱好面、或啃老而不自知、或因从小被不公平对待而冷漠示人的儿女。
因此,说起《都挺好》,一般都会提及原生家庭的罪与罚。而被触及心中痛点的观众,则奋起直追,只为求一个“坏结局”。
而在我看来,这种和解,并不是那么“不可原谅”。反而更有一种真实感在其中。
走向和解的苏家人
重男轻女,是深受封建思想荼毒上千年的中国家庭,特有的一种现象。
从小给哥哥洗衣服做饭、妈妈永远无视、夹菜时从来没有自己的份,甚至,为了供哥哥出国读书,卖掉妹妹的房间,又为了给二儿子托关系找工作,扼杀女儿上清华的机会,将她送入免费的师范学校。
这就是苏家小女儿苏明玉18岁前的人生。可谓压抑、缺爱,被冷暴力萦绕。
当她忍不住质问母亲“凭什么”时,她母亲轻描淡写地说,“女孩子读那么好的学校干嘛”;当她气不过与父母吵架时,她母亲又说,“养大了你我们还有罪了?”
苏明玉的遭遇,激起曾被不公正待遇过的观看者强烈的共鸣,“绝不原谅”其实是她们对自己家人的呐喊。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苏明玉内心里,一直渴望被苏家人认可,渴望他们的爱。但是,因从小被忽视,苏明玉的性格有一定的缺陷。她不敢在人前表达,只能默默地靠着墙流泪,或是在车上疯狂地扯下黑纱臂章,又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口袋。从这些细节中,可以明显看出苏明玉对亲人的渴望与爱。
最新的剧情中,苏父拿出三个儿女从小到大的账目,二媳妇朱丽对自己与丈夫一直在不自知中啃老,深感诧异和愧疚,而苏家二儿子苏明成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家里的亏欠,虽然因长期被溺爱,他心里并没有太强的愧疚感,但总算意识到自己应该还父母的养老钱。
而苏明玉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二嫂更多的理解,她也对这个原本没怎么见过面的嫂子有些刮目相看。这是苏明玉和苏家的第一次和解。
在此后的剧情中,大儿子苏明哲的妻子吴非得知苏明玉从小的经历后,也对她有了一些恻隐之心。这也为此后苏明玉与苏家的第二次和解埋下了伏笔。
至于苏父,这个一辈子被老婆压一头的丈夫,在老婆去世后终于挺直腰板成了“父亲”,作妖不断,不断证明着自己的存在感。他对苏明玉说的那句,“家里是亏待了你,可那也不赖我呀,我这辈子不也是受气吗?”将他自私、懦弱的性格展露得淋漓尽致。
苏父遭遇了诈骗,在接二连三的打击和意外中,明玉给他伸出的是援助之手。然而,所有的矛盾在苏明成暴打了明玉之后,所有的矛盾达到高潮。
而在肢体冲突之后,苏明成接受法律审判,朱丽的划清界限,苏父能否在此场战役中发挥作用,成为和事佬,我们期待下去。这应该会是第三次的和解。
最重要的,还有石天冬这一暖男对明玉的抚平伤口。
照这样的剧情进展下去,《都挺好》的结局是可以预测的。
苏明玉与苏家人和解背后的逻辑
《都挺好》选择这样的走向,一方面当然是由于温暖而明亮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需求,另一方面,直击生活中的不美好,不是为了剖开观看者的伤口,而是给予他们治愈的勇气和对美好的向往。
而为了有逻辑、合理地让苏家人达成和解,《都挺好》其实做了很多努力。
剧集一开始,便是苏明玉母亲去世的戏份。因为只有苏明玉的母亲不在了,苏明玉才有可能与苏家人再次有交集,二儿子苏明成也才有机会认清自己的啃老事实,苏父才会被置于三个儿女赡养的问题中,大儿子苏明哲才不用再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是与苏家与苏父有所交集,进而让他明白生活的不容易。
在这个前提下,苏明玉与苏家人的和解,也是从二嫂子、大嫂子这两个非苏姓人开始。
二嫂和大嫂以普通、正常人的角度,点醒苏家两个已经习惯于妹妹牺牲的儿子。朱丽那句“你的东西,说白了还不是从明玉头上刮下来的”,让人顿感说到了心坎里。
久而久之,苏明玉的两个哥哥,才能意识到妹妹从小受到过多少不公正的待遇,才可能真正理解明玉的想法,进而三兄妹实现和解。
这里,可能会有人质疑剧情的真实性。
那么,我们退一步讲。
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公正待遇的女孩子不计其数。年轻时,她们会想着,“考得离家远远的,再也不回来”,但又抵不住过年时回家的短暂温暖;结婚时,父母索要彩礼如同卖女儿,就想着嫁得远远的,再也不跟娘家打交道,但只要有一点点温暖,每年的固定回娘家时间还是有什么给什么。总是说服自己狠心,但想得多点总忍不住心软,尤其是感受到家人的关心时,即使那点关心微不足道。
什么促使着这些女孩嘴上、笔下恶狠狠,心里却柔软得一塌糊涂的呢?是血缘的羁绊,更是从小渴望却得不到的爱和关注。当然,与教育环境的熏陶,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有同样经历的朋友曾说,“不见他们(亲人)时,你可以狠心拒绝,但一见面,只要他们一露出乞求的表情,你便再也狠不下心。”
这种无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有效。不过,这样的羁绊,也只存在于子女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间爆发仇恨的机率反而更高些。
原谅父母吗?
其实只是个伪命题而已。
从来不需要原谅,最终都会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