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蓝小民骑自行车来到邵阳村的一个家庭农场,在田埂头上听人谈论农场主的“苦”和“恶”。
顾祥忠摄9月5日 多云
清晨的小杨村格外静谧,窗外清脆的鸟鸣声将我从依稀睡梦中唤醒。外面的雨已停了,路面还没干,南来北往的路上已有几个匆匆走过的身影。每逢夏秋时节,村民们都是趁早下地干活的,这是勤劳水乡百姓的传统。
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用不着有意识地去深呼吸。放眼望去,平整的田野里一片碧绿,看样子,小杨村今年的稻子又会是一个好收成。
小杨村家庭农场发展的近况如何?转包农户对此有什么看法?农场主们生产经营有没有困难?这些都是我迫切希望知晓的。还来不及更多地感受这让人心醉的清晨氛围,我的思维突然间活跃起来。
老吴已经做好了早饭,就着稀饭的小菜不是平时常见的咸菜,而是新鲜茄子切丝炒的。老吴自豪地告诉我,茄子是刚刚从院外小菜园里摘的。老吴介绍,现在村民流转承包地的积极性很高,村里在靠近居住点的地方会给农户留出一块自留地,每家也就一两分地的样子。他家的就在屋东侧,今年夏天除了种上自给自足的各色菜蔬外,剩下的种了黄豆,到现在还没吃完,都打算留种了,今天正准备去收割。听到这儿,我忙说,早饭后去看看,我也帮着一起干。
老吴家的小菜地就在院子东侧,靠着院墙种着青菜、茄子、秋葵、芋头、花生,品种不少。老吴说,这一小块地方是附近五六户人家的。这时,已有好几个农户过来打理田地,大家见面热情地相互招呼。我们边劳动边拉家常。“只有懒人,没有懒地!”“别看这块地小,只要人勤快,家里的蔬菜常年基本不要买,而且都是出水鲜、放心菜!”“咱们庄稼人总喜欢拾掇拾掇,每户都留了些菜地,还少开支了买蔬菜的钱。”听了他们的话,我的心中又少了一个疑虑,多了一份欣慰!
在地里劳动结束后,我开始了一天的走访调研。今天,计划到小杨村恒大鹅业、部分家庭农场和为农服务综合体去看看,希望能够在那里得到更多我关切问题的答案。
在江苏恒大鹅业有限公司,老板魏国华告诉我,这几年他的企业发展势头很好,目前饲养种鹅5万羽,年孵化苗鹅300万羽,去年销售5000多万元,不仅吸纳了不少农民就近就业,而且采取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本村农民共同致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还不错。魏国华向我反映,泰州的商品鹅在业内认同度不低,但没有自己的名份和品牌,知名度还没完全打响,这是迫切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帮助的。我随即嘱咐身边工作人员,回去后尽快让有关部门对接和研究。
接着,我走访了花国美、卫根林、韩怀山的家庭农场,他们都是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发包、统一兑现的方式承包的。花国美告诉我,他种了240亩地,好的年景一亩地能够挣到1000元。“过去我们是无船不到田,现在是开着汽车来种地。”韩怀山既感激又自豪地介绍,他一个字都不识,镇里农技部门的同志隔三岔五来地里,每到需要施肥治虫时再晚也知会到他,所以他去年成了村里的“种粮状元”,1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1400斤。
看着花国美停在不远处的小汽车,我也在心里盘算下,城里务工的家庭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也不是特别容易的事,这些农场主的务农收入真的不比他们低,习总书记所倡导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真的就在眼前,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鼓励家庭农场发展的信心。
家庭农场的兴起与发展,无疑让一些村民富了起来,但那些农地转出户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在为农综合服务体烘干室,我专门邀请了邻村的10多位农地转包户,围坐在一起座谈。他们都说,青年人虽然不种地了,但除了土地流转费用的固定收入外,到城里找份工作,每个月还有2000~3000元的工资收入,一点不比种田差;年纪大点的现在更自由了,只要身体允许,平时就在周边的农场打打临工,挣“小钱”、带孩子两头顾……
总的来说,这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同,桥头全镇土地流转的面积达到了97%,仅剩下20多户农民手中的农田没有流转。概括起来,土地流转至少带来了四项好处:一是把那些60岁以上老人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不必再为几亩地而辛劳;二是把村干部从调解收割耕种、秸秆禁烧等纷繁矛盾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工作;三是转包户致富的途径更多,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四是承包户通过规模经营,种田更为科学、更加集约、更有效益。
“能说说那些不愿意流转的农户是什么原因吗?”我关切地继续追问。有的回答,“这些农户之所以没有把土地流转出去,部分是因为一些老人年龄大了,出去打工也没人要,就种点地作为自己的口粮。”
有的说,“他们心中盘算着一本账:经过多年的承包耕种,自己的农田实际面积大于确权登记面积,转包出去觉得不划算。”也有的告诉我,一些人不是不愿意流转,而是因为其他矛盾没解决,憋着股气,现在也希望把土地尽快流转掉。对于这些,我觉得都应当予以理解、区别对待。
下午两点半钟,村里的王小军书记陪我一起骑上自行车,前往离村子更远一些的家庭农场。
鸭凤家庭农场是村委会主任卫泽明妻子承包的。一下车子,卫泽明和附近的几个农场主就迎了上来,饶有兴致地讲起他们的“致富经”。卫泽明引我走进一望无边的“大田”,捧起一把稻穗,得意地向我介绍起他家农场的“宝贝”——南梗9108。他告诉我,这个品种是他与三安公司订单种植的,对方提供种子、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自己只管按要求种植和田间管理,其他全部由对方负责。与其他农场相比,每亩地可多收入200元左右。接着,我又走访了另外几个农场,在与大家的交谈中,更深切地感受到他们通过自己勤劳双手致富的自豪和喜悦。
引发我更深思考的是与农场主们在泽民农机合作社机具库的交谈与碰撞。交流中,我们既谈发展家庭农场带来的积极变化,也聊当下家庭农场面临的即期影响;既分析自身农场遇到的个性问题,也研究面上农场发展遇到的共性问题;既共同商讨眼前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的个案,也共同谋划事关家庭农场未来发展的规划。比如,现有的机耕路道不宽,大型机械难以到田作业,是不是把部分“明渠”改为“暗渠”?是不是这种规模的农场就只要考虑中型的农业机械?国家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允许建设永久性建筑,周边一般农地上建设也受土地指标制约,农场无法配建农机库,怎么在不违法的大框架下解决这个“急事”;现在还有不少土地流转合约期限过短,如何调动各方主体投入建设改造农田基础设施的积极性;适合300亩以内家庭农场使用的植保机械需求很多、更新很快,什么方法可以应对这一新变化……这些问题,尽管有些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但需要我们加油努力的也不少。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诚然,家庭农场是一块刚刚开发的“试验田”。我想,我们搞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家庭农场发展,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更是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助力引擎,只要符合基层实际、尊重群众意愿,我们就应当“探索、探索、再探索”,真正让我们的土地成为充满田园风光的“农家乐”、发家致富的“梦工厂”。
走出机具库,一一和农场主们道别。迎着天边鲜红的晚霞,骑行在乡村大道上,两旁的田野里是成片成片绿油油的稻谷,阵阵秋风徐徐拂面,股股稻花芬芳沁入心田。
在过去,这些肥沃的田野见证着小杨村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如今,她成了村民们发展致富、和谐生活的希望田野。而农村的这方沃土,也应该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耕耘服务的“责任田”。我期待今年这片土地丰收的那一天,更期待可爱可敬的乡亲在这肥沃的田野上甜笑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