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剧是大众接触党史和了解党史的重要手段。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204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调查显示,43.3%的受访者选择影视剧作为了解党史的主要渠道。最让受访者印象深刻的红色影视剧是《开国大典》《红色娘子军》《长征》。湖南长沙大二学生张子轩正在追《觉醒年代》,他感到,这部剧非常尊重历史和对历史的还原,没有刻意煽情。“剧名也很有吸引力,何为觉醒?为什么要觉醒?怎么觉醒?我们这一代人身处和平年代,通过影视作品,可以想象和体会100多年前的中国是处于何种境地,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怎样,觉醒是那一代青年肩负的使命”。
剧里的很多情节都让他十分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能感受到“信仰”二字的真正含义,他们是有坚定信仰的人,相信自己能够救中国,相信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不甘屈辱、奋起反抗,真正有信仰的人是自带光芒的,是无所畏惧的。
安徽合肥80后李康,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的《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通过这些影视作品,他认识了很多革命先烈,了解到很多革命故事。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开国大典》,“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觉得深受震撼。这一刻,无数奋斗牺牲的英灵得到了抚慰,一个崭新的中国出现在世界的面前,那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调查显示,最让受访者印象深刻的红色影视剧,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开国大典》(56.9%)、《红色娘子军》(49.0%)和《长征》(48.6%)。
排名靠前的还有:《建党伟业》(44.0%)、《党的女儿》(31.9%)、《烈火中永生》(30.1%)、《永不消逝的电波》(32.7%)、《外交风云》(32.3%)、《英雄儿女》(35.3%)、《闪闪的红星》(33.4%)、《恰同学少年》(23.6%)、《人间正道是沧桑》(21.8%)。
近期正在热播的《跨过鸭绿江》和《觉醒年代》也分别获得29.1%和14.8%的选择率。
43.3%受访者将影视剧作为了解党史的主要渠道
张子轩觉得,反映新时代题材的红色影视剧不是特别多。其实大家都很期待这类剧,像今年年初的《山海情》就大爆了,其中的内核对观众、尤其是青年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他期待反映和平年代奋斗史的影视作品再丰富一些。
广东陆丰90后公务员李杰(化名)对此也有同感:相较于抗战史和解放战争史,反映党的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影视和网络作品较少。其实这样的作品也很受青少年欢迎,创业和改革一样可以让人热血沸腾。
“不光是影视剧,像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这类文化节目,年轻人也是买单的。不一定要花大钱拍大制作,可以采用平台化的方式,鼓励年轻人自我学习、自我制作、自我陶冶。”李杰说。
李康感叹,现在的选择面很广了,不像他小时候,只有《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电影可以看。最近这些年,各种影视创作很多,有严谨的正剧,也有一些革命爱情题材,内容很丰富,“但我觉得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的注意力不会那么集中了”,有的人会看纪录片、看正剧,当作一种严肃的学习方式,有的人可能就当作消遣,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我觉得形式越丰富越好,但是内在的价值不能丢,正确引导还是很重要的”。
原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觉得,影视剧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党史的方式。这些优秀的影视剧,体现了鲜明的主流价值观,散发正能量。它能够将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鲜活的人和所处的世界中,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在那个情景中,人物是鲜活的,会让观众相信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能让人感受到生命力,那么由这群人做出来的事、创造出来的成就就能让观众信服,并从中获得力量。
她同时表示,也应该看到,现在还有一些影视剧不严谨、不正式,甚至是胡编乱造,脱离当时的历史情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也需要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提高甄别的能力,别误把剧情当正史。另外,还有一种剧太过正式,人物都是“高大全”,缺乏烟火气,年轻人一看就觉得假,效果就大大减弱。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是现在影视剧制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调查中,43.3%的受访者会将影视剧作为了解党史的主要渠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冲 见习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