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来了。
台下的女同胞立即怀疑我。
“不可能,我们身边没有人。”
我:“你不知道当事人可能难以启齿。”
谁会让“家庭暴力”像好消息一样跑来跑去?
另外,在《反家暴法》问世之前,
居委会、妇联、甚至警察也以仲裁为主。
那些被施暴的妇女索求无门,
回家之后又是被丈夫一顿毒打!
台下的妇女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离婚?
看了一段纪录片之后,我得到了答案。
怕丈夫判刑回来后报复
怕离婚后,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受到威胁
种种原因,让她们想离又不敢离。
好像只有自己死了,这一切才会结束。
《反家暴法》也能很好地保护这位妻子,可这个孩子呢?孩子看到这一切,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研究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家Steven Stosny说过:
一个看到母亲被殴打受虐的孩子,比孩子自己被殴打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大。
当孩子亲眼目睹过父母间家暴的过程,对孩子无疑是种悲剧。
长期目睹家暴的孩子,普遍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陷:
1、孩子专注力差
目睹家暴的孩子,很容易陷入紧张的情绪。英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瓦尔什曾做过一项研究:小时候有家暴经历的人,小脑普遍比同龄人小。而小脑是掌控一个人的注意力、语言等认知功能和情绪调控的。
2、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差
认知心理学家Douglas T. Kenrick曾表示:感情不好的父母,孩子的成长容易进入“快策略”。什么是“快策略”?没耐心,看到想要的东西必须马上得到,否则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如摔东西、打人等等。
3、容易有攻击和暴力行为
父母在孩子面前进行家暴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最直接的“反面教材”。他们会记住并且马上学会,转身就对其他小朋友、玩具或者宠物进行殴打。波士顿精神病学家Bessel van der Kolk曾说:童年时期孩子经常目睹暴力,由于他们经常处于高压状态,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随时反击的行为模式。
发现孩子有以上行为,应该怎么办?
把暴力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克高尼戈尔曾把一群经常有家暴行为的夫妻和情侣请到实验室,让一些家暴男在一段时期内做一些“不太容易”的行为。
比如他们平时习惯用右手吃饭,如今他们被要求一定要用左手吃饭;比如他们平时习惯说“好”,如今他们被要求一定要说“好的”。
一段时间后,被要求做一些“不太容易”的行为的家暴男,家暴行为大大减少。
为什么会这样?家暴行为一般是情绪冲动,无法自控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就像右撇子习惯用右手拿筷子吃饭一样。经常动手打人,也是一种习惯。所以当他们专注于一些不太习惯的行为,提高了自控能力,帮助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这一招,可以用于家暴的丈夫,也可以用于已有行为缺陷的孩子们。
对家暴0容忍,才是对自己和孩子最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