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友一出场,我就知道他是赤道。
可以看出作家的设计不是很高明。作家的智商要比观众高两个等级。
电影《赤道》有意识地模仿了好莱坞电影《非常嫌疑犯》对于反派的设计,只不过这里的反派叫赤道,另一部叫凯撒。
当赤道的身份暴露时,并没有留给观众太大的震撼。在前期铺垫、制造悬念与安插线索之间,这个拿捏度不够老到,还可以埋得更深点,欲扬先抑嘛!
片子格局有所突破常规,但仍然港味十足,引入了韩国、朝鲜、大陆、美国等国际角力。这里隐隐有NH撞机的影子,可见这个真实事件对编剧的影响很大。只不过电影把飞机置换成了DC8。
这部电影汇集亚洲明星阵容,投资不可谓不大,那么电影的格局理应更大一点。主创如果力破窠臼,完全抛开传统套路,兴许会更有看头。看得出主创对于电影血统归属的挣扎。
宋鞍这个角色设定很成功,让观众对其背景无限遐想,至少是海里J一级的。该片能够通过审查,殊不容易。
《赤道》的结局是我写剧本喜欢用的桥段——反派强大到可以逍遥法外,类似于韩国电影《杀人回忆》那种永远抓不住反派的感觉。但看完这片子,不得不承认这种设计是有缺憾的,影响了观众的观感。观众花钱进电影院,需要看到坏人被制裁,否则会觉得意犹未尽,宋鞍必须在片末出手,搓一搓赤道的锐气,平衡一下正邪实力,可惜看不到这一点。
除了以上我所说的大败局之外,《赤道》的其他部分是出类拔萃的。作者微博:沈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