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第一部拜读母亲海外生活现状的情感剧,《陪读妈妈》恢复了留学、拜读等人的现状,受到好评。
据了解,教育话题类题材或将迎来井喷。待播剧包括,姚晓峰导演执导的同样是海外留学题材的《留学洛杉矶》,聚焦高考话题的《小欢喜》,以及由六六编剧的《少年派》等等。
这不禁让人思考,教育题材的扎堆是否会引起审美疲劳,这类现实题材剧真的描绘现实了吗?
教育题材井喷,现实主义热度不减
教育方面的电视剧实际上是一个社会话题宝库,所涉及的教育、亲子等热门话题,随意挑选出来一个就能在成千上万的家庭中引发共鸣。电视剧聚焦教育领域,从《小别离》到《陪读妈妈》聚焦海外留学;关注升学问题的《虎妈猫爸》、《孩奴》;以及即将推出的聚焦高考的《小欢喜》和《少年派》等等。
围绕生活和教育话题的电视剧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重点。这一类题材紧贴着观众的生活,带入感极强,在观众感同身受的同时也能带来大量的话题讨论,使得电视剧的前期宣发和衍生流量都得到保证。教育体制、家庭教育、教育方式和质量,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话题角度的创新促进了电视剧本身的现实意义的落实。近期这类教育题材的井喷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现实主义题材的走俏。
现实主义题材在一定质量的创作前提下,的确有着更多先天优势。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幕报告中曾提及关于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首次单独将现实主义题材作为国家提倡的创作方向进行强调。而改革开放40周年、“小大正”概念的传播、古装剧扎堆观众审美疲劳,市场大环境为现实主义题材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可以看到,现实主义题材电视作品涌现是必然。
整体收视下降、情节硬伤、人设固化,优质内容是出路
根据云合数据的资料,从2017年Q1到2018年Q1,全网连续剧日均有效播放递减了12%;网播量总量,也从去年Q1的480亿,减少到了今年Q1的420亿。2017上半年,共有5部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电视剧出现,其中最高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高达28.28%,最低的《欢乐颂2》也有15.74%的成绩。而2018上半年,仅《谈判官》的16.24%,《恋爱先生》的13.93%,其余作品均未超过10%。
电视剧行业收视整体上来说是下降的,现实主义的土壤似乎比以往丰厚。多种原因叠加,无法与视频网站分庭抗礼的电视台,更倾向于性价比高且拥有国民度演员的作品。
不管是《虎爸猫妈》、《小别离》还是《陪读妈妈》,演员表里少了流量小花们的身影,更多的是接地气的“老戏骨”。在制作成本上,与大卡司+大IP的烧钱模式也有着天壤之别。加之角度切入小又贴近生活,与更多电视受众的叠合度更高。
这类作品往往品质佳、性价比颇高,浙江卫视就拿下了《陪读妈妈》的独播权,这让浙江卫视拿下了不错的收视率。
当然,这类作品的盛行,影视行业的洗牌之势,跟风的习性也得以管窥。扎堆而至,在大环境下,同题材碰撞也必将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也更难做出新意。在聚焦教育的家庭伦理剧上,人物形象努力接地气,但却陷入了另一种刻板画像。
教育剧往往对多个家庭进行叙述,以塑造人物群像。但在这种人物群像中,工薪、中产和暴发户是每部剧都存在的设定。而这些教育剧中的家长人设,基本都有标配:虎妈猫爸,严母慈父。这不禁让人在思考,现实中真的都是女强人妈妈和老好人爸爸,难道没有别的家庭类型?主角家庭的家长人设单一化,群像描写的刻板化,也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伪现实悬浮剧,现实主义如何去伪存真
现实主义是什么?还原真实的生活,生活里没有金手指。现实主义题材扎堆出现,表面上现实题材兴起,实则“伪现实主义剧”浑水摸鱼。
《归去来》呈现的是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但因为许多剧情的发展太过理想化,现实主义题材+偶像剧与正剧风混搭出现,是《归去来》中最尴尬的点。
而在《小别离》中,也还是逃不开“初恋+出轨”的套路。初恋的美好几乎在这些剧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婚姻中出轨诱惑和不定时炸弹的固有成见。
现实主义是要有土壤的,它植根于中国文化与社会环境,所谓“伪现实主义”的本质,就是脱离了中国的社会土壤,一味地追求想象中的美好建构。当脱离了社会土壤与环境,剧集的逻辑性、艺术性、故事性也就消失殆尽。
知名编剧宋方金就曾表示,现在很多剧都是从生意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
当今天的主流市场重新推崇“现实主义”时,这个热门词汇会不会像过去的IP、流量一样被异化呢?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未来的制作水平赶不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在政策的倾斜之下,大量不合格、不走心的现实题材只会让市场变得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