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赛季豆瓣评分差异很大。
目前为止,第一季9.4分,第二季8.6分。第三季直接拉到3.8分,就不及格,非常惨。踩3捧1几乎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舌尖3真的很垃圾吗?
为了看看它到底有多“烂”,最近特地看了几集。
看第一集我觉得还好啊,文案也还过得去,为何被喷得这么惨?又看了两集,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先说两句前两季的好话。
舌尖1、2的解说词一直备受推崇,文案风格被称为“舌尖体”,被广告界、自媒体和餐饮业广为借鉴。
舌尖体极尽精致、玄妙,把人文情怀和匠心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已经成为高大上的某种代名词。
为了学习“舌尖体”,我曾经把舌尖1的一集解说词翻译成了“人话版”。
所谓人话版,就是同样的意思比较原始、口语化的表达,是一种逆向拆解,自创土味学习法。
万万没想到,舌尖3的解说词,就是人话版本版,都不用我“翻译”了。后面会举例说明。
有网友说舌尖3不是舌尖上的中国,是舌尖上的广告,甚至舌尖上的笑话。
舌尖3第一集主题是“器”,说章丘铁锅要砸三万六千下,网上就有了一个梗,这三万六千下,一锤一锤都要砸在导演的脑袋上。
b站跟央视买了舌尖1、2、3季的播放资源。网友不乐意了,认为买舌尖3是浪费钱,质问小破站为啥要买第三季?b站小声的说,别问了,再问就是送的。原来舌尖3是送的,买二赠一。
虽然大家一致认为舌尖3很垃圾,但导演组好像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大概认为还蛮成功的,舌尖3有精美的官网。
是啊,第三季在收视率和商业带货效果上可能确实挺成功的,只是在品质上和口碑上差而已(狗头)。
观众不傻。
你到底好不好,你的出发点和用意是什么,你有没有带着一颗诚心去做,都是能感受到的。
为了看看舌尖3到底有多“垃圾”,我勉强看了前几集。不看不知道,一看确实看出了点门道。
我主要看了第一集,第二集和第四集。只有第一集的文案还可以,其他几集文案直接垮掉,明显水准大失。
文案,可以说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灵魂。
个人认为舌尖1、2季的成功,一半归功于节目一流的策划和文案,另一半归功于惊艳的摄影、剪辑、配音配乐。而100%,归功于找对了专业的人。
第一季的策划也是下足了功夫的。据说舌尖1的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等,为了构思节目的总结构和每一个分集的要点,收集了全国的地理杂志,一人高的资料足足有两大摞。
还有资深吃货陈晓卿做总导演,沈宏非、蔡澜等知名美食作家做专业顾问。
前两季的文案,据说是由分集导演自己进行文案撰写,然后一层一层往上审。舌尖1、2的文案保持了很高的水准,这是不容易的。想把一个东西做成精品都是不易的。
前两季的摄像也是非常精彩,从听觉到视觉上都是享受,让人感觉非常惊艳,有一种从内心涌出来的感动。
舌尖1、2整体呈现的品质感,让人产生对于家与国重新的认知与热爱,这是多数其他片子达不到的一个效果。
说回舌尖3。
1.重点可能错了,不爱美食爱别的
(1)第一集以器皿为重点
舌尖3被诟病的点很多,其中一点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认为,它的重点错了。
第三季的导演组全换人了,跟前两季不一样了,这导致第三季的导演和拍摄的人可能完全不是热爱美食的人。他们拍出来的东西,常常不是以美食为重点,而是别的外在的或关于人的故事。
比方说第一集,虽然主题是“器”,但是对于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一个定位,还是应当以美食为主角,器皿是为了烹饪美味的食物而存在。
第一集把铁锅等器皿作为了主角,美食看起来只是衬托。这是个人认为舌尖3第一集最大的问题所在。
(2)后面又过度聚焦人的故事
后面几集,又把很多重点给到了烹饪的人身上,着重于讲述人物经历上,有些细节似乎没有必要。这样反而弱化了美食本身的美味与视觉呈现。所以很多人说看不到美食了,或者说看着也没那么馋,没那么有食欲了。
另外把视角放在人身上也容易带来公关风险。第二集麻辣烫店的男主角,被塑造为为爱放下手术刀、改干麻辣烫的有爱形象,最后被网友挖出来曾经是qj犯。
人是复杂的,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聚焦在人的故事上就容易产生附会和失误。另外这些直白的文字,已经谈不上什么文案水准。
2.下功夫不够,出现常识性硬伤
显然导演组对美食下的功夫还不够,也导致有不少“常识”性的硬伤存在(如网友说的水盆羊肉、回民坊、乐山串串等,后面几集我没怎么看,就不具体解释了)。
因为美食文化里有很多专业细节和地方性的东西,一般人不一定了解,不经筛选、考究的东西直接放到央视这样全国性的大舞台,可以想见,很容易被揪住错误。
3.主角相对“精明”,广告植入明显
另外舌尖3的出镜主角,常常是正当盛年、精明强干的中青年(也许是因为年轻人有更强的商业需求(狗头)),不似前两季常常采的是朴实、不善言辞的中老年,后者显然更容易让人触动。
4.摄影审美,肉眼可见地下降,食欲不足
舌尖1、2,不管是微距、特写,还是大场景航拍,都常常有超美的观感,属于视觉审美和听觉上的盛宴。
而第三季,拍的东西普遍不够美,没有吃的欲望,我作为一个不懂摄影的人,都能直观感到拍得不够好。
比如舌尖3第一集讲章丘铁锅的时候,终于要展示铁锅煎鱼了,可对着这条鱼,我实在产生不了食欲。这就是我说的主次错位,也许该用锅来衬鱼,而不是以鱼衬锅。可能这个鱼实际确实不太上相,但能不能拍好也是一种功夫。
很多人说舌尖1很家常,有很真实的美,其实舌尖1的摄影也绝对有美化成分,只是它的美化成分恰到好处。
加上食物与人关系的探讨,你会不自觉地进入它的世界观,接受它认可它,下意识地认为它就是一个精品。
5.对待药食同源,态度不够严谨
舌尖3被严重诟病的,还有对待食疗的科学严谨性不足。舌尖上的中国落点在中国,就未免要说到古老的传统的东西。舌尖3三第四集的主题是“养”,讲以食养生,药食同源,但很多东西被过度放大。
中医上认为很多食物有疗养的作用,可是你不能在央视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美食宣传片上,直接明确地讲述食物的某种功效,会形成比较严重的误导,很多滋补的东西不能乱吃。
中医食物的功效是一种文化,或观念,或倾向,不宜将之作为一个科学的事实来描述。这种分寸的把握是十分微妙的,作为导演和文案,务必要把握好尺度。
舌尖3第四集,处处可见描述食物的具体功效。比如说到乌米饭,“补益脾肾,安神怯风,乌发驻颜”,诸多此类四字并列的词语。
这种罗列首先在文案上就是一种偷懒行为,而且直接把这些百科功效词语堆上去,容易对不懂医药复杂性的大众产生误导。
舌尖3第四集,说“很多食物被食用,很多农作物被栽培,就是因为它们的药用和营养价值,人们烹制食用的目的不是风味,而是补养身心”。
药食同源也许是一个意味深远的视角和中国人智慧的发明,但是风味仍然不应被忽视,尤其是到普通百姓这个层面上。实际上人们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其实不止因为其药用价值,而往往也因为好吃啊。
还有用五汁膏“治好了儿子的咳嗽”,枸杞羊肉“羊肉性温,味甘,归脾肾”,就直接把一种食物归什么脏器讲出来。
这集把重点放在食物的疗养作用上,把模棱两可、具有争议的东西说成了科学事实,是不权威、不专业的行为。
6.文案大大口语化,“舌尖体”精髓大失
说到鸡蛋茶,“但口感容易发酸粘腻,也不好看”。
“也不好看”,看到这个词我有点惊了,舌尖堕落到直接用这种口语了,文案水准大失,全然丢了“舌尖体”精髓。
从第二集开始,基本没有太多文案水准可言了。所以我说前两季是“舌尖体”,第三季是舌尖体的“人话版”。
谁说舌尖3一无是处?我看通俗易懂,就是它最大的优点(狗头)。
7.文案指代词汇重复过多
文案的另一个硬伤是,重复性的指代词汇太多了。做文字工作的都知道,需要有意识地避重,就是规避重复用语。词汇的重复,在文案来讲是一个大忌,反复用一个词语,会大大拉低文本档次。
比方说舌尖3第二集,讲稀豆粉和胡辣汤时,重复性的名词指代简直不要太多。本人由于太闲统计了一下,稀豆粉这一段,四分多钟出现了17次稀豆粉。
胡辣汤这一段,两分钟又出现了7次胡辣汤。还没统计完,懒得数了。
要不是有李立宏老师的配音在,整个感觉完全跟舌尖1、2就不在一个水准。即便有李老师的配音,也救不活第三季了。(舌尖3预告片中配音为老狼,正片改回李立宏老师)
8.各集调性不统一
有人说舌尖3又是太高端啊又是不接地气啊,实际上只是第一集讲器皿炼制过程,会显得有高端的气氛,第二集讲街头小吃又突然非常接地气,但地气接过头了容易接地府。
舌尖3每集的调性不一。分集导演好像没有商量好一样,第一集的调性就是高,第二集就直接土,仿佛看的不是一个片子。
9.转场文案不再惊艳
另外,跟舌尖1、2比,舌尖三的转场文案太弱了,要么严重缺少,要么水准大失,要么完全没有。
舌尖1、2解说词的一大亮点,是段落之间的衔接特别美妙、神奇,满分作文般的起承转合被人们津津乐道,那种节奏逻辑是非常舒服的,水平绝对一流,不给高分都不行。
反观舌尖3,开头和章节过渡,很多地方直接跳过,衔接生硬。不做举例。
......
扪心而问,舌尖3真的很差吗?
创作世界的真相可能是,只要你不足够用心,产出的东西就会来打你的脸。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尤其在前两季如此优秀的情况下,你产出一般的品质,就应接受被有品位的观众贬到尘埃里。
3.8分按说不至于,但你顶着舌尖的IP啊,该。
学文案的话,看前两季就好了,可以配合我的“人话版”拆解方法食用。
当然第三季看看也有好处,毕竟......看过舌尖3,才知道舌尖1、2有多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