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原创稿
一年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触发了人们对与自然关系的长远思考。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保障公民环境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环境权利”在我国已经连续12年被先后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纳入其中。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一直为打造清洁美丽的环境砥砺前行,为人权保障事业添砖加瓦。
脚踏实地 付出中国行动
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非一国可及之力,各国需携手应对、同舟共济。
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过去十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一目了然。
在努力推动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中国日益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截至2020年底,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此外,中国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由中企承建并运营的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疾驰而过;中企牵头承建的巴基斯坦巴沙水电站主体工程也已动工;中国设立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正在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保驾护航......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共进的决心有目共睹。
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希望之光”。
行胜于言 提供中国方案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治理挑战,各国应主动肩负起国际义务,为创建和谐生态文明、保障人类生活环境增添力量。
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大幅超额完成到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首位。《自然》杂志子刊此前曾刊登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21世纪初以来,地球新增的植被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孙雨林,中国是重要贡献者之一。
在交出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的同时,中国仍未停下行动的脚步。
中方向世界庄严承诺——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中国在多个场合宣布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提振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信心,也交出了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环境的中国方案。
英国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说,中国再次宣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坚持绿色发展,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承诺。
同心合力 彰显中国智慧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应对复杂的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世界各国都应拿出勇气和担当。
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者。
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还搭建平台,与他国分享经验、开展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绿色已成为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题,为共建国家带来可持续发展新机遇。中国与相关国家一道推动环保技术和绿色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加强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中方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环保交流合作;实施一大批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通过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中国始终是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和捍卫者。中方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爱知目标”。截至9月23日,中国在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复原力和碳储量等3项目标进展超越“爱知目标”要求,其他13项目标基本实现,4项目标取得阶段性进展,实施“爱知目标”总体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也即将在昆明举办,中方将与各方一道绘制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表示:“中国是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带头人。”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报道援引所罗门群岛官员的话说:“中国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展现了领导力和责任心。”
每一个数字都记载着中国为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所付出的努力,每一句承诺都彰显着中国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环境的决心。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在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人权事业发展贡献了更多中国智慧。
(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