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长寿用水
在新中国17年电影银幕上,张龙洙的名字和他制作的角色对观众很熟悉和亲切。《黑山阻击战》 《英雄虎胆》 《海鹰》 《赤峰号》 《林海雪原》 《奇袭》年轻、英俊、帅气、时尚的长寿秀在屏幕上呈现出多种兵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银幕军人偶像张勇手,带给他千千万万的影迷们以心灵的震撼、陶冶与满足,更有大批的热血青年因崇拜张勇手的银幕形象而神往军营,并走上从军的光荣之旅。认识张勇手的人都说,他的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军人气质。的确,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已有55年军龄的张勇手,艺术人生的底片上最浓重的色彩是军人。烽火岁月的青春恋歌
青年时代的张勇手
1948年,由徐向前司令任校长的晋中公学,即十八兵团随营学校(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0军文工团)的新学员中,有一个浓眉大眼、满脸稚气的男孩,这就是年仅14岁的张勇手。小小年纪的他,就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华北的最后一战——太原战役。刚到部队时,仅读到高小的张勇手只会说家乡话,对音乐舞蹈一无所知。但在部队的大学校里,记忆力强又十分好学的张勇手进步很快,不久就学会了识乐谱、唱歌和跳舞,并会说了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作为 名文艺兵,这期间张勇手参加演出了《兄妹开荒》《三担水》《刘胡兰》《钢铁战士》等多部舞台剧,并跟随着部队乘胜前进,攻打太原,解放西安,最终抵达成都,亲眼目睹了解放军干军万马所向披靡,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真实场景。毕竟年龄太小,在跟随部队前进,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的时候,惦念着孤苦的母亲,张勇手也曾有过离开部队的一“念”之差,但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下,他纠正了思想偏差,行军千里走到了成都,也由此坚定了当一辈子革命军人的信念。
1950年在成都休整期间,部队文工团在当地招收了一批十四五岁的女兵。当时的张勇手,虽然年龄只比她们大两三岁,但在那些小姑娘们的眼中,他已然是个颇有阅历的老兵了。张勇手当时点也没觉察到,在这群豆蔻年华的女孩子中,有一双清亮的眸子在悄十肖地注视着他。一 天,文工团的一位大姐把张勇手叫到边,故作神秘地告诉他:“有位姑娘喜欢你。”“谁呀?”张勇手感到有些突然,满脸通红。大姐笑了:“张家懋呗,人家在日记里写了,说喜欢你………真的?” 张勇手心里热:“张家懋——新入伍的女兵中那个会唱歌的女孩,真的会在日记里写我?写了我什么呢?得问个清楚。”于是他找到张家懋,开门见山地问她:“你在日记里写我,说喜欢我,是真的吗?”张家懋白皙秀气的面庞上泛起红晕,却没有否认。“拿你的日记来给我看看,”性格爽直的张勇手直截了当地“命令”道。张家懋面带羞涩,却顺从地把日记本“交”了出来。张勇手打开日记本,姑娘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字里行间表露了对他的好感。由此,两颗年轻的心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当时部队的纪律很严,按照他俩的年龄、资历,根本不允许谈恋爱,所以两人只能偷偷地约会,一起逛逛土城墙。一次张家懋病了,在驻地休息。张勇手有演出任务,心里却时时惦念着她。趁演出间隙,他用自己微薄的津贴买了点慰问品,从演出场地飞跑回驻地,到了张家懋住的楼下,将买给她的东西从楼下扔给了她,又急忙返回去演出,心里却觉得踏实了。其实,当时16岁的张勇手和14岁的张家懋对爱情的理解都还比较简单幼稚,但在那个年代,这份纯真的情感却成为两个年轻人相互给予对方“要携手生的郑重承诺。即使在其后的日子里,他们都曾遇到过“硬件”更强的人选英俊豪爽的张勇手得到过相貌比张家懋漂亮的姑娘的爱慕;同样,年轻秀美且有文化的张家懋也曾被“上级“劝导,让她把终身托付给官职比张勇手大得多的“首长”,但最初相互间的“怦然心动”,使两个年轻人始终不渝地信守着爱的承诺。
张勇手在朝鲜前线
1950年,鸭绿江畔的战火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部分军队整编为志愿军赴朝作战,张勇手和张家懋被分到不同的部队,一对恋人依依不舍地分开了。但或许是天生有缘,在朝鲜他们竞有两次不期而遇。一次是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两人所在的部队偶然相遇,只是匆匆吃顿饭的工夫,吃完饭他俩不约而同凑到水桶旁,在洗碗时两双手在水桶中握在了一起。另一次是五次战役之后,张勇手得了场重病躺在山洞里人事不醒。被战友救活之后,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要返回自己所在的部队。像是老天做的安排,张勇手路上第一个遇到的就是张家懋所在单位的转运站。见到披着大衣,拄着根棍子,头发老长,一脸病容的张勇手,张家懋惊喜中裹着心疼,赶紧拿来自己的军装让张勇手换上,并把他换下的生了虱子的棉衣裤细细拆洗干净。这在张勇手心中成为爱的永恒记忆。
1956年,张勇手与张家懋订婚照。
在前线,身为文工团员的张勇手带领着他负责的小组,在连天的炮火中从个坑道奔赴另一个坑道,有的掩体太小,张勇手就侧跪在地上打快板、作宣传,鼓舞战士们的士气。条件恶劣加上劳累过度,张勇手病了:连日高烧,鼻涌鲜血,但他用纸塞住流血的鼻孔又冲向炮火硝烟中。因表现出色,成绩显著,张勇手在整个赴朝作战期间,两次荣立三等功,受到上级的嘉奖。抗美援朝结束,志愿军凯旋回国,张勇手和张家懋这对相爱了几年的恋人终于幸福的结合了。
1954年,张勇手、张家懋在安徽演出。
初涉影坛竟和导演论是非
与那些从小泡在电影院里,从影前就受到过丰富的银幕艺术感染和熏陶,立志要当电影演员的人不同,张勇手演电影完全是“组织安排”。在面对摄影机之前,他只正经看过两部电影:一次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在进军大西南途中看了一部前苏联影片《十三勇士》(又名《沙漠苦战记》),再就是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看了首部国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时的张勇手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盲”,他对电影摄制的复杂过程全然不知,以为电影也是像舞台剧那样从头到尾不间断地演下去,拍出来的。195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才使他与电影有了真正“亲密”的接触。
一天,电影《柳堡的故事》摄制组到南京浦口张勇手所在的部队选演员,安排张勇手和一位女演员表演片中副班长和二妹子的谈话片段。那次谈话之后便没了音讯,但过了一段时间却送来了一部名叫《最后的冬》,即后来的《黑山阻击战》的电影剧本给张勇手看,让他准备出演片中坚守阵地,英勇阻击敌军的解放军连长王海龙。当时的剧本中,英雄连长王海龙是男一号,后来改来改去,最终军长成为核心人物,但张勇手仍是片中“连长”一角的候选人。不久,八一厂发来了电报,军里通知张勇手到北京试镜头。接到命令,张勇手立刻启程赴京。
北京真大啊,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哪儿呢?出了火车站,张勇手根本搞不清八一厂在什么方位,只好找了辆三轮车,连人带行李被拉到了目的地。那时的八一厂四野空旷,一眼望去,全是菜地。空落落的厂院里孤零零立着几幢房子,全厂只有一个大摄影棚和一个小特技棚。到了八一厂,影片的剧务领张勇手去见该片的导演刘沛然——也就是文革前拍的电影《南征北战》中的那个厚嘴唇连长。刘导演坐在办公室里,胖胖的,像座黑铁塔,脸上没有一丝笑容,那样子能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张勇手敬了个军礼,报上自己的姓名身份。刘导演抬眼看了看面前这位英气勃勃的年轻军人,说了句“你去搬行李吧!”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竞成为张勇手人生旅途中的转折点。
张勇手的第一部影片《黑山阻击战》
第一次站在摄影机前,张勇手紧张得不知道怎么说话,因为对拍电影的规矩他完全不懂、灯光、布景、机位,导演的命令演员看着镜头和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但就在拍《黑山阻击战》的过程中,他这个完全不懂拍电影的新手,在片中一个片段的安排上,竟与导演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当时片中有一个情节,表现敌人向我军进攻时强迫老百姓打头阵,不许老百姓说话,老百姓却向解放军高喊:“向我们开枪吧! ” 而因怕伤到无辜的村民,解放军无法开枪。张勇手觉得这个情节在设计上是本末倒置了。他认为,影片应该体现老百姓和人民军队是一体的,应该是敌人强迫老百姓打头阵并逼迫他们向解放军喊话,老百姓却坚决不开口,因为如果一喊话,解放军便知道敌军中有无辜的平民,一定不会开枪。影片应该表现我们的老百姓宁愿牺牲自己生命,也要让解放军消灭敌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就为这个情节怎样安排才合理,张勇手和刘沛然争论起来,两人越争越激烈,戏拍不下去了。见此情形,影片的另一个导演郝光连忙出来打圆场:“好了,好了,今天就讨论到这儿,明天商量再定。”谁知,戏不拍了,张勇手竟“很不知趣”地紧跟着刘导演进了办公室,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非要将是非“理论”清楚。他觉得那个情节本质上不对了,不改过来不行。为了不让刘导为难,郝光让不知天高地厚的张勇手离开办公室,他连声说:“你让导演考虑考虑好不好,让我们商量商量。”张勇手仍不甘心,守在门外等着,到底等来了郝导演的一句话:“刘导演已经在考虑你的意见了。”第二天没拍戏,又过了一天,像往常一样,在外景地黑山拍摄现场的院子里摆着的乒乓球案两端,刘沛然和张勇手打起了乒乓球。一脸严肃的刘导一直不说话,打着打着,他操着浓重的河北口音突然冒出来一句话:“永寿(张勇手当时的名字)哎,你那个意见是对的,就按你的意见拍。”
电影《林海雪原》剧照
张勇手这种“一根筋”和导演论是非的事后来又发生过一次,是在拍电影《林海雪原》的时候。张勇手扮演率领解放军剿匪小分队战斗在林海雪原的团参谋长少剑波,而该片的导演还是刘沛然。张勇手再次和刘导争论的焦点是为影片中派杨子荣假扮土匪胡彪潜入威虎山匪穴应该由谁来决定。原来的情节安排是少剑波一人就作了决定,张勇手觉得杨子荣上威虎山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安危,而且关系到整个威虎山剿匪计划的成败,这样重要的决策应该开个支委会集体研究商量决定。刘导演则不同意加进开会的情节,觉得开会的戏不好看。张勇手依然坚持片“开会”的形式得有,以体现集体领导。虽然剿匪小分队远离组织,少剑波作为全队的统帅,可以一个人说了算,但是他还是应该有组织意识。两人各持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戏又“刹车”了。这次刘导演真压不住火了,他气冲冲地对着张勇手高声嚷道“你这样,叫我怎么拍嘛!” 生气归生气,但最终,戏还是按张勇手的意见拍了。
两次和导演论是非在客观上也起了另外的一个作用,就是让别人感到张勇手这个人骄傲,竟敢跟导演顶撞,还“咬”住理就不放。其实,刚刚踏入电影门坎的张勇手根本没有导演是绝对权威的概念,觉得这里就像部队上一样,自己和导演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彼此间都是革命同志:“ 你领导我,如果你错了,我发现了就要提意见。”提及两次和刘导论是非,张勇手至今都颇为感慨:“刘沛然是让我十分尊重的导演,两次争论,最终他都采纳了我的意见。他考虑的不是导演的面子,而是影片的质量。他不仅把我领进了电影表演艺术的大门,而且让我感受到他能够接受意见,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新手意见的胸怀。”
被严寄洲多次启用
在张勇手的艺术人生旅途上.另有一位对他立足银幕起过关键性作用的导演,就是严寄洲。说起张勇手和严导的缘分,也还得归功于《黑山阻击战》。选中张勇手出演《黑山阻击战》的时候,他还只是八一厂从基层部队借来的演员,完全是抱着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一项任务的心态来北京报到的。拍了一年的《黑山阻击战》,张勇手被耗得精疲力竭,他万万没有想到,拍一部电影会那么难,将影片中的王海龙连长的戏演得能被导演认可,竞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花费那么久的时间。尤其到了影片拍摄后期,他真有些熬不住了,头脑中几次翻腾起一个念头:演电影太熬人、太费劲了,以后绝不能再干这个。经历了千辛万苦,影片终于拍完了。张勇手如释重负,更归心似箭——自己离开家这么长时间,妻子张家懋一个人忙里忙外该有多辛苦;来北京时,儿子刚出生,这会儿都该会叫“爸爸”了吧?
电影《英雄虎胆》剧照
谁知《黑山阻击战》仍未结束。回部队后不久,文工团要去温州地区演出,派张勇手去打前站。刚到目的地,还没开始工作,张勇手打喷嚏时把皮带挣断了。他刚买回皮带,部队的电报就“追”来了,让他立即再赴北京补镜头。就在张勇手回八一厂为《黑山阻击战》补拍镜头的过程中,正在筹备拍摄影片《英雄虎胆》的导演严寄洲,一眼看中了这个言谈举止中透着军人的机智与干练的小伙子,选定他扮演片中我军的侦察参谋耿浩。对再次“触电”,张勇手那时即使不想再尝拍电影的“磨难”,恐怕也没有权利拒绝。那个时代,个人哪有理由对革命工作说”不?况且他是一名军人,惟有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张勇手哪里知道,做事果断的严导,此时已经向八一厂的领导建议,希望将这个被自己选中的“耿浩”调入厂里。在拍摄《英雄虎胆》的过程中,一纸调令下来,张勇手就这样真正迈进了八一厂的大门。
严寄洲不仅对张勇手真正走上了从影之路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张勇手”的名字也是他给定的。其实,张勇手的原名叫张永寿。因为张勇手的父亲弟兄五个的后代中只有他一个男孩他是五门独子,家人便给他这条张家的独根起名叫“永寿”,希望他永远活得健康长寿,所以直到拍影片《黑山阻击战》时,片幕的演员表上,王海龙的扮演者还是“张永寿”。“张永寿,永远长寿,你这个名字太封建了”,严寄洲在张勇手刚进《英雄虎胆》剧组时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改改吧?”张勇手十分痛快地说:“好呀,你看怎样改好?”严寄洲略微思索了片刻,征询道:“我看就叫张勇手,勇敢的“勇”旗手的“手”,与原来的名字也比较谐音,行吗?”“当然好”,张勇手欣然同意,从此他便改叫张勇手了。
电影《赤峰号》剧照
电影《海鹰》剧照
《英雄虎胆》拍完后,严寄洲对张勇手在影片中的表现十分满意。接下来筹拍新片《海鹰》,他再次启用张勇手扮演水手长李雄。张勇手和剧组的全体“艇员”们,到海军部队鱼雷快艇上与战士同吃同住,以艇为家体验生活,克服了晕船、阳光曝晒水土不服等种种困苦,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在展现在银幕上的《海鹰》英雄群像中,张勇手扮演的水手长李雄乐观风趣,说话时常常带着“乖乖”二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勇手这片“绿叶”衬得十分到位。于是,紧接着拍摄的影片《赤峰号》,严寄洲毅然启用张勇手扮演这艘著名战舰“赤峰号”上的核心人物——舰长铁海雄。两部影片中张勇手的出色表现,使他迅速进入了八厂主力演员阵容,片约也纷至沓来。
饿着肚子出演《林海雪原》和《奇袭》
1960年.是张勇手银幕生涯中永远难忘的一年。不仅是因为在那一年中.他相继出演了八一厂两部重要影片《林海雪原》和《奇袭》中的主要角色,使他的英姿风采深印在亿万观众的心目中,而且还因为那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 饥饿给他留下了无比深刻的记忆。
当时,八一厂根据上级指示实行了企业化的管理,厂里的演职人员莫名其妙地脱了军装,原来按军队标准所拥有的充足粮食供给配额,也骤然减至为和地方老百姓样的粮食定量。张勇手每月的粮食定量只有28.5斤,根本不够吃,副食就更短缺得厉害。他惟一比普通市民多得到的“油水”,就是每月能享受到2斤黄豆、1斤肉的特殊待遇,是领导上亲定的。然而,这令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待遇,却根本轮不上张勇手自己享用——儿子才三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难得的营养得给他啊!于是,妻子带着孩子在北京,每月用那2斤黄豆和1斤肉为孩子补身体。那1斤肉是鸭肉,张家懋每次都是先在火上把鸭肉中的油耗出来,再把鸭肉分顿给儿子吃,自己却舍不得尝一口。远在外地拍片的张勇手更是终日与饥饿相伴。上半年张勇手在东北拍《林海雪原》,到外景地的时候,春天的脚步已开始在雪原林海间嬉戏,所到之处,皑皑的白雪便酥酥地开始融化了,剧组不得不到处寻觅雪景,必要时还要靠人工去布置出冰天雪地的景致。也许是因为饥饿,身上热量不足,在那乍暖还寒的日子里,虽然穿着厚重的皮大衣,张勇手还是感到寒冷直逼骨髓,冻得双腿都迈不开步了。东北的春天是短暂的,待夏季来临,片中的戏却都是在棚内拍的。根据剧情,张勇手经常得穿着皮袄烤火,那滋味同样难熬。《林海雪原》拍竣,接下去本来厂里准备让张勇手演《碧空雄鹰》中连长的角色,正在开封进行跳伞训练的时候,却又接到厂里的新命令,要他在即将开机的影片《奇袭》中扮演男主角——志愿军侦察连连长方勇。
电影《奇袭》剧照
《奇袭》的外景地设在浙江,于是张勇手便立即赶到了剧组。28.5斤的粮食定量依旧远远不够吃,每天还要起早贪黑地拍戏,张勇手原本就棱角分明的脸颊瘦得像刀削一般,但只要一站到摄影机前,他便会立即进入角色,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当地1斤粮票可换5斤芋头,于是张勇手每月的粮票几乎都被他换成了芋头充饥。虽然芋头不禁饿,但毕竟数量多,吃下去当时能有“吃饱”的感觉。就是靠这上顿接下顿的芋头充饥,张勇手在影片中把一个智勇双全足智多谋的侦察连连长方勇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仅其外在动作到位,而且把这个志愿军侦察英雄的内在气质、性格和心态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银幕上。片中有诸多惊险的镜头,张勇手从没用过替身,其中为摆脱敌人摩托车队追赶,方勇驱车遇悬崖纵身跳车那场最惊险的戏,也是由他亲自完威的。实地拍摄时.在拍《奇袭》之前 备演《碧空雄狮》所进行的跳高台、跳伞塔的训练正好派上了 用场。开拍前,张勇手先看好了地形,目测好最佳的起跳机位, 之后便熟练地发动了汽车,临近预先设计的最佳拍摄位置时, 他飞身一跃,镜头正好“捕捉”住了他那敏捷矫健的身姿,在 人们屏住呼吸的一刹那,张勇手已双脚并拢,稳稳地落在地 上。提起当年自己在片中飞车的英勇行为,张勇手只是淡淡笑 道:“那时年轻,又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所以拍这类 惊险的镜头,基本上是一条就过,也从没受过伤。”
电影《哥俩号》剧照
电影《分水岭》剧照
《奇袭》上映后,成为广大观众百看不厌的经典故事片,张勇手塑造的侦察连连长方勇也成为那个年代无数青少年观众树立人生理想的偶像人物。若干年之后,当张勇手有一次到云南执导拍片时,云南军分区司令紧紧握着他的手深情而感慨地说:“当年正是因为看了影片《奇袭》,我才立志要当侦察兵,立志要当侦察连连长的,最终我的志向实现了。是您饰演的角色决定了我一生的选择,没有您在影片《奇袭》中的出色表演,就没有我的今天。”(未完待续,请关注下期)
文章选自《大众电影2003年15期 文/马智、张凤翔 配图/梧桐老片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