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周贤阳的两部著名作品真是令人吃惊。除了上次介绍的《杀人犯》外,另一款《大追捕》更为圆润,周贤阳的类型叙事个人风格在这部电影中完全形成,日趋完善。
《杀人犯》是郭富城的独角戏,3年后的《大追捕》则找来张家辉和任达华,形成香港电影惯用的“双雄模式”。影片里,张家辉饰演的“杀人犯”全程没有一句台词,但情绪充沛的表演,藏有暗火的演技让他提名了金像奖和金马奖影帝,该片是其转型之作,他彻底摆脱了一开始的喜剧路线,成为了影迷心目中的“演技派”男星。无论在演员阵容,还是叙事推进,悬疑的起转承合,或者镜头调度上,都能看到《大追捕》相较于《杀人犯》的全面进步,难怪有影迷称《大追捕》是《杀人犯2》。在豆瓣上,《大追捕》依然保持着7.1的不错评价,有影迷表示,这个得分明显给低了,作为几乎没有BUG的悬疑片,《大追捕》显然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
《杀人犯》让导游周显扬提名金像奖新晋导演,3年后,凭借《大追捕》的进步,周显扬终于拿下金像奖新晋导演奖,弥补了当年的遗憾,也宣布他在香港电影圈彻底站稳了脚跟,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大追捕》的优异是全方面的。
首先还是故事剧本的扎实。影片明显致敬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模式,很早就抛出了“麦格芬”。坐牢20多年的变态杀人犯王远阳出狱。无论从外貌还是性格塑造,亦或那些怪异的行为来看,王远阳都是社会的边缘人,典型的罪犯原型,暴力且阴诡,好色又贪婪。
开片就是一场水与血的交融,王远阳如野兽般以一对多,一组表现主义的镜头渲染了监狱洗澡间的生死瞬间,用慢动作铺垫起来,加上通篇的昏黄色调,在视觉上给观众超强刺激,其血腥和残忍预示了电影基调的阴沉,虽然将鲜红的血淋淋场景做了弱化,但依然无法洗掉导演和编剧“重口味”的风格本色。这头生命力旺盛的野兽,被关押20多年后终于出狱,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复仇。他砸碎了著名高音歌唱家徐翰林的广告牌,预示着两人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去到了一栋已经人去楼空的住所,那里究竟又藏有怎样无法遗忘的过去?当他看到大学女生徐雪时,夺眶而出的眼泪,难以自抑的感情究竟从何而来?
一个又一个的谜题逐渐成型,徐翰林的死彻底划开了故事鸿沟,多方人物陆续登场,把悬疑推向了高点。《大追捕》的第一幕做得极为耐心和细腻,用了大量的笔墨渲染基调,塑造人物性格。
张家辉饰演的王远阳按照变态杀人犯的方式开篇,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谜底的剥落,你能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物内心。这种180度的大转弯,是影片悬疑设计,伏笔建构的精巧之处。包括看起来正面的歌唱家徐翰林,其实并不是“看起来”那样。
那些谜底,人物的真实内心,被一段又有段的回忆性叙事足一修改和填满。徐翰林的死,王远阳的出现,都与徐翰林的女儿徐雪渊源颇深。但在监狱20多年的王远阳,几乎没有和徐雪见过面,所以故事的核心,悬疑的谜底必然和过去有关。
另一位影帝级人物,任达华饰演的警察林正忠作为“旁观者”加入了这场揭露真相的残酷游戏中。《大追捕》的成功的完成了悬疑的核心,欺骗观众,然后让观众明白,一切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电影的前半段不断营造一种惊悚极致的悬疑气氛,甚至将血腥暴力及杀人现场的惨状细节描绘的极为细致、猎奇式的人物和心态,让人不寒而栗,步步惊心。但“前冷后热”的布局,让看完全片的影迷最后才明白,惊悚、悬疑只不过是导演的故布疑阵,其核心却是 “爱”和“亲情”。原来所谓的受害者才是真凶,人人眼中得而诛之的强奸犯却是无辜人。
结尾揭开疑云处的画面瞬间使观众推翻了王远阳的复仇杀神人设,转而使本以为是变态的眼神转变为令人动容的依赖,窥探变成了不舍和怀念,重重的布局都是为亲人脱罪。这个角色的温情迅速推翻了一开始建立的变态”观感,让影片和人物以大逆转的方式让观众的情绪抵达了沸点。“别说捐肝了,为了女儿,捐命也干”。
这句出现在影片中的台词对白其实就是影片的主题核心。为了亲人能付出全部,从隐忍到爆发,牺牲自己的一切,且不求回报,这种强烈发父爱贯穿全片,是《大追捕》残忍中的温情,也是其港片风格最明显的一点。虽然是双雄模式,但任达华饰演的警察由于人物功能性设置,其实大大压制了其发挥的空间。影片里塑造了三种父爱的表现,警探因为工作轻视了女儿,因为妻子的自杀让他无法释怀过去,对真相的关注超过一切。他死死缠住王远阳,一方面对他的过去抱有同情,又对他的杀人动机感到震撼,王远阳最终教会了他释怀,因为真相在亲情和爱前不值一文,完全不重要。
这让林正忠痛哭流涕,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还有家与工作的轻重。所以,林正忠始终只能是旁观者,参与者;而王远阳才是布局者,布道人。
这也是张家辉凭借该角色最终获得多项提名的原因。虽然有影迷质疑《大追捕》在故事上与东野圭吾的小说《嫌疑犯X的献身》部分桥段有雷同,虽然少了些新鲜感和猎奇性,但也无法磨灭影片在角色塑造和类型元素打磨上的成功。
特别是悬疑布局的精巧,前后反差巨大的真相,以及亲情泪点最后的喷涌而出,都证明《大追捕》是香港悬疑片里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