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作品真的很好,比好的好。
假若我去剖解它,就会惊扰了其本来的生气。正文:
一
中学上地理课,我摇头晃脑地背过“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大公鸡上的两个点看起来无比渺远,远到只有两地的名字机械地存放于我的记忆里。编剧兰晓龙在腾冲捏出了一个镇子,在同福客栈、双门洞、万事屋一长串让人想起来就翘起嘴角的地名后面,添了一个禅达。
镜头划过禅达的青瓦白墙,聚焦到一伙溃兵身上。他们从这里整编出发,前往缅甸接收物资,却半途遇袭,被日本兵逼进了死地。就在他们预备最后的挣蹦时,一个叫龙文章的人,带着一身泥闯进了他们生命,他自称是他们的团长。
这是一部历史剧,以中国远征军在滇边作战的史实为轮廓,勾画出一群失了胆魄挫了志气的兵,讲他们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挣命、寻魂。兰晓龙运笔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历史的演绎化虚写,实的,虚化了;虚的,凿实了。
剧中的重要一役攻打南天门,脱胎于松山会战。戏中的战前推演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实战则是编剧的假想。炮灰团在对岸困守三十八天是虚构的,KMT龟缩、退守、内耗,致使国土沦丧是真实的;上峰“攻击立止”的命令是杜撰的,将士在前方饮血,后方却把他们当政治筹码是确凿的。
二
本剧中的角色,也皆是出自兰晓龙的想象。他扣着「我的团」的题铺展开人物群像,绘出了骨血丰满的炮灰团。他并不特地回溯他们的过往,而是以方言参与叙事,观众先看到他们的性情,再去联想他们的经历。
东北兵迷龙,瘪犊子玩意儿,指定是舔着铁栏杆长大的,九一八流亡入关,从东北辗转到西南;
孟烦了,皇城根儿底下的小太爷,卢沟桥枪一响,盖过听惯了的鸽哨声;
林译,阿拉上海宁,要是不打仗,可能会在书桌上贴阮玲玉的画片;
不辣,弗兰人,他个王八盖子的,竟也是能喊出“中国要灭亡,弗兰人先死绝”的楚三户。
还有始终在擦炮弹,不是想打炮就是想吃饭的克虏伯
还有历经千辛万苦,差点死掉摊成了烂泥归队的豆饼
还有特么的根本不会治病只想看好这帮娃娃的郝兽医
还有死战到底弥留之际梦想再吃一碗家乡面的康火镰
还有不爱说话,身背一把大刀作战勇猛的狠人丧门星
还有那不远千里来华助战并英勇牺牲的国际友人老麦
还有蛇屁股还有李乌拉还有药麻.还有披着护肩却叫不上名字的大胡子机枪手......
这是炮灰团共同撑起的故事,编剧用幽默中和残酷,以戏谑稀释愁苦,将日常琐碎作为情感联结,在打架拌嘴中制造剧情的起落。吃一顿猪肉炖粉条,唱一段荒腔走板的歌,打一场有来无回的仗,一道看下来你就跟他们同命了。但他们都”有一生的毛病“,颓丧、畏死、松弛,将无将样,军无军魂,补全他们灵魂的,只能是「我的团长」。
龙文章,连名字都是从《生死线》里捡来的冒牌儿团长,成为了纷飞战火中所有人唯一的信仰,他以一己之力聚拢了残兵,捎带着拢回了他们的魂儿。他有多疯狂,就有多迷人,我甚至担心他只是孟烦了的怨望编织出来的一场幻梦,生怕梦醒了一抬头,对上禅达收容站房顶上的几块破瓦。
再谈几句孟烦了,这是我的私心。我爱他的发牢骚、使促狭和唱反调。兰晓龙横溢的才气和柔软的心地都给了孟烦了,所以他尖刻又温柔,整个人都特别拧巴。他通透,慧极必伤。南天门一战,沙盘推演的时候他应该是连自己的死法都盘算好了,可最后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旁白里他总是说,很久以后才明白,其实他当时就懂了,只是装着不懂。
可能是因为这部剧是以孟烦了的第一人称独白讲述的,饱满而富有张力,所以我更偏爱他。又或许是电视剧比电影在表现人物上更具优势,张译真是演到我心坎上了,韵致悠长,淙淙流过,淌进我心里。
只是.......
三
只是:我可耻,我无能,我暧昧,我俗气。
我还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说动哪怕一个人去看这部剧。
说团剧是中国最优秀的战争片,抗战剧,各位看官的兴致就得先弱上三分,深受劣质抗日神剧荼毒的得起身走人。讲它深刻地剖解人性和国民性,观众的兴趣又扣两分。要夸剧中细节极致到纤毫毕现,军迷都挑不出刺儿来,非军迷开始摇头。谈这是一群人的挣扎与觉醒,有人的手指已经在右上角的叉上逡巡了。但是一篇介绍好剧的文不可以没有尾巴,
所以,说来说去......
结语:说来说去。我只能说与诸君,团剧是超脱时代的经典,它解释了中国为何几近沦丧却未曾亡国灭种,它颓唐悲怆却终不坠凛凛志气,它看似漫不经心但总能直抵人心。它的剧本与演员互相成就,它的台词与画面彼此成全。这是中国最好的电视剧,前头无需加任何表示类型的限定语,它让失家者找到依赖,失魂者寻回魂灵。
———全文完———
本文由书鱼观影团出品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