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贾长庆、春秋末期帝国岳安(今山东北部)人。
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孙武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武
“兵圣”孙武的生平带有极其神秘的色彩,其直接相关的战绩仅仅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两句话,“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从文中的用词“卒以为将”和“孙子与有力焉”不难看出,孙武在上述战役中肯定不是统帅,而仅仅是个参与者,要么是部将要么是谋臣僚属,如此一来,难免给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笔者以为,假使孙武确有其人的话,即便其战绩果真寥寥无几,但是凭借《史记》中数百字的描述和流传千古的《孙子兵法》,还是足以让他配得上“兵圣”二字,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两点:
第一,孙武对人性具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了无痕迹的利用对人性的操控来达到目的。
孙武横空出世的第一个场景,同时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事迹,乃是“吴宫教战”,即用吴王阖闾王宫内的妃嫔、侍女来演练阵型,具体的故事情节笔者相信读者都已经是耳熟能详,不再赘述,把重点放在孙武的表现上。
吴宫教战
吴宫教战,表面上看是一次面试,而实际上对于孙武来说,完全是精心策划的一场“战役”。
战役地点:吴宫;战役目的:让吴王阖闾心悦诚服;战役双方,孙武和吴王。大家不难看出,吴王既拥有主场作战的优势,且位高权重,有居高临下之势,而阖闾本身更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但是,在孙武轻描淡写的布置之下,最终一败涂地。
首先,孙武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智慧的兵法十三篇献给阖闾,取得先声夺人之势。紧接着,面对阖闾近乎戏耍的验证企图,孙武干脆利落的答应下来,从而把阖闾引入自己的套中。然后,孙武在没有引起阖闾警觉的情况之下,让他的两位宠妃担任队长。最后,用杀死阖闾宠妃的方式来震慑阖闾、展露出自身的能力,同时以阖闾的反应来评测对方是否是值得效命的英明之主。
相信以孙武之能,拜见吴王之前肯定早已做足了功课,摸透了其秉性,故而大胆设局,将精明过人的阖闾玩弄于鼓掌之间,可谓牛刀小试!
第二,孙武对战争认识之深刻,无人能及!
漫长的中华文明史同时也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将,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风头一时无两,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属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打胜仗靠的是经验、直觉+运气。
孙武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在《孙子兵法》中展现出其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以及战争的深度和广度有着远超时代、异乎寻常的深刻认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等等。
放眼全球,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问世,能够把战略战术诠释的如此深刻全面的,唯有《孙子兵法》。
或许会有人问,既然孙武有不世之才,为什么吴王阖闾没有让孙武担任统帅呢?原因很简单:
1,阖闾本身雄才大略,完全具备担任统帅的能力,不需要假手他人,这也是能力超群位高权重恩宠有加的伍子胥没有为帅的原因;
2,孙武在见吴王之前名不见经传,吴宫教战表现的再好,也不能代替实战,阖闾身为一国之君,自然不敢轻易拿事关国家的命运前途的战役来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