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追星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中写道:人从出生开始追求自我认同感。
崇拜偶像,就是获取自我认同的方式。孩子容易迷上在生活中的某些人物、角色,并模仿他们的动作、语言、穿着、表情等特征。
奥特曼、白雪公主、老师、医生、电影明星等等,都是孩子追逐的对象。
这些就是孩子追星的萌芽。
胡可曾经说,安吉特别喜欢赵丽颖,就是因为喜欢看《追鱼传奇》,里面赵丽颖饰演的红绫可爱调皮的形象深深抓住了安吉的心。
《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指出:孩子在对偶像的崇拜及模仿中,汲取来自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从而不断充实自我。
我们常会听到年幼的孩子说:“我是霸王龙”、“我是警察”、“我是白雪公主”……
这些话语是不是与长大后的他们说:我喜欢李现,易烊千玺,赵立洋,肖战……如出一辙?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在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的身份,这是孩子寻找自我认同,充实自我的方式。
追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同会说话,会走路,会自己吃饭一样自然。
追星不是孩子的问题,关键是父母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变化,采取了什么态度和行动。
无视与否定阻断父母与孩子的连接
《不可忽视的敏感期》中曾经指出:“我是霸王龙”、“我是警察”、“我是白雪公主”是孩子身份确认敏感期的信号。
每位父母都会关注自己认为重要的。
学习翻身,走路,说话,吃饭……等敏感期每位父母都亲历亲为,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让父母与孩子建立起亲密无间和充分信任的关系。
但是对于孩子说:我要成为孙悟空 ,奥特曼 ,白雪公主,佩奇……
家长大多一笑了之,当孩子可爱;
或者认为孩子看电视看多了,要严加约束孩子的看电视时间;
或者在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喜欢的原因的前提下,将这些人物作为让孩子听话的工具;
父母没有重视孩子的身份敏感期,忽视了孩子发出的身份确认的信号。
更不会与孩子耐心探讨孩子喜爱的原因,分享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导孩子孩子萌芽期的偶像观。
进入青春期,学习与偶像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要构成,对于家长也是相爱相杀的对象。
很多家长将追星作为学习的大敌,严防死守,围追堵截,非但没有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却激发了孩子最大的叛逆,亲子关系也接近崩溃的边缘。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则令人深思的新闻。
无锡市一名16岁少女,穿着cosplay的服装,站在小区18层楼顶楼天台的外墙上,欲跳楼轻生。
据悉,她想跳楼是因为自己很喜欢玩cosplay(角色扮演),但家人不同意,并因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所以她一时想不开,就想用跳楼的方式来结束痛苦的人生。
好在最后消防员将女孩救了下来,否则她父母一辈子都会活在自责内疚里。
儿童蒙特梭利认为:让孩子屈服于成人的一致,这是成人犯的最大最可耻的错误。
否定,只会造就孩子的叛逆。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应孩子正向追星呢?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追星
1、尊重是基础
弗洛伊德指出偶像崇拜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崇拜偶像如吃饭,走路一样,是成长的必然,是追寻自我的价值,是心理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为父母要尊重,不要把它当做儿戏。
教育专家尹建莉的女儿圆圆,自幼痴迷看小说。上小学期间,就已看完金庸全集。
女儿有这个爱好,尹建莉从来不阻止,甚至还主动去买各种课外书回来给圆圆看。
比如,当圆圆看完《还珠格格Ⅰ》后,尹建莉就趁着圣诞节,送了她一套《还珠格格Ⅱ》作为圣诞礼物。
受到礼物的那一刻,这个被母亲全心全意信任着的孩子,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孩子并没有因为看小说而拉下学习,相反她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反而使学习变得更好了。
她常常写出高分作文,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
蒙台梭利说: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的活动并试着了解,是我们教育方法中最首要的原则
尊重孩子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连接的第一步。
2、分享自己追星历程取得孩子信任
管理学里常用到的沟通工具——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 沟通视窗可分为隐私象限、盲点象限、潜能象限和公开象限四大区域。
其中隐私象限就是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
经过管理学的诸多案例证明,分享隐私象限中的信息可以有效的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
在孩子追星问题上,父母也可以应用这个方法,与孩子分享自己的隐私——追星经历,让孩子了解我们年轻时的追星囧事。
袁咏仪在《成为妈妈后》的节目里聊到,读书时,自己也是张国荣的小迷妹,为了买他们的照片唱片,省吃省用,也会追去看演唱会。
所以当听到儿子在追哪个明星时,她不会反对,还会与孩子分享自己的追星往事,让孩子明白追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爸爸妈妈和自己一样,都有过追星的经历,孩子也更愿意与她分享追星的事情。
分享自己的隐私,增进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让父母更加容易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更有利于影响孩子正向追星。
3、引导追星的正确价值观
取得孩子的信任与认同后,父母需引导孩子注意偶像正能量的一面,偶像崇拜就会真实地为孩子人生效力,让他成为有正能量的人。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教授认为:追星整体上还是相当正面的,每个人在明星身上都是寻找更好的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社交领域。
沈教授在一次分享中提到: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个复旦的学生,他为了追日本的一个女团连日文都学会了。
另外一个初中访谈对象则把剪辑视频这一套技术都学会了。
有的人现在开始写小说了,有的人现在组织能力超强,这还不是个案。
每个人都觉得能在明星身上学到东西,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父母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偶像,才会发现偶像的魅力,引导孩子学习偶像身上的光亮,成就孩子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偶像可以是给我们提供奋斗动力的来源,但不能是绑架我们生活的阻碍,为自己而活,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对自己对偶像对社会负责。
生命的成长父母不能缺席,孩子在表象中描绘自已,父母帮助孩子拨开迷雾,看见本质。
终有一天,孩子会张开翅膀,在鲜活的现实世界中,做最闪耀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