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之色》,法国作家皮埃尔莱迈特代表作品之一。
《火光之色》作为《天上再见》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描述了富家小姐玛德莱娜在遭受生活的种种困苦之后,奋起对命运和生活进行反抗的故事。这部作品是皮耶尔对于大仲马的纪念之作,作品主旨在《基督山伯爵》的报恩复仇之上又有所延伸——对于命运、对于生活的努力抗争。
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将本部作品的背景设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此时一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德国面临数额巨大以致超过国家负担的战争赔款。
而战争损耗了法国大部分的经济实力,使得政客们向社会各阶级承诺的种种福利无法兑现,整个法国陷入了经济萧条之中。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人们陷入了对于未来的担忧,因而造就了畸形的利益至上、权力至上的社会风气,从作品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财富、权利、地位的疯狂追求,上层人士摒弃道德,追逐利益,人性之恶在作者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银行家马赛尔·佩里顾盛大的葬礼,不仅仅埋葬了这个法兰西优秀的当家人,也埋葬了法兰西的辉煌时代。
这个国家金融生活的中心人物,他的逝世代表着时代的巨变,揭示着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法国虽然成为了战胜国但国内千疮百孔,国家急需大量的金钱来进行国内建设,安置战争中受难的民众和退伍的士兵。
但德国无力赔偿众多的战争赔款,法国政客们对此为无能为力,因此他们选择放任自流,置之不理。
一场像闹剧的葬礼
作者以一场华丽盛大的葬礼作为开篇,展现了马赛尔·佩里顾作为一个优秀银行家的身份地位,死后的极尽哀荣昭示着这个家族过去的辉煌,但他的死去也昭示着家族即将走向落魄。
他的儿子爱德华七年前自杀,而能够作为继承人的外孙保尔年纪幼小,女儿玛德莱娜无法成为接班人。他是家族繁盛的缔造者,他的死亡也是家族倒塌的象征。
作者在描写这场葬礼时不乏讽刺,而在这种讽刺之中揭示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社会风气。
佩里顾的葬礼极其盛大,林荫大道实行了交通管制,军乐队为此演练并奏响哀乐,高官达人纷纷前来。
而总统亲临,向“他的朋友佩里顾”表达哀思更是将葬礼的氛围推向高潮,众多官员纷纷前来,这场葬礼像是“公爵家的一场婚礼,或者吕西安·勒隆时装系列的一次展示”,但它唯独不像是一场葬礼。
人们对于这场葬礼的态度是不耐烦的,“假如棺材还要推迟一会儿再出来的话,人们就要诅咒死者了”,而当保尔从三楼坠落,这个家族倒塌了。
人们是冷漠的,他们将一个生命的坠落看做热闹,而坠楼背后的隐秘仿佛更值得人们去讨论探究。而当保尔需要送去医院进行救治时,弗洛朗日夫人更是“担心鲜血会流到车座上,那可能永远都去不掉了”。
皮耶尔·勒迈特用讽刺的笔调写道:葬礼本来是一件很漂亮的事,那从来就不过是一口封闭的棺材,而血,则是有机体,它引起害怕,它导致痛苦,而痛苦比死亡更糟糕。
在玛德莱娜去往医院后,“众人一阵手忙脚乱,尽量保证葬仪能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做得尽可能地中规中矩,也就是说,若无其事”。
而匆忙的送葬队伍仿佛一场游行,这场作秀一般的葬礼在暴雨中落下了帷幕,而作者笔下达官贵人的凉薄让人脊背发寒,夏尔·佩里顾更是将葬礼当成了政治交流的舞台,“对于自己的烦恼远重于兄长的死”。
在这场葬礼上展示的是亲情的淡漠,人性的凉薄。人们的悲伤和对逝者的缅怀没有丝毫的体现,人们的到来展示的是礼仪、规矩,却没有展示道德、悲悯,这是一场对逝者毫无尊重的政治作秀。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法国上流社会道德观念基本丧失,人们追逐权利而抛弃良知,无疑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家族的坠落、生活的悲剧、命运的残忍与冷酷
玛德莱娜是本部作品的主线人物,她出身于富裕家庭,父亲佩里顾作为一个优秀的银行家,为她提供了优渥的生活环境,玛德莱娜身上有着贵族小姐广泛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一方面,玛德莱娜平和的青少年时期造就了她天真烂漫的性格,她天性善良,喜爱美好的事物,幻想浪漫的爱情;另一方面,玛德莱娜不曾体会生活的困苦,未曾经历过人心叵测,基本没有社会经验,可以说这是玛德莱娜不幸的根源所在。
玛德莱娜的婚姻是失败的,她的丈夫是一个几乎可以加诸以所有贬义词来形容的男人,他唯一的优点是一个好看的皮囊。这场婚姻最终留给玛德莱娜的是失望和痛苦,而当她遇到安德烈·戴尔库时,她的爱情又复活了,她发现了安德烈拥有意外的魅力。
“安德烈几乎就是她前夫所不曾是的那一切。有教养,有耐心,被动”…“她在他身上激发起了某种被动之爱的快感”。“玛德莱娜并不满足于找一个情人,她是真心爱上他了”,作者用诸如此类的语言描绘了玛德莱娜的爱情。
然而安德烈并不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一心想要获得成功,取得财富、地位、名誉,他将玛德莱娜视为自己晋升的阶梯,这个拥有巨额财富的女人可以为他实现所有的理想,让他拥有一切。
在佩里顾去世之后,玛德莱娜接收了巨额的财富,引来了她身边所有“朋友”“亲人”的觊觎,而玛德莱娜对此毫无察觉。最终玛德莱娜走入了亲朋精心为她编织的陷阱,失去了所有的财富。
尽管失去了所有的财富,玛德莱娜依旧是淡然的。而当瘫痪的保尔说出他自杀的真相时,玛德莱娜的精神崩溃了。
安德烈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对保尔进行了虐待和猥亵,而唯一能够为保尔提供庇护的祖父逝去后,种种压力使得保尔失去了生存的意志,从三楼一跃而下。
那个玛德莱娜眼中美好的爱人安德烈原来是一个肮脏无耻的角色,他是一个骗子、伪装成羔羊的饿狼。
可以说玛德莱娜的前半生是坎坷的,父亲死亡,儿子瘫痪,婚姻不幸,亲友背叛,种种的打击激发了她心中的复仇欲望,为了自己的儿子,也为了自己,她开始了谋划。
既然命运已经如此残酷,那么反抗吧,反正一切不会变得更糟
总体来看,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没有正人君子,也没有狡猾的骗子,没有羊羔,也没有饿狼,有的只是受到惩罚的人和没有受到惩罚的人。
正如皮耶尔·勒迈特所写的,在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中出现的主要角色并没有好坏之分,玛德莱娜走上了复仇的道路,古斯塔夫·茹贝尔谋夺了本不该属于他的财富,蕾昂丝一直在背叛,夏尔·佩里顾是一个无耻的政客。
这些人既是好人也是坏人,是人前的正人君子,暗处的狡猾骗子,是饿狼,最终也是被吃掉的羔羊。最后存在的,是受到惩罚的一部分人和逃脱法律追捕的一部分人。畸形的社会造就畸形的价值观念,最终酿成了这一场悲剧,所有人都是赢家,所有人也都是输家。
在皮耶尔笔下,描绘出了一种为了财富、权利不择手段的男性角色,而与之相对的,文中三位主要的女性角色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抗争。
玛德莱娜为了儿子向所有凶手和背叛者复仇,最终安德烈被杀死在床上,古斯塔夫·茹贝尔被指控叛国从而入狱服刑,夏尔·佩里顾被迫退出政坛。这三个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男性最终被复仇者击倒。
索朗日这个温柔的女性,在为玛德莱娜和保尔带来了人文的关怀之后,向纳粹党宣告了自己的抗争。当她被迫前往柏林进行演出时,她拒绝为希特勒的不正义战争进行歌颂。
最终在保尔的帮助下,她完成了自己的抗争,演唱了《我的自由,我的灵魂》,希特勒拂袖而去,演唱完毕之后她就被驱逐了,当晚便辞世于火车上。
这种充满英雄主义的悲壮抗争无疑展示了一位女性的不屈内心,“这没有用,兴许,但她还是做了”,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烈气概是值得敬仰的。
蕾昂丝这个漂亮女性的命运是悲惨的,她是一个女仆,为了摆脱自己的贫困处境,她先是与古斯塔夫合作,谋夺了玛德莱娜的巨额财产。
当她重婚的证据被玛德莱娜掌握之后,为了保住财富她选择了与玛德莱娜合作。这个漂亮女人一直在抗争自己的命运,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而最后她选择远走他乡,或许玛德莱娜·让唯埃这个化名能够让她感受到力量和慰藉。
这三位女性的抗争道路和理念是截然不同的,但她们的抗争思想是不可否认的,生活的黑暗笼罩着她们,而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点燃了未来的火光,所谓:身处黑暗,心向光明,不外如是。
假如你身处黑暗,不要祈求命运的怜悯,反抗吧,那火光终究会被你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