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自格桑华文化艺术旗袍联盟。
西安市政协委员、中国旗袍专业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旗袍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博爱旗袍管理委员会主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赛贝尔全球服装文化艺术联盟名誉会长、福建省旗袍协会名誉会长、宝鸡市旗袍传承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
作为国际旗袍文化的著名继承人之一,马昆这个名字在国内外旗袍文化领域得到了认可和熟知,可能是因为高档的氛围、看起来很酷的标签。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和许多靠自己一点一滴努力起来的年轻人一样,他也曾在电影院当过查票员,摆过地摊,开过一个人的小吃店,还在QQ上做过服装贸易。
马坤,1983年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从小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瓷器、红木家具、茶艺、古典音乐、服饰文化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独立孝顺,从每月600元的工资赚起,成就了今天有能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自己。
他志存高远,从“影院查票小哥”做起,到今天成为亚纱祺和一路格桑花两个品牌的发起人及持有人。
他不承认自己成功,只说会一直走下去。
他演绎的,不是“富二代”的生意经,也不是“纯屌丝”的逆袭史,而是一部脚踏实地,奋勇前行的青年励志曲。
图片来自一路格桑花文化艺术旗袍联盟
跳跃式的创业经历,搭建了多元化的思路框架
“从小家里也不缺钱。”他坦言。
“但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甚至家里的每一块地板,都是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
财会专业毕业的马坤,第一份工作是电影院的查票员。
“那时候每个月工资只有600元,向家里上交300,剩下的自己用。虽然家里并不缺我这点收入,但这是一份责任,一个成年后的儿子该向父母履行的责任。”
从小就跟着父亲四处长见识,马坤对做生意可以说是无师自通。
和妻子去三亚度蜜月,返程的时候需要在广州转机。
“那时候俩人浑身就剩下800多块钱,刚好有时间,就去白马批发商城转了一圈,进了一些耳环、首饰回来卖。”
自此,马坤开始了他的地摊生涯。
白天去康复路进货,晚上在东大街摆地摊。
从刚开始的耳环、首饰,丰富到日用百货。
“看到我背着旅行包出门,父亲生气的说:‘早知道你是个摆地摊的料,生下来就把你腿打断!’虽然嘴上狠,但我知道父亲是心疼我。”
四五个月的地摊生涯,加上之前的工作,让马坤有了一定的积蓄,他开始琢磨着开小吃店。
“当时羊肉泡馍一碗十几块,太贵。我就想到了自己爱吃的民族特色小吃——肉丸胡辣汤,一碗3块就能吃饱。”
小吃店开起来后,马坤成了兼厨师、服务员、收银员、采购员等角色为一体的小老板。
“每天四点钟起床,烧锅、团丸子、准备各种辅料,然后等锅开了之后按顺序下菜。客人来了之后端饭、洗碗、擦桌子,这些都是我一个人。”
眼前这个穿着大襟马甲、长着奶油小生脸,各种主席、会长名誉加身的80后小伙,你很难想象他穿着厨师服、系着大围裙,站在直径80公分的大锅前烟熏火燎的样子。
自己爱吃的东西,自然是越做越好吃,生意也逐渐好起来,周围爱吃胡辣汤的人,每天都会去他那里喝上一碗。
图片来自网络
四个月后,有人盯上了这家店,上门找马坤商量转让事宜。
通盘考虑后,马坤决定转让,再去更远的地方闯一闯。
三万多的转让费拿到手后,他花四千多买了一部索尼照相机,带着它踏上了去广州的路。
拍照、发图、收订单、发货,他又开始在QQ上卖衣服。
“当时淘宝还没有兴起,更不必说微信,最潮流的聊天工具就是QQ,上面附带着一个叫‘拍拍’的网购平台。除了去进货,每天干的最多的事就是复制、粘贴。既要给别人踩空间、求回访,还要给自己做宣传、拉订单,一跟人聊天就是自己卖的衣服。”
他的勤奋和认真,也为引起了不少顾客的关注和青睐,QQ空间每天都会有上千的回访量。
也是这段经历,为他后来从事服装、文化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那时候基本都是先发货,货到才付款。这样做的风险虽然大,但信誉度提升的很快。现在走在大街上,还有不认识的人打招呼,说之前在我这儿买过衣服。”
生意场上,一个人的信誉比人脉更重要。当然,有了信誉,人脉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从广州、深圳,这些沿海城市带回来的潮流饰品、衣物,深受顾客的欢迎。马坤的服装贸易,在网店和实体店双规运行,他有了更多生意上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创业的思路也更加开阔。
从豪车娱乐部,到旗袍协会
豪车娱乐部,原本是几个爱车的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也因此有了生意上的往来。
“后来就有一些搞大型活动需要豪车撑场面的客户找我们。为了统一行动,朋友们推选我做负责人,承担与外界的一切接洽事务。”
2013年末,西安亚纱祺汽车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他将原本的汽车服务咨询业务,拓展到了俱乐部、组织教育、娱乐竞赛等各个领域,“亚纱祺豪车俱乐部”也成为国家41类商标之一,是西北爱车友们熟知的品牌,经营范畴包括展览、会议活动、汽车配件、企业策划、广告设计制作和代理发布等35个种类。
公司的业务量、利润逐步走上正规,营业额持续提升。
人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就会开始追寻最初的精神方向。
马坤也是如此。
图片来自一路格桑花文化艺术旗袍联盟
他从小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从内到外的那种。
“我自己本身就喜欢传统服饰,穿的基本都是盘扣、大襟的衣服。一直也在思考,怎样将诗、书、礼、仪、乐等等这些传统文化集中起来展示,和更多的人一起,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传承下去。”
2015年,一则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旗袍秀的新闻,点醒了马坤。
他开始和身边喜欢传统文化的女性朋友张罗着学习旗袍知识、收集相关素材。
“我们的行动,引起了上一辈人的强烈关注,很多朋友的母亲开始参与进来。她们比我们这些小年轻,更懂得传统文化。旗袍穿在她们身上,更能体现出东方女性的优雅、大方。她们身上,也有更多、更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
2015年7月25日,西安曲江国际饭店,《我的旗袍情缘》主题大型旗袍走秀活动在这里举行,800余名热爱旗袍文化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也引来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一路格桑花文化艺术旗袍联盟也开始启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了组织,爱旗袍的人就有了主心骨,更多爱旗袍的人开始参与进来。
从二十几岁的年轻姑娘,到八十多岁的银发奶奶。
从草根广场舞大妈,到民间艺术大师。
从西安周边,到全国各地。
旗袍分会以细胞分裂式的速度发展,马坤也在忙得不可开交。
带着姐妹们出席各地的授旗仪式,进行后期的宣传推广,协调会内的大小事宜。
好在他有俱乐部的管理经验,很容易对旗袍会的组织架构进行梳理,让原本的骨架更为精细,更适合不断壮大的佳丽队伍。
不到三年的时间,一路格桑花文化艺术旗袍联盟的分会不仅遍布陕西境内的市县,近处的甘肃、宁夏,远处的内蒙古、辽宁、广东等地的旗袍爱好者也纷纷加入。
图片来自一路格桑花文化艺术旗袍联盟
一路格桑花旗袍联盟,由最开始的几百人,发展到目前的40万人。
“我自己是会长,刚开始就和我一起筹备联盟的李爱萍、张娜是执行会长,副会长以上的高管会成员就有100多人,全国各地的分会50余个,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加。”
旗袍联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关注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弘扬传统文化这件每个中国人都该干的事,很快就成了政府和各类国学、公益、商业组织关注的焦点。
2016年1月23日,受陕西电视台邀请,10多位银发奶奶,在春晚节目中讲述了她们的旗袍情缘。
2016年12月29日,在香港九龙国际宴会厅举行两岸三地圆梦之旅“一路格桑花花开狮子山下”2016旗袍文化盛典晚会,700余人参会,39支队伍接受了表彰。
旗袍,将更多人的心串了起来,马坤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更加坚定。
一时之美只是昙花一现,长线品牌才能永久传承
“热爱”,是一种奢侈品,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例外。
不同的场合,不用的活动,不同的季节,旗袍的款式、色泽、质感也不尽相同。
以一路格桑花名义举办过几次活动后,旗袍供应商就陆续进驻各个分会。
联盟的姐妹成了别人的金主,到活动赞助的时候,那些销售旗袍的供应商却都没了人影。
旗袍联盟的不断壮大中,礼仪、走秀的培训也成为了同行觊觎的焦点。
从一路格桑花旗袍联盟成立,到不断发展壮大,马坤自己贴补进去的钱少说也有50万。
“幸亏自己还有一些积蓄,妻子有工作,我只负责家庭的日常开销和自己的生意,才能花这么大力气去做文化传承这件事。”马坤说。
每一次组织活动,现场的费用都是AA制,但出席人员的路费、所有人的吃住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大量资金外流、各种以旗袍为中心的商业行为介入,引发了马坤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从内部挖掘资历深的佳丽担任培训老师,探索研究出具有一路格桑花旗袍联盟特色的站姿、坐姿、步态以及折扇、团扇、油纸伞的表演方式,将琴棋书画、朗诵、舞蹈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纳入培训内容,形成体系。
图片来自一路格桑花文化艺术旗袍联盟
“现在,我们每天都有培训班,周内进行旗袍文化交流,周末是免费公益课。课程内容涉及走秀、表演、身体塑形各个方面,这样可以兼顾所有的姐妹,也有利于整体实力的提升。”马坤告诉笔者。
2016年底,马坤接到北京博爱旗袍管理委员会邀请,担任该委员会副主任,并进京参加年度盛典。
活动结束后,他带着相机跟同行的高管会成员去了故宫。
在那里,他将陈列出的300多种花鸟、动物、龙凤等图案拍摄下来,找到北京的绣娘,让她们将这些元素融入旗袍制作中,设计制作出了第一批带有京绣色彩的京派旗袍,并以亚纱祺冠名。
“京绣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旗袍也是由满清旗装演变而来,这两种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特色。”马坤说。
自此,亚纱祺与一路格桑花也实现了全方位接轨,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链和闭环经济结构。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件旗袍,而是投入与产出的相辅相成。我们不仅要为姐妹们提供展示自我之美、集体之美的舞台,还要让一路格桑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这需要一个良性运行的产业链机制和经济体系。”在谈到协会的运营时,马坤这样分析。
随着一路格桑花和亚纱祺两个品牌的强势出击,马坤这个名字,也冠上了文化艺术旗袍联盟主席、中国旗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名号。2017年,马坤被推选为西安市政协委员,并受邀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赛贝尔全球服饰文化艺术联盟集团名誉主席、全球旗袍女王争霸赛特邀评委、香港旗袍盛宴特邀嘉宾。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巨额捐赠,而是一个团体的细水长流
弘扬传统文化,旗袍是重要的聚焦点之一,但积德行善、奉行孝道也不可或缺。
对于一路格桑花旗袍联盟来说,最重要的活动,不是聚会,不是商演,不是在引人注目的公园、古迹中走秀,而是公益事业。
从每一个人做起的公益。
“公益不是作秀,不是说我一个人捐了多少钱,而是在我的带动下,几十万,甚至更多的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下去,细水长流。”马坤这样说。
从马坤带领旗袍志愿者走进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联合会,到几乎每周都有分会志愿者前往敬老院、儿童福利院。
几万名姐妹身着旗袍,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理发、洗头、洗脚、剪指甲、打扫卫生,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在最需要的地方,温暖了最需要之人的心灵。
作为组织发起人,马坤也有自己的公益理念:“公益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我的原则就是,从我自己做起,姐妹们必须先孝敬自己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处理好家庭的各项事务,才能谈公益事业。而公益事业也不单单是尊老爱幼,当大家穿上旗袍,走上街头,能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撑得起这件衣服,我觉得就是一种公益。无论是捡烟头、垃圾,还是扶老人过马路、为老弱病残孕让座位,都是每一位一路格桑花佳丽的应尽之责。”
图片来自一路格桑花文化艺术旗袍联盟
联盟成立至今,50多个分会共开展集体性公益活动70多次,参与佳丽21000人次,捐赠现金、物品,加上个人开销,折合人民币数十万元,受益者上千人。
这些数字,于整个社会公益事业而言,可能只是九牛一毛。
但马坤和她的旗袍佳丽们,都是车水马龙中的普通人。
没有组织要求,不受发动呼吁,只是单纯的公益,着实值得深思。
受众群体广了,马坤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2017年1月,陕西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基金会发来邀请函和聘书,邀请他担任基金会理事,兼任该基金会下属旗袍文化专项基金委员会主任。
旗袍,是展现东方女性之美的利器,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枷锁”。
“对我来说,这两个职务是一种期望,是社会对我们这些文化传承者的期望。”马坤的眼神中,带着坚定和从容。
旗袍上身,对穿衣者的气质、素养都是一种考验。
这也是马坤发起一路格桑花旗袍联盟的初衷,就是想通过旗袍这个载体,让更多人从自身的言行举止做起,提升整个群体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关于一路格桑花和亚纱祺的发展,他说:“目前的目标就是让国内的每一个地级市,甚至县,都有我们的组织、培训基地和活动场所;在国际,就是让我们的品牌获得更多的人认可并参与进来,和姐妹们一起走向更广的领域,拥有更大的舞台。”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他说:“首先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深爱着我的国家,深爱着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其次,弘扬旗袍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我会和姐妹们一起,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进行到底。”
by地球村的太阳
第一次见马坤,是在一路格桑花丽英队的授旗仪式上。
原以为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会长,会是个气场强大、高贵典雅的旗袍丽人。
不曾想却是个眉清目秀、身着白色对襟衫的美男子。
因此埋下了好奇之心。
2017年4月29日,在一路格桑花旗袍副会长、丽英队队长安丽华的引荐下,近距离接触了马坤会长,通过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挖到了他和一路格桑花、亚纱祺的“前世今生”。
图片来自一路格桑花文化艺术旗袍联盟
穿过玲琅满目的京派旗袍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看当天的《人民政协报》,眼前的三部手机时不时地发出微信提示音。
by地球村的太阳
他嘱咐值班会长给我端来一杯水,并告知我稍微等他一会。
处理完手头的事务后,我们开始聊天,也就是采访。
期间,6岁的女儿外出回来,黏人地和父亲抱在一起。那时,一种发自慈父内心的眼神映射在小女孩脸上,让这个已经拥有一儿一女的80后父亲显得更加伟岸。
他说,女儿很黏他,到哪都跟着。
跟着他去全国各地参加过很多旗袍协会的活动,自己也有很多件小旗袍,和爸爸一样是个传统文化迷。
儿子很孝顺,虽然他还小。
才三岁的小孩子,会在他回到家的时候帮忙拿拖鞋、用小手为爸爸捶背,瞬间引发他为人父母的荣耀感。
by地球村的太阳
在提及家人时,他说的最多的是感恩。
从电影院门口的“影院查票小哥”,到摆地摊的小贩,再到一个人的小吃店老板,就算如今是众星捧月的主席、会长,他觉得幸运的就是亲人们在背后对他的支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大家至少都能自给自足,所以我才有能力、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情,才能有今天的我,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团队合力。”马坤说。
由于一直忙着记录聊天内容,采访完我才抬头和他正面相对。
30出头的小伙子,走在大街上也是帅哥一枚,两鬓竟已有了不少白发,可见智者劳心是怎样的心力交瘁。
图片来自一路格桑花文化艺术旗袍联盟
他的故事还没有写完,也没有演完,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