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ir最有趣的消息之一:
《误杀2》来了。
文件、预告书、主创介绍、前期宣传已经连续提到了几个热搜。
12月24日,这个平安夜注定不会平静。
兴奋之后还是要冷静。
会更牛吗?
还是会扑呢?
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
来,Sir就放出的物料,快速给你们划划重点。
老规矩。
心急的先撸遍特辑预告暖暖身子
就内容来看:
《误杀2》相较《误杀》,稳中求变。
稳,在主题。
如特辑开篇的两句标语:
我不信你会杀人
你还没当爸爸吧
会心一笑。
看过《误杀1》会知道,电影的面子是犯罪、悬疑、反转。
里子则是一段亲情串起的杀人案。
一切矛盾源于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区别。
孩子与孩子之间,善恶有别。
这种极不平等的公式背后,滋生出父母无力、恐惧、奋死反抗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电影播完,作案技巧或许观众会遗忘。
却绝不会忘记,谭卓与陈冲这一幕咬牙切齿的怒目相视。
以及李维杰前后的两次面孔转变。
于前,他是两个女儿的父亲。
于后,他是销毁犯罪证据、脸色诡异的歹徒。
《误杀2》看起来延续了这一情感冲突。
看海报。
不得不说,一张“破纸”吊起Sir所有胃口。
标题“我的爸爸”。
正文三次拟声词,以及几个耐人寻味的标点。
七个字,拼凑出一个无限想象空间,字里行间已经擦出火药味。
看预告。
上一个镜头,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下一个镜头,梦境破碎。
独剩苍老百倍的父亲坐在路边,泪中带恨。
这些,是《误杀2》于第一部的相似性。
“变”呢?
变,在侧重点。
第一部,侧重于杀人谎言的精巧布局,从侧面扯出社会阴暗面。
第二部,似乎更强调批判本身。
开场便是一次布置得像葬礼般的“医疗事故”:
两段台词,格外醒目。
第一段:
我们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
我们像皮球一样被你们踢来踢去
上层互相推诿,老实人诉求无门。
第二段:
我孩子的命
被人偷走了
“偷”?
谁偷的。
谁又能在偷人之后,还能欺人、瞒人、压人。
《误杀2》的批判相比前作,可能更赤裸,更直给。
再结合,这几张匆匆闪过的“全员恶人”脸庞。
《误杀1》李维杰,所有的作案都是围绕尸体。
毁尸灭迹,替女儿和妻子制造不在场证据,洗刷罪证。
重点在“逃”。
《误杀2》的林日朗,更像是被逼上绝路、誓死要救治好儿子的“狂犬”。
重点在“搏”。
故事的冲突和矛盾,都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
如何展现这种“大冲突”中的“小极恐”?
画面能找到端倪:
一道被黑暗覆盖的长廊,只能见到些许栏杆上透进来的光。
这一边,佛堂金光闪闪。
那一边,长廊深处的手术室射出地狱般的红光。
镜头再转,取善恶两端的中间值
林日朗拿枪出现。
两种光源分别打在他的脸上、背后。
他将走向何方?
光影雕琢,保持了《误杀》一贯精良水准。
还没完。
最让Sir忍不住期待的,还是系列幕后操刀者,陈思诚。
稳和变之外。
陈思诚确确实实走了一步“险”棋。
阵容大换血。
编导团队,基本全换:
导演,从马来西亚籍的柯汶利到本土导演戴墨;编剧团队同样几乎全新。
虽然都是陈思诚挖掘出来的新创作者,但依然是有风险的。
演员阵容。
除主演肖央,配角小黑外,都是新面孔。
不过这些名字放一起,不知为何,Sir觉得莫名很搭。
不得不说——如此程度的“推翻”,值得鼓励。
Sir也不会盲目乐观。
最后,还是要给《误杀2》打个问号。
众所周知,第一部《误杀》是翻拍,源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
故事底子帮了大忙。
这次呢?
特辑里强调,“新的人物,新的故事”。
这个“新”,是指对比前作的“新”,还是指完全原创的“新”,Sir无法猜测。
但有眼尖的网友指出:
目前豆瓣放出的剧情简介,“撞脸”美国高分经典犯罪片《迫在眉梢》。
“疾病”“手术”“绑架”“人质”……
诸多相似元素。
林日朗与妻子阿玲、儿子小虫一直过着清贫但幸福的生活,直到儿子小虫突发意外急需救治,几经周折,走投无路的林日朗为了救儿子决定放手一搏。他制定了一个惊天计划.....
《误杀2》剧情简介
他愤然持枪闯入了医院的急诊室,绑架了无辜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做人质,要求院方立刻为儿子动手术。这场挑战道德与法律的人性之战,并非想象得如此简单……
《迫在眉梢》剧情简介
是否还是翻拍,有待官宣。
Sir绝不反对翻拍。
好的翻拍,难度从不亚于原创。
一如没有人会因为翻拍,去质疑当年马丁·斯科塞斯凭借《无间道风云》拿下奥斯卡四项大奖的含金量。
甚至,之于当下的中国电影。
这或许是更务实的一种蓄力方式。
剩下的问题只是:
我们心底里是否还把“翻拍”当成捷径?
我们是否为翻拍付出了比原创更多的诚意?
一个月后。
《误杀2》请作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罐头盖的日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