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秋天高,空气清爽,阳光和红花绿叶依旧。
北京卫视与安徽卫视同步向全国播放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却像提前凋零的秋叶,在收视率“高开低走”的持续下滑中悄然落幕了。9月26日播完最后两集,除少数媒体对其“收视暴跌”、“平淡落幕”等状况略有报道之外,绝大多数的电视观众几乎已经把它忘了,连继续批评或谈论它的兴趣都没有了。一部耗资过亿、大肆宣扬的名著翻拍剧,竟落到如此惨淡的结局,是颇令人深思的。它不但没有印证通常可能出现的“骂声越大收视率越高”的预期,更是对“红学权威”此前预言“新版《红楼梦》是又一次成功,又一次高峰”的一个无声的嘲讽。
教训是深刻的,它给人留下的思索也将是长久的。老实说,这里面存在的许多问题,我至今都没有真正想清楚。此时此刻,我对《中国艺术报》的简单答问,就只能算是一个粗浅的抛砖引玉。
问:拍电视剧《红楼梦》,按全本120回拍摄或是按前80回改编,各自的优长或不足是什么?
答:按120回拍摄肯定更省事。而且在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这个一般人比较关注的大情节的结局上,会比较容易达到让普通观众感动的艺术氛围和效果。但其最大的问题却是,在后半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本架构上,明显背离了曹雪芹前80回原著的精神,这是很难用简单的再改编所能扭转的。
而用80回本来拍摄,当然就可以直接避免用120回拍摄的根本性弊端,这是它的优势。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则是不可能只拍到80回就中止——这样做观众不会接受——而必须凭借前80回的作者伏笔和脂砚斋等人的批语等线索,去另行设计后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个难度无疑是巨大的。但87版的尝试已经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那一次的尝试,从总体上讲,也还能够被广大观众基本接受,称其为比较成功的尝试,也并不为过。
问:在影视剧的改编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是写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
答:在《红楼梦》影视改编中,我更倾向于写实的手法。不论人物造型、服装道具、环境设计,都应该在追求真实性的基础上来求新求变,进而体现艺术美感和浪漫情怀。即便是表现梦境和神幻人物的相关场景,都不能想当然,而必须以尽可能营造出足以体现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的“真实”形象为目标。
问:《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导演改编这部文学巨著时,在忠实于原著的问题上,应该把握住什么样的创作原则?
答:我认为导演在改编时最应该把握的原则,就是力求让剧中主要人物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都能尽可能地符合大多数细读过《红楼梦》原著的人在心目中所形成的基本印象。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玄乎,也不难做到。87版的大多数人物形象最终能被观众认可,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就涉及到一个最关键问题了。影视导演本身,必须是细读过原著的,而且是在这上面真正下过一番功夫去作深入研究和了解的。也就是说,导演必须首先做到,要在自己的心中对这些人物形象有准确的把握,这种把握还必须远远超过一般的演职人员才行。如果导演达不到这一点,在改编拍摄上所能达到的忠于原著和被观众认同的程度,都会大打折扣。新版的失败,正在于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无论外在内在,都被大多数观众认为“不像”。这种对剧中人物形象把握的偏差,正反映出导演本人的修养不足,对原著的理解不深。我觉得再有才华的导演,要去导一部大型的《红楼梦》电视剧或电影,如果没有事先丢开剧本,静下心来,花上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细读、精读《红楼梦》的原著及相关资料,那他(她)根本就没有资格去干这个活儿。
问: 在当下的改编中,你认为应该突出原著中的什么?即作品应该围绕什么来展开,以契合、满足当今观众的欣赏需求?
答:在当今的《红楼》改编中,最应该突出的,是男主人公贾宝玉在对待书中各色少女憧憬幸福生活或面临不幸命运时的纯真大爱,与悲悯情怀。书中主人公在这方面的独特个性与气质,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诸多情节与细节,是《红楼梦》的灵魂。在这一点上表现得越真切、越充分,整个的改编就和原著越靠近、越传神。贾宝玉这个角色的形象,既要清纯,又要遇事善于思索(有时可能表现为发呆);绝不能表现得像个乳臭未干的傻小子,女孩儿堆中的小混混儿。他对大观园所有女孩子的体贴、爱惜与保护意识,几乎贯串了作品的始终;而他在这上面所时时流露出来的忧虑与思索,在书中也是如影随形地始终依附着他。一句话,应该将宝玉刻画成既是爱惜保护女孩子的笨拙的行动家,又是悲天悯人、忧心如焚的稚嫩的思想家。只要把贾宝玉的这种个性演活了,整个一部戏就会活起来。贾宝玉这种纯真而又深刻的独特形象,只要体现准确了,是非常感人的,据记载,书中的贾宝玉形象,曾经把一些古代的少男少女感动得如痴如醉、寻死觅活;我相信也一定能深深地感动现代观众和现代的年青人。但是像新版中的贾宝玉那样肤浅的一种形象,顶多可以成为一些低层次追星族的追捧对象,并不具有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问:目前对新版《红楼梦》最大的意见都集中在演员的选择上,撇开导演李少红受制于选秀活动的结果等因素。如果让您来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演员,最不能突破的底线是什么?如何处理原著中就存在的人物年龄模糊或矛盾的问题?
答:如果让我来选演员,演贾宝玉的首先必须要丰润、俊秀、纯真、聪慧;眼睛不能太小,而且要明亮、灵动,能够传神达意、体现内心;个子不能太矮,但切忌太高;脸不能太圆,但切忌太瘦、太长。演林黛玉的,首先要注重气质、内涵(陈晓旭写得一手好诗,有内涵、有气质,她的一频一笑、一言一行,都能透出林黛玉的书卷气,这很重要);其次是脸蛋、身形都要秀美(最好脸比陈晓旭还略瘦一点),还要举止优雅、婀娜多姿(不然怎么叫“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呢);眉眼、鼻梁、嘴巴,都得精致、适中(陈晓旭这方面也是样板,尤其眉眼,与书中的描写酷似)。薛宝钗,也是首先要重气质,端庄、优雅、娴静、大方、亲和,典型的古代知识女性;可以跟林黛玉差不多高,但要比林更丰腴、性感;必须是鸭蛋脸,洁白、莹润,切忌脸太圆、太短(87版的宝钗,脸就稍短了一点点);秀眉,大眼,嘴巴都得适中。
另外,所有的这些男女主角,包括史湘云、迎春、探春、惜春、晴雯、袭人等,都可以比书中描写的年龄略大一点,但最好在开拍时都不要超过十六、七岁。所以我历来主张,要在初中生或中等艺校的低年级学生中去挑选。我就不相信在一个偌大的中国,就挑不出一台《红楼梦》的合格演员来!新版的演员挑选,太毛糙——关键是不对号。如果是我,即使留用,也得重新洗牌;宝、黛、钗还得另选。
问: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演员,在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或一些情节中,时常表现得缺乏中国古典美,越过了小说的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物身份。您认为,这对一部影视作品有什么样的损害?如何避免这种损害?
答:《红楼》电视剧演员的言行举止不合古典规范,肯定会对其整体效果造成损害。避免出现这一问题的最可行办法,就是专门聘请一二位这方面的专家或戏曲导演,来作专职顾问或副导演。一是便于先期让演员作一些统一的培训、练习,二是可以在拍摄现场逐一作示范和把关。
问:对于观众比较反感的旁白,您认为有必要吗?
答:一部大型《红楼》电视剧,旁白过多肯定是不必要的。情节的推进,场景的转换,主要应该通过表演和镜头语言来实现。最好是把话外音仅仅局限在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上,而且必须得用角色本人的声音来完成。通常以叙事者口吻所作的旁白,我看还是不用为妙。在转换时序、场景时,则可以改用字幕。顺便说一句,每一个新角色出场时,使用一下姓名字幕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这里面人物太多,容易混淆。别说普通观众,就是红学专家,有时也一下子分辨不出来。
问:电视剧版《红楼梦》推出后,网上掀起了一股给电视剧找“bug”(漏洞)的风潮,不可否认,任何影视作品都有漏洞,以往网上更多的是给好莱坞大片找漏洞,这次是为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找漏洞,一些网友乐此不疲。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网上给新版《红楼》挑漏洞,总的说来,应该是好事情,有利于导演吸取教训和作适当的弥补、改进。如果在当初尝试着公布演员人选和化妆造型的照片时,能够敏锐地吸收、采纳网友和传媒所收集的各方面意见,新版《红楼》不会落到如今这个地步。剧组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当时的机会。
2010年9月16日于北京
(载《中国艺术报》2010年9月28日,该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