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0月9日电:老公房也在探索“春天”上海“原拆迁、原建”的改制模式。
新华社记者郑俊天、丁丁
厨房卫用,管道堵塞,屋顶漏水,房子里积水,房屋年久失修,结构老化。作为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静安区彭浦新村建设的经过60年的风雨,当时羡慕的新房现在已经堆积了“硬伤”。
近年来,上海试点“拆落地”改造,由政府财政资金补贴,对房屋本体条件差、无修缮价值、难以通过改扩建方式实施成套改造的老旧住房进行拆除重建,待房屋竣工后居民再回搬,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居住品质。
——老公房换新颜
“地方还是老地方,但眼睛一眨,老房子就换了新面貌,我们还以为走错地方了。”回迁居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记者在改造后的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三小区看到,小区内配套建设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养老院、温水游泳池、健身馆、瑜伽室、乒乓球馆等各类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据上海市静安区房管局负责人介绍,彭浦新村的旧住房“拆落地”改造从2005年起开始探索。在规模上由点到面,从整幢到成片、再到小区整体改造;在内容上由单一到综合,从厨卫独用到高层电梯楼房、再到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目前已在上海率先探索出旧房改造的新模式。
以上海首个启动“拆落地”改造的住宅小区——彭三小区为例,该小区的改建原则虽是“拆一还一”,但改造后由于多了独立厨卫,每户居民的使用面积要比原先多出一些。“每家每户多出的面积大体相当,这也保证了公平性。”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彭浦新村已累计改造房屋62幢、改造面积94292平方米、受益居民2797户,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居民生活的煤卫合用、房屋结构老化、屋内严重积水等问题,还加装了电梯,配置了停车位,小区环境也变得整洁优美起来。
“停车难、‘悬空老人’等问题一步到位解决了!”彭三小区居委书记陈颖告诉记者,一个可容纳285辆车的地下停车库作为四期的配套设施一起交付,加上未来五期改造配套的车位,将基本解决彭三小区居民的停车问题。“焕然一新的小区环境也在改变着居民的习惯。这么好的绿化和道路,与搬迁之前的‘脏乱差’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现在居民更加爱护环境了。”
——近300种房型简并为92种
彭一小区是彭浦新村街道旧改正在攻克的最后一个“难关”。记者了解到,彭一小区待改造户数2110户,现有房型共282种,房屋最小面积7.5平方米,最大面积110平方米。
在旧房的成套改造中,方案设计是重中之重。改造不但要为每户增加独立厨卫等,还要保持房屋的面积、数量,兼顾户型与朝向等因素,设计难度大。项目还涉及提升生活品质的配套设施,均需整体同步设计。
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旧住房改造办公室工作人员须炳荣告诉记者,经过做大量艰苦的群众工作,最终282种房型被归并至92种。“比如原来15平方米的房屋改造后面积增加至20平方米,原来16平方米的也增加至20平方米。开始一些居民不同意,但是如果不归并房型,一家一方案最终不可能改造成功。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最终出台了大家能接受的改造方案。”
——做好事要善始善终
“现在很多居民见了我就说,幸亏当年同意旧改了,不然现在不仅没有独立厨卫,连楼都下不来,医院也去不了。”从2004年开始就扎根于旧改工作的须炳荣感慨地说,“我已经79岁了,家里人劝我不要继续做旧改了。但我总觉得这件好事要善始善终,眼见曙光在望,我不能放弃。”
据悉,彭一小区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刷新了上海最大改造体量、最多改造户数、最难改造项目、最高生效比例等多项纪录。居民将在外过渡4年左右,待新房建好后,将回搬到煤卫独用、环境整洁、绿化优美,配有阳台、电梯和地下两层车库的新房。
上海市静安区房管局负责人表示,非成套旧住房改造工作是民生工作,也是民心工程,更是推动形成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生动实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