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和老翁是知己还是恋人?
作家最终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在电影结尾互相拥抱的场景中,作家已经用近乎“明示”的方法告诉了我们真相。
36集的剧情转瞬即逝,作品的分数停留在8.6,在超过30万的评分观众之中,有49.4%的观众给出五星好评,36.9%的观众给出四星评价,可以看出近乎九成观众愿意给予这部作品高分。这是在《陈情令》之后耽改剧的新高峰,没有大投资和一线巨星的参与,观众用自己的力量表明对影视剧的态度。
而《山河令》不仅和主演共赢,更用实在的口碑证明自己从未“蹭热度”。
在《山河令》刚刚播出时,一度被质疑在蹭《陈情令》的热度。
这样的说法并非没有凭据,同样是双男主,同样是匡扶天下维护正义,但凡没有真正看过两部剧的人,大抵都会相信蹭热度的言论。
作为两部剧的铁杆粉丝,我在阿絮说出“为这暗世泄下一线天光”时彻底明白两部剧的区别,这压根就是在描绘两拨人,只不过阿絮和蓝忘机一样有着为天下苍生的少年侠气,以此下“蹭热度”的定论,无疑是偷换概念。
无论从具体的情节、台词还是角色形象上来说,《山河令》均展现出匠心水准,唯一可惜的便是这部剧由于题材敏感无法上星,否则这部剧或许会成为耽改文化被纳入主流的标志,作品也能迎来更辉煌的成就。
《山河令》以阿絮和老温作为剧情核心铺开剧情,相比老温的懒散,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的阿絮明显过得更惨,他有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世道的责任感,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挽天倾”。观众站在上帝视角能够明白阿絮的苦楚,但在故事中除了老温鲜有人能真正理解他。
恰如原著中阿絮的那句台词:“可我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在担任天窗首领时阿絮落得杀名,但他所杀之人皆非良善,死守程武门、为大庆切除身上的疥藓,阿絮用一己之力为天下苍生守来一份太平。
在我看来阿絮属于典型的“付出型人格”,他所作所为均为了心中大义,即便在命不久矣的时候仍想着弥补大庆的裂缝。他未曾说过自己的辛苦,仿佛自己的生命并不珍贵,只要这天下苍生和身边人太平便好。
改编剧终究是改编剧,阿絮直到最后也没能获得直抒胸臆的机会,编剧恰恰又是对原著拥有极深刻了解的人,因此更懂得在什么时候将“刀子”插入观众心中。
于是在老温假死脱身时,阿絮彻底丧失活下去的欲望,将自己身上的七窍三秋钉拔下。我想当时很多观众都在斥责编剧,仿佛认定大结局不会给予两个主角幸福的资格。
设身处地一想,倘若我们将自己带入阿絮的角色里,在自己决定以身殉情和老温在地底重逢时,却发现对方一直都在。原本想着和认可的人长相厮守,却要面对命不久矣的悲哀,寻常人应当都会怨愤命运的不公,阿絮不会这样。
很多观众追到现在,对阿絮这个角色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印象,而在我的认知中,阿絮恰恰属于那种“认命而又不认命”的人,他不认大庆和黎民百姓会生灵涂炭的命运,却对自己一生的苦难坦然受之。
很多观众都在感叹阿絮的孤独,在我们哀叹的时候何尝不是想到了自己。我们时常幻想自己在面对人生苦难时能大声疾呼,用言语的力量开脱不幸,可在苦难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沉默,因为即便我们高呼不幸,也只会引来旁人嘲笑的眼神。
阿姝能遇到自己的老温,可我们很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知己。为何双男主的作品近几年频频大火?
因为它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男人最懂男人,所谓“人生在世有一知己足矣”。
不同的人从《山河令》看到的内容不一而同,有人看到互相理解扶持的、夸大化的知己之情,有人看到两个情愫暗生的同性,可无论有多少个观众,这些观众的心中又拥有多少“哈姆雷特”,阿絮和老温的情谊便摆在那里亘古不变。
编剧必然是极懂观众心思的,她在观众心口狠狠插了一刀后再拔出来。阿絮没有和老温透露自己拔出七窍三秋钉的事情,老温尚且沉浸在铲凶除恶的快感当中,这一幕宛若一个粗狂的大老爷们和一个将委屈都塞在心里的小媳妇。
纸包不住火,老温终于发现阿絮的处境,而编剧为了填上这个坑直接将叶白衣这个前期人物提过来,用一手“以命换命”的技术救下阿絮。而作为代价,老温付出自己的生命力,就在观众都以为圆满的结局即将到来,编剧又一次将刀子插入观众心中。
老温满头青丝瞬间白头,一双手从阿絮掌间滑脱,无力的姿态和苍白的脸色仿佛都在说明悲剧的到来,主线剧情到此便戛然而止,莫非老温和阿絮注定无法在一起?编剧伙同导演给观众留下开放式的结局。
都说悲剧能让作品提升档次,可唯独在《山河令》上我们不愿意看到悲剧。
这里便不得不提导演的构思精巧,镜头扫到老温也只是描绘了他了无生机的脸庞,但叶白衣无疑是一记伏笔,能够救下阿絮的他必然有着救回老温的能耐。用玩笑话来说,这是一个扫地僧应有的实力。
叶白衣这记伏笔的存在让开放式的结局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不得不说这一手设置可以体现出导演的用心程度,否则老温真地活过来,作品便难以自圆其说。
为了迎合观众,《山河令》放出一个彩蛋来安抚观众。在彩蛋当中阿絮于雪山上教导剑术,老温从一旁缓缓落下,两人相拥在一期的画面令观众生出一丝感慨:虐了这么多次,还好结局是好的。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若是彩蛋只是阿絮的梦境呢?
阿絮是个心思沉重的人,除了在老温面前他很少说出自己的想法,只会将所有的想法埋在心底。正如节度使李大人临死前哀嚎,叫嚣阿絮将会让天下生灵涂炭,彼时的阿絮只是说了一句“对不住了,李大人”,随后用自己的一把剑守住天下苍生的底线。
这样的一个人很好相处,因为他很擅长隐藏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他更愿意用实际的行为而不是言语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以此来解释彩蛋倒也符合人性也符合逻辑。
作品已经完结,我更愿意相信彩蛋不是梦而是现实。在经历那么多苦难后,阿絮和老温终于能自在生活,拥有一段太平的日子。
回顾《山河令》整部剧,它没有在一味迎合观众,在尽可能还原小说的基础上,作品融入编剧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因此我们作为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融入剧情当中,随着主角的行为变化自己的心情。
改编剧并不容易,稍不小心便会落得“魔改”称号。如今很多编剧拿到炙手可热的IP,只是按照现有的狗血剧情更换几个人名,反而是《山河令》这样的作品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去雕琢作品。
从表面上看,我们或许会认为《山河令》吸引观众是因为两个男主之间的暧昧,实际上这部剧“自来水”的数量远远胜过原著粉,因此这部剧受欢迎的因素必然要追溯到作品本身上去,去看看在作品的背后,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这部剧绝不仅仅是靠着暧昧的桥段支撑起来,否则争议声注定会将分数拉到6分。接近九成的观众,将近27万的人不会都是只看脸的“颜值档”。
如果说作品的剧情是一把刀,那么立体鲜明的故事体系同生动的角色们则是握着刀的人。
改编剧的优势在《山河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优秀的小说作为故事框架后,编剧不用费心思去钻研故事的铺展和人物的设定,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将原著中不合时宜的部分改编为能够过审的内容。
在提供框架的同时,原著提供的人物模板能够给予团队成员极大的便利。哪个角色拥有怎样的性格,应当如何表现都明明白白写在书中。这就好比考试前一天拿到答案,但令人困惑的是,鲜少有编剧愿意去承认作品的优秀,或者更想要通过南辕北辙的魔改来证明实力,幸好今年还有《山河令》,虽然是春季限定。
唯有丰腴的形象方才能承载故事的深度和情感的复杂,不止阿絮的深沉以及老温的天真,就连莫怀阳这个反派大人物,同样体现出复杂的情感。我们站在任何一个角色的立场看其所作所为,几乎都难以挑出过错。
庙堂的波诡疑云,少年的侠气,立场相对的无奈……这些都被包含在实际的剧情当中,一个个人物好比一块块骨头,共同拼凑起作品的骨架。
而阿絮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他在作品中只有一个人物:成为光,带来希望。
如果说上面这些内容只是符合《山河令》的剧情、古装两个标签,那么阿絮一人便撑起半个“武侠”标签。
不知道大家心目中的武侠片是怎样。但在我的想象中,真正的侠客应当是在一片竹林中同敌人相遇,侠客压下草帽的瞬间将剑光甩到敌人眼前,长剑出鞘的鸣音还未消散,敌人已然被脖颈的伤口带走生命,此时的侠客收剑入鞘,只留给敌人渐渐模糊的背影。
幸运的是,这样的剧情在《山河令》中比比皆是,尤其是两位主角相遇在桃林。腾转挪移的步伐如云似水,行云流水的招式不会让人觉得是“样子货”,尤其是阿絮躬身执剑时的潇洒惬意,直让人觉得“楚留香”又出现在银幕上。
称呼《山河令》是武侠片并不为过,属于国人的武侠终于从欧美动作片压制中找回场子。
当然作品还有美中不足之处,譬如老温假死只为了拆穿反派阴谋,反派竟然真的就此宣告失败,不得不说这会让人好奇反派是否是靠着天真成为老大的。而这样的瑕疵并不会掩盖作品本身的出彩。
综合来看,《山河令》无愧于自己的评分,这部剧无论从哪一个标签来看都属于诚意之作。或许双男主的耽改剧会让作品遭受一定的误解,但当你打开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部剧会颠覆你对于改编剧乃至影视剧的印象。
文 | 杨
文章由FancyMusic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