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张末导演的抗美援朝电影《狙击手》以大年一日全国上映前夕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与美军精英狙击队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张艺谋最近的几部作品都与冰雪有关,上一部《悬崖之上》基本全片都在下雪,之后拍了《狙击手》,紧接着就是即将于2月4日开幕的北京冬奥会。作为张艺谋首部进军春节档的作品,《狙击手》的故事避开了宏大叙事,一切化繁为简,聚焦在狙击手群像上,从细微之处展现战争的一个小角落,力求让大家记住电影中每个人的牺牲,感受到为国捐躯的家国情怀。
《狙击手》海报。
人物群像性格塑造有支点
比如爱哭
张艺谋打算拍摄《狙击手》时,他知道电影《长津湖》也在筹备中,就想在创作上不要同质化,能不能换一种方式,避开宏大叙事,就选择了一个小切口,从狙击手的角度进入故事,聚焦在几个人物身上。张艺谋认为,伟大的战争和历史也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的,《狙击手》就从细微处入手去表现战争的一个小角落,去展现个人的命运、蜕变与成长。
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很多优秀的狙击手,有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的张桃芳,也有用206发子弹击毙203名敌人的邹习祥,但张艺谋不想把影片拍成一部个人传记片,而是综合了很多狙击手的方方面面,做了一个类型化的戏剧故事。
《狙击手》“男儿有泪不轻弹”剧照。
在张艺谋看来,塑造人物是影片创作的根本,讲好一个故事,就是要把功夫下在人物身上。影片塑造了刘文武、大永、米老二、胖墩等人物群像,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比如,陈永胜饰演的大永有一个特点是爱哭,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个特点可以给演员一个支点,表现一个战士的成长。
两位导演分占“山头”
拍战场戏有七种预案
《狙击手》由张艺谋和张末联合执导,张艺谋透露,在拍摄现场,他主要负责中方狙击手部分,张末则主要负责美军部分。因为电影中美军狙击手有很大戏份讲英语,张末独立执导过作品,英语也很好,是合适的导演人选。
张艺谋在《狙击手》拍摄现场。
拍摄时,剧组分别在两个山头搭了两个战场,张艺谋的剧组在南山头,张末的剧组在北山头,两个组几乎同时开拍、同时关机。张末导演说,因为拍摄过程中没办法及时沟通,在前一天会把第二天要拍的戏捋一下,但也不能防止片场的临时调整,所以她会提供五种拍摄方案,提前去猜张艺谋剧组会怎么拍,张艺谋也起码有两个方案,等到晚上对素材的时候,都能够接得上,达成了默契。拍摄前,两个导演还在沙盘上推演战争的每个细节。
新京报资深记者 滕朝
资深编辑 黄嘉龄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