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眼睛刚睁开
全世界有很多获得“影后”美誉的女演员,你知道年龄最大的影后是谁吗?
她就是中国演员黄素英。
提到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这是因为黄素影一直在演“小角色”。像《卧虎藏龙》里的吴妈、《小兵张嘎》里的嘎子奶奶、《飞越老人院》里的黄老太太。
黄素影在84岁时,凭借自己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华表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最佳女演员奖项。为了塑造母亲这个角色,当时82岁的她,还剃光了头发。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部电影上映于2002年,由马俪文执导、斯琴高娃和黄素影两位演员主演,豆瓣评分8.4。斯琴高娃大家都熟悉,她是《康熙王朝》的孝庄,是《大宅门》的二奶奶,是一位声名远扬的艺术家。
电影根据作家张洁的同名散文集改编,取自张洁本人和母亲的真实经历。
1991年,张洁八十多岁的母亲去世。在一年多的悲痛中,张洁用十几万字记录了她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个日夜,以及她内心永远无法填补的自责和悼念。
马俪文导演在保留原作本有的情感基础上,筛选出适合电影这种视听媒体的文本素材。
原作偏向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电影更多的是通过斯琴高娃、黄素影等演员的精湛演技,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中年女作家与母亲之间的最后时光。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对于中年女作家诃来说,她的人生尚有来处。诃的母亲80岁了,住在四合院的半边小屋,诃还给母亲请了个小保姆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她总觉得,这个年轻时就独自撑起家庭,一贯顽强的母亲不会这么轻易输给衰老,于是诃也就心安理得地去专注于她的写作、签售会和出国交流。
一次偶然的回家,先是经过了邻居家的热热闹闹,再是看到母亲的冷冷清清。面对小保姆的提醒,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抓起电话。面对突然造访的诃,母亲问出的第一句话却是:“你找谁啊”。多日不见的母亲,忽然变得颤颤巍巍,视力也变得模糊,意识也不太清晰。
这一段细节刻画得非常传神,即道出了多少独居老人的冷清和无奈,也在后续一一呼应。抓电话这个动作,已经注入了老人的潜意识,而这个潜意识,在后续老人意识模糊之后,也一度将浴室花洒当作电话。母亲的潜意识里,女儿只是会在电话里联系自己的。上一次见面,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当邻居夸女儿是知名作家,外孙女留学海外时,母亲却最艳羡邻居家的三代同堂,儿孙绕膝。
在朋友的提醒下,诃带着母亲进行了身体检查。检查的结果是母亲患有脑垂体瘤和脑萎缩。
一边是保守治疗的等死,一边是高龄手术的高风险,这样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的诃也一时六神无主。她向老公求助,回应的只有随意性的冷漠。她给异国的女儿打去电话,女儿却说最近有个重要的考试抽不开身,这一刻她感觉自己只有一个人。医生让她拿主意,她也只能向医生崩溃地大喊。恐惧、无助、压抑、担心,种种复杂的情绪裹挟着她的内心。迎着头面对不了的问题,她想回头逃避,却惊讶地发现母亲正在背后平静地看着她。
相比女儿的不安,母亲却已经早早拿定了主意:我一定要手术,我不愿意那样活着。
术后,主治医生的神采飞扬和专家的成功判定给了诃一针强心剂,殊不知,看似恢复良好却已经是油尽灯枯。母女俩一边举杯共饮,一边加强锻炼,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在火山口上跳舞,明天和意外真不知道哪个先来。
医生的专业判定给了诃过于乐观的资本,她也听从医生的建议“加强锻炼”,不顾母亲已经80岁的高龄,愣是将跑步机、快速跑、跳远都搬了上来,母亲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但架不住女儿的连拉带拽、死亡威胁,硬撑着进行着一个高龄未痊愈患者不宜进行的运动。
除此之外,诃对母亲身体的盲目乐观,除了激烈运动,还有自理能力。上厕所,她要求母亲自己去,可终于有一天,母亲却怎么也爬不起来,女儿却还觉得母亲是在装病。母亲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却怎么也不敢说些决绝的话,只是嘱咐女儿:“明天变天,天凉了,出门多穿点衣服,你就是不让我放心”。
无论女儿多大,母亲还是把她当成小孩子。果然,明天诃的世界真的变天了,母亲走了。
前一秒还认为母亲是在装病的诃后一秒却早已悔之晚矣,她从未想过母亲会走得那么快,一如她之前从未想过母亲会老得那么快。
母亲走了,诃懊恼,悔恨,恨自己没有听母亲的话,恨自己的自以为是,更恨自己对母亲的激烈言辞。这种悔恨式的悲痛,比寻常的悲痛要悲痛万分。这一刻,她觉得自己就是害死母亲的凶手:“我失败了,我败给了妈。我不可能战胜得了命运,也不可能挑战得了上帝,妈是含冤而死的,是我害死了妈,是我的刚愎自用害死了妈……”
当女儿从美国回来后,诃早已经在懊恼、悔恨和悲伤中耗成了一具空壳。相似的场景再次上演。诃拿起了旁边的电话,低眼垂问来人:“找谁”。影片在此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影片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使得观众能够迅速进入剧情,同时,这样的剧情,很多人都会遇到,极易和主人公产生共鸣。
子女总是心安理得享受着母亲给予的爱,却从未想过怎样回报母亲的爱,也许就如人们所歌颂的那样,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我们总是习惯抱怨母亲的唠叨,习惯享受着母亲的关怀,可是我们为母亲做的,又有多少呢?
我们总是推脱工作太忙,生活不易,却从未发现我们成长的速度远慢于母亲老去的速度。
也许,父母希望的,不一定是子女事业有成、远走高飞的翱翔,也可能只是一日三餐、家长里短的陪伴。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世界上最令人悲伤的字眼,如果我们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怀,多为母亲做一些事情,即便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自然规律,但多少也能减少一些遗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