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后裔》到底有多火?记者惊讶地发现,它成功地吸引了一直严肃冷静的《解放军报》的注意力。
该评论指出“《太阳的后裔》可以说是一部韩国军旅题材电视剧,有效传递了韩国的民族文化,生动展现了韩国军人的时代形象”。同时无不遗憾地感慨道,“自2006年的《士兵突击》以后,近十年来的电视荧屏上,似乎很难有一部中国军旅剧可以像《太阳的后裔》这般瞬间引爆观众热议,迅速占领各大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头条”。时隔十年,《士兵突击》的总制片人张谦又推出全新力作《热血尖兵》。
这位已离开部队的八一厂老兵,多年以来一直在幕后默默耕耘,从项目策划开始,完成了《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新敌后武工队》、《士兵突击》、《为了新中国前进》、《孤军英雄》等军旅剧。张谦认为,“韩剧在人物情感塑造上更有经验,人物造型、音乐使用等更流行化,《太阳的后裔》是为观众定做的一部商业上很成功的社会主流剧”。同时也表示,“有些内容和表现方式是我们的政策环境不太允许的,我们可以学习韩剧的长处,进一步挖掘我们题材的深度”。《热血尖兵》延续了《士兵突击》“不抛弃,不放弃”的军人情怀,展现新时代的士兵精神,堪称“90后版士兵突击”。该剧由星美影业有限公司,战友文工团电视艺术中心,北京中视广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及北京春秋时代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1)90后版《士兵突击》凸显现实画卷
《士兵突击》的制作过程并不顺利,“剧本出来后因故搁置了四年,版权到我手上是2005年,2006年用了100天拍摄完成,当年底在陕西地面频道首播”。但经过多轮播出的酝酿,《士兵突击》成为社会话题,引起多方讨论。谈起《士兵突击》的社会影响力,张谦认为:“《士兵突击》是一个穿着军装的人物成长寓言剧,主人公许三多所经历的艰难历程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所普遍遭遇的,其中的人物情感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剧中人物关系的淳朴、温暖让观众感到羡慕,鲜明的人物个性和魅力让观众视同知己”。10年前,谈起《士兵突击》,人们总会和80后成长联系在一起,而如今,90后已经成为部队的主体。
张谦一直想拍一部以90后士兵为主角的电视剧。“90后士兵与以往士兵不同,他们身上的特性与这个时代的变化相对应。基层部队普遍反映90后的士兵不像以前的兵好带了,他们有个性、不盲从、文化知识水平高”。时代赋予90后士兵身上的特色为《热血尖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据介绍,《热血尖兵》在人物设置上选取了三个典型人物,分别设定为富二代、摊二代(农村父母在城市里摆摊养大的子女)和单亲子女。富二代有着富家子弟的放荡不羁,摊二代愣头愣脑下有颗敏感自尊的心,单亲子女情感脆弱精神上未断乳。“如果说《士兵突击》像个人生寓言,那么《热血尖兵》更像个现实画卷,剧中主人公与年轻观众之间是牵着筋连着骨的,观众在屏幕上会很快熟悉相知这些有血有肉的90后中国士兵”。
《热血尖兵》讲述了三个不同背景的年轻军人的成长故事。三位男主演各具魅力,王紫逸帅气、张宁江英气、宣言文艺气,多角度展现了90后军人的形象和气质。在剧中,军人有父母、有家庭、有心中的爱人,主人公的成长是在一个复合化的环境里艰难完成的,这更接近现实。从《士兵突击》到《热血尖兵》,张谦所坚持的依然是力图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努力刻画和描写好当下的部队和军人。据介绍,编剧熊早曾多年创作戏剧,擅长喜剧风格,《热血尖兵》的气质不同于以往大家看过的国内军事题材作品,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军旅剧同样适合季播剧
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也是对国家军事力量和军人形象最好的宣传。张谦提到,如今去部队听年轻士兵们讲,他们很多都是看了《士兵突击》后,才有了来部队当兵的想法。曾经做过全军征兵形象代言人的张宁江,此次在《热血尖兵》中化身男主角之一司马战歌。尽管如此,制作军旅剧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热血尖兵》也经历了很多曲折,从最初创意到去年7月在北京军区开机拍摄,历时近五年时间。张谦坦言:“在制作上的最大困难还是部队的协调工作和军事保障,若是能像某些国家的国防部门那样,有一个对社会协调影视拍摄的专门机构就好了,连航空母舰都能调出来”。
据了解,《热血尖兵》最初的名字叫《特种部队之热血尖兵》,有意做成系列剧。在今年的SMG制播年会上,王磊卿提出了“季播剧战略”。欧美发达国家较多采用周播剧和季播剧方式,周播剧容易形成良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有市场头脑的编剧在做电视剧大结构时就会先做季播剧结构的考虑和设想。对于“季播剧”的新概念,张谦认为军旅题材同样适合做季播剧,但要以事件型的题材为主,一季讲一个完整的阶段性故事,如英剧《反击》、美剧《二十四小时》等。“目前在可表现的相关军事题材上有很大限制,建国以来的几次战争不能表现,不能有明确的假想敌,光是演习又不好看,所以电视剧中常见到正规部队打击武装毒贩的任务情节”。
事实上,军事题材的季播剧依然大有可为。正如军报评《太阳的后裔》时谈到:“这些年,随着履行国际义务的增多,中国军人在国际展示形象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参加国际联合军演、维和护航、国际救援等等,同样给我们的军事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军事题材电影《战狼2》就已经把故事发生背景完全拉到了非洲。
(3)军旅剧的传奇和宣教
作为一名电视剧界的老兵,张谦对观众心理深有洞察。在他看来,世界上有两种题材类型久盛不衰。“一个是离观众远,如军事、警匪、历史传奇、玄幻、科幻,对这种题材观众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感,因为这是平常生活中所无法遭遇和见到的。另一个是离观众近,如成长、爱情、婚恋、生活喜剧等,因内容熟悉而有亲切感,因境遇相同而有共鸣感。就怕那种题材离观众不远也不近的剧,容易被观众冷淡”。与观众的距离感让军事题材产生了题材优势,但是光靠想象和间接汲取其他剧目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一部优秀的军旅剧必须去部队基层实际感受、采风,收集第一手创作素材。
《热血尖兵》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熊早前后走访了了广州军区、海军陆战旅、北京军区特种兵大队、第38集团军下属部队、朱日和训练基地蓝军旅等军队基层。
当下,电视剧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传统的类型都面临很大压力。在中国,军旅题材有两个特色,一个是它的传奇性,人物身处一个特殊的情境之中,观众会比较好奇;另外一方面,它有很强的宣教色彩。以电影《战狼》为例,它凸显了传奇性,对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了更好的表达方式,所以获得了市场认可。对此,张谦谈到:军旅题材的宣教功能是这个题材必不可少的,因为军人的使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形而上的精神意识,荣誉、国家、责任、服从、牺牲等,这是社会对军人这个特殊职业的要求。人性与这个职业是有一定程度的悖论的,但恰是在这方面表现好了能够刻画出最深刻的人性以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但有一个认识多年来一直没有被我们所重视,影视首先是文艺作品,尤其军事题材我们要先遵照文艺规律去创作,用好的故事吸引观众、用好的人物形象打动观众,让观众爱看片子的同时宣教目的也就达到了。但若创作一开始就从如何宣传教育出发,忽视了影视作为文艺作品的本体性,其结果是文艺内容的吸引力减弱、宣传教育作用也随之不理想”。张谦称,不论是在内容还是风格上,《热血尖兵》在当代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上都做了一些创新,以期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
【文/杨文山】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