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你赢了!单击
在布满星星的大草原上,一个穿着白大褂斜背着药箱的女人鞭打了马。
她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在接到紧急求助后要去出诊抢救一对母子。这是动画短片《接力》中的一幕,也是秦济生医生日常的工作场景之一。上世纪50年代,秦济生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降低边疆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奉献一生。
到秦济生退休时,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已降到上世纪50年代的十七分之一。她的贡献,也为其赢得了“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
动画短片《接力》。
“林巧稚奖”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最高荣誉。如今,两尊“林巧稚”奖杯静静地摆放在廖秦平家中客厅的橱窗里,奖杯和玻璃外罩打扫得一尘不染。两尊奖杯的获得者分别是秦济生医生及其女儿廖秦平。
“就不要选妇产科了”
2009年7月,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廖秦平的女儿吕涛成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
“我和母亲、姥姥三个人,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都是妇产科医生。”吕涛说,她们祖孙三人也都曾到内蒙古、西藏等地支援边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毕业于同一所院校,致力于同一学科,祖孙三代人还追寻着相同的边疆行医足迹,这被廖秦平称之为“缘分”。不过,她最初并不愿意女儿吕涛继续从事妇产科医生职业。
“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天下做母亲的谁不心疼自己的女儿?”当时,廖秦平已为女儿推荐了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并劝诫说,“就不要选妇产科了,太累,太忙,家里也顾不上!”
吕涛则风趣地对母亲廖秦平说,“当年姥姥是不是也这么说过?”
这段对话也艺术化地呈现在动画短片《接力》中。如今,吕涛跟她的母亲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并肩作战,一起讨论病例,母亲也成为吕涛口中的“神交”。
“我们一起做手术的时候,我就会觉得我自己长了四只手。当我需要帮手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已经伸过来了。”吕涛感到很幸福,“即使退休了,妈妈也总是闲不下来。”
在廖秦平的记忆里,她的母亲秦济生也总是忙碌不停。小时候,母亲随支援边疆医疗队往往一次下乡就是一两个月。母亲有一次下乡回家时,廖秦平开门问道,“阿姨,您找谁?”
2020年,秦济生医生离世,享年91岁。谈及与母亲共同经历的岁月,廖秦平感到温暖又伤感。小时候,她不懂得医生值夜班的辛苦,曾希望妈妈可以经常上夜班。这样,白天就可以跟母亲多待一会儿。
令廖秦平欣慰的是,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三十多年里,母女俩可以经常在一起。
1977年,廖秦平被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医学系录取。在北京医科大学做了一年多的辅导员后,廖秦平可以自选专业。
“当时,我妈妈(秦济生)也跟我说,就别选妇产科了。”1982年,廖秦平大学毕业后面临着职业选择。
时过境迁,两代人的职业选择都与母亲的初衷相悖。吕涛说,小时候一直抱怨姥姥太忙的妈妈,不仅也考进了姥姥就读过的大学,也成为一名忙碌的妇产科医生。
“读小学、中学的时候,跟妈妈一起走在大街上,总是有人热情地打招呼‘秦大夫好’。”当时,廖秦平就问母亲,“您认识她们吗?”
母亲则回答,“不认识,可能是一线的病人。”
廖秦平自幼就意识到,要做一名像母亲那样的妇产科医生,不仅受人尊敬,还容易帮助到那些困难的人。
“娇生惯养的女儿长大了”
从姥姥秦济生到母亲廖秦平,祖孙三代都参加过援助边疆地区的医疗队。2016年,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第二批“组团式”援藏队中的一员,吕涛远赴西藏对口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
秦济生(中)、廖秦平(左)、吕涛(右)一家三代妇产科医生在一起守护新生婴儿 。
从小就经常听姥姥、母亲讲医疗队遇到的物资短缺等各种困难。吕涛抵达拉萨后发现,当地医院里器械设备已经颇为齐全,但当地医生依旧很难独立进行常见的妇科腔镜微创手术。
“不能进行腔镜微创手术,就意味着患上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并且需要手术的患者,就只能接受传统的开腹手术。”吕涛说,“如果进行开腹手术,不管是手术花费、风险还是术后并发症,对患者而言都是更大的负担。”
初到拉萨,吕涛就开始带队进行了拉萨市人民医院的第一台妇科腔镜微创手术。如今,吕涛已不记得在拉萨具体做了多少台手术。按照医院的安排,吕涛每个星期有三天的手术日,每个手术日至少要做三四台手术。
吕涛就遇到了一个来自昌都的复杂病例,她马上拿起电话向远在北京的母亲求助。在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后,其母廖秦平建议:先处理患者的其它病症,过一段时间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
“虽然从医疗的角度来看,现在不是进行手术的最佳时机。”吕涛哽咽着向母亲介绍患者的隐情,“可是,妈妈,如果现在不马上为患者做手术,她也许这辈子就失去治疗的机会了。”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医疗资源则相对集中。从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西藏全区常住人口为364.81万人,其中,接近一半人口聚居在拉萨和日喀则,其他人口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山谷等偏远地区。
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也决定了当地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很难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设立大型医疗中心。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偏远地区的群众遇到重大疾病就要奔赴拉萨、日喀则求医。
许多牧民来拉萨看病,其场景犹如举家搬迁。吕涛多次看到,他们驾驶着汽车、摩托车,带着全家老小和生活物资,只为陪着一个人来看病。
“如果让他们先回家再回来做手术,这意味着,他们要耗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很可能,他们回家后就再没有机会来拉萨看病了。”吕涛说。
听到女儿介绍完“隐情”后,廖秦平刹那间感到,“原本娇生惯养的女儿长大了”。
在援藏期间,吕涛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经验不仅有大幅提升,廖秦平还发现,女儿还继承了家族行医的仁术仁心。那一刻,她的脑海里浮现出母亲七十多年前在内蒙古行医救人的情节。
“那是一个物资非常匮乏的年代,有的病人真的连饭都买不起。”时隔近70年后,廖秦平依旧清晰记得母亲秦济生救治过的一位内蒙古病人,“她的腹腔伤口感染,全都裂开了,而且病人还营养不良。”
每天,秦济生都会在家里煮上面条或浓粥,用大碗盛满带给那位病人。当时,每个家庭都要凭着粮票才能限量购买几斤面粉。
廖秦平记得,有一天,母亲下班后回到家兴奋地说,“我们终于把这个人给救回来了。”
受到母亲的影响,廖秦平及其女儿吕涛都追随秦济生的脚步,加入了支援边疆地区的医疗队。
“不变的是做医生的道理”
援藏期间,吕涛就意识到一个最大的问题,“从当地就医需求来看,单纯地依靠一两个援藏医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吕涛决定手把手向当地医生传授技术和经验。为期一年的援藏医疗工作结束后,拉萨市人民医院已经可以独立进行妇科腔镜微创手术。
为支持女儿的援藏工作,廖秦平还亲自带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团队奔赴西藏。为克服高原缺氧等反应,已逾花甲之年的廖秦平不得不一边输氧,一边进行专题讲座。
廖秦平主讲的肿瘤治疗、子宫内膜癌筛查等课题尤其受欢迎。一堂课通常要持续一个多小时,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们感动地对吕涛说,“真是亲妈啊,您一点都不心疼?我们看着都心疼!”
援藏任务结束后,吕涛还经常跟母亲“说走就走”一起重返拉萨,她们义务进行手术指导和学术讲座。即使在北京,母女俩还经常在线远程指导拉萨人民医院的手术。
退休后,廖秦平更忙碌了。她不仅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交流医学技术和经验,还依旧坚持每星期出诊两次,记者也在清华长庚医院官网门诊预约搜索中找到“廖秦平”三个字。
如今,吕涛开始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她认为,职业不仅要在代际间传承,更要实现医学技术在传承中进步。
姥姥秦济生开始工作的上世纪50年代,没有消毒设备,没有助产士,更没有专业医生,大多数女性只能在家里分娩……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构成的“老三样”包打天下。
1949年,中国孕产妇平均每10万人中有1500人死亡。因此,“让孕妇和婴儿活下来”就是秦济生那一代妇科医生的头等大事,她们背着医药箱骑在马背上与死神赛跑。
小时候,吕涛曾经问姥姥当年为什么要选择妇产科,秦济生的回答很朴实,“那个时候中国的女性太可怜了,我觉得总要有人为她们做点什么。”
秦济生在内蒙古一待就是30年。当她退休的时候,当地的孕产妇死亡率已经降低到上世纪 50年代的十七分之一。
2020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已降至16.9人/10万人,远低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个国家的医疗健康水平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生育死亡已不再是妇产科最大的矛盾。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来了:子宫内膜癌等三大妇科肿瘤发病率激增。
上世纪80年代初,廖秦平在医院实习的时候就遇到了一对夫妇,他们一生坎坷,都从相依为命的孤儿长大。不幸的是,妻子身患肿瘤,当时的医疗技术未能治愈她。
这件事对廖秦平触动很大,她决心主攻妇科肿瘤研究。
三十多年来,廖秦平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廖秦平是中国妇产科感染领域和女性阴道微生态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带头人,她首创的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筛查方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她在宫颈癌的早期发现、HPV的分型检测研究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肿瘤的治疗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表彰其在临床和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2016年8月,廖秦平获得第五届“林巧稚杯”。自此,一家三代人捧回了两尊奖杯。
祖孙三代合力为女性健康努力工作,也见证了中国妇产事业的发展。在秦济生一代,妇产科医生们努力“让孕妇和婴儿活下来”;廖秦平一代则让广大女性更健康,努力攻克各类妇科肿瘤。
中国大力推行各类妇科肿瘤的预防工作。据廖秦平介绍,2010年左右,中国的宫颈癌发病率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目前,受益于“两癌”筛查的推广以及HPV疫苗的不断普及,宫颈癌发病率已降至16%。
在妇产科更为细分的领域内,新一代妇科医生吕涛继续精耕细作。如今,她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漏尿”这类普通但又特别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病症上。
“我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中国女性生活得更好。”援藏归来,吕涛与姥姥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姥姥给了我很多指点。让我意识到,不论医疗技术怎么更新,不变的是做医生的道理,就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妈妈常说,姥姥对她来说从来只是一个背影。”动画短片《接力》通过七十多幅手绘图讲述一家三代妇科医生的传承故事。
近日,秦济生、廖秦平与吕涛这段真实的医学世家传承故事,已艺术化地呈现于中英双语动画短片《接力》(The Torch in My Heart)。据悉,该片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搜索“中国好故事”数据库联合“中共进行时”、视觉中国以及雅文传媒等单位共同出品。
南方周末记者 于冬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冯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