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千山网
天山网络新闻(记者王正正报道)8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冠医疗治疗定点医院4号楼8病房,护士温智妍与一名女性患者同行。
没有家人陪伴,从恐惧、不接受生病,到接纳病情再到树立康复的信心,这几乎是每个确诊患者都会经历的心理过程。
“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效陪伴适当疏导,缩短患者接受现实的过程。”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志科护士温智妍说。她和同事张文华、郭亚蕾加入心理疏导护理小组后,就持续对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1号楼3病区和4号楼8病区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郭亚蕾正在病区为病人发放水果和午餐。图/受访者提供
聊天全是技巧
“我们可以从患者的语气、眼神、表情和动作,判断出他们是否需要进行疏导,而且我们和患者说的第一句话,从来都不是正面提问。”温智妍说。
“想要打开病人的心扉,就要掌握倾听的技巧,层层递进才能走进内心。”护士张文华说,通过两天观察,她发现一位40多岁的患者,情绪低落时甚至抵触吃饭和治疗,于是她来到患者身边。“我观察了她的周围,然后说,’阿姨,你晚饭没吃,水果也没动,眼睛一直都是红红的’,前面这些是描述事实,引起她的注意,接着我问她是不是有心事,有没有啥是我能帮到她的?这是聚焦倾听的意图。”张文华说,听完这些话,患者大哭着说:“每天都有好多人问,你咋了?你咋了?我也不知道我咋了……”
接下来张文华示意同来的护士,将病房里其他病人带出去,给患者一个独立倾诉的空间,静静坐在她身旁,“哭就证明她卸下了第一层防备,等她宣泄完,就会倾诉。”张文华说。
原来这位患者最大的心结是在重症病房的母亲,张文华立刻联系重症病房,让患者和她母亲的主治医生通话,得知母亲病情已经稳定,各种检查数据显示身体在好转。“她抱着电话,又哭又笑,情感得到了彻底释放,挂了电话,整个人都放松了,现在她已经出院了。”张文华说。
深夜等在群里的“场外指导”
虽然三位护士早就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但在护理患者的日常工作中,还是会遇到拿不准的问题,这时,三人的场外指导——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志科主任陈俊逾,就登场了。
护士郭亚蕾曾遇到了一位脾气不好的患者,“我发现她非常焦虑,甚至会发脾气,第二次给她疏导时,才知道因为家庭矛盾,她早就有了抑郁的表现。”她说。
从污染区出去后,郭亚蕾就把病人的情况发给了场外指导,“主任和我们三个人建了微信群,主任随时在线指导。”她说,主任建议先给病人做相关量表进行评估,之后根据结果做下一步指导。“每天主任都在微信上等我们,等回答完所有问题她才睡,经常要到忙到凌晨2点左右。”郭亚蕾说。
最兴奋的是患者痊愈出院
三位护士坦言,第一次进入隔离区,周围都是确诊患者,她们的内心也有担忧,“不过我们会告诉自己接纳这种担忧,焦虑时,趁着上下班坐班车时多看看窗外的绿色调节心态,加倍细心去做好自我防护。”温智妍说。
对于护士们来说,最兴奋的是患者痊愈出院,“我们病区第一个病人出院时,患者用口红和眉笔在餐巾纸上写下‘阳光天使感谢你们’,一边抹泪一边感谢我们对她的关心,在场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湿了眼眶。”张文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