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电视剧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20年、10年前的两部经典剧《永不瞑目》 《潜伏》仍然令人难忘。
文 | 姜东瀛
壹
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造就了许多文化新物种。国产电视剧事业发展到今天的体量,居功至伟的,乃是有一个市场化的环境。
作为全民性的日常精神消费品,国产电视剧与时代共情,它更承载着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建构了群体意义上的内心秩序:无论是娱乐快感还是思想价值,当然,更包括对接大众的情绪输出,疏解人们的紧张焦虑。
多元的人性折射层面,困境重重的现实生活,是卓越的国产剧必有之要素。它们会向观众传达如何与世界相处,与过往和解,其中应该使用和摒弃的姿势,这并不局限于简单的真、善、美。
经典之所以值得无限回味,留作念想,通常状况,是它们曾爆发过强大的共鸣力量,感性过你我的情绪,也理性过你我的希望。
所谓艺术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牛剧之光,大致应该如此。
国产电视剧的市场风向总在切换,但不影响它是主流话语表达的飞地,也是代际审美转换的灯塔,可是看过好东西的过来人,大多也并不健忘。
他们之中的有些人,沉浸、流连于怀旧感,总会拿未来的爆款新品,不自觉对比过去的公认精品。观众群体的后来者,则会说他们抗拒变化,顽固不化,活在以前,瞎在当下,走不出来——旧眼光,旧思维,旧品味,是不是没救了。
这么说未必没道理,但是后来者们过于把“年轻”展示的盛气凌人,而不知道改革开放的40年纵然拿走一半,离我们最近的逢八年份中,仍然有两部国剧好物,放之四海也不落俗套,如果需要,它们还可以大放异彩。
2008年的《潜伏》,1998年的《永不瞑目》。
《潜伏》
这是两部男人为了爱人,大于男人为了立场和是非,选择自绝后路的卧底故事。
它们的男主,一个三十岁人设,一个二十岁人设,前者是活在旧社会的特务头子,后者是活在当代中国的大二学生,把这两位扔到悬念和起伏的剧情配置中,用最本真的自然人逻辑和生活化面目,记录其成长,完善其变化,就会催生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表达,独具于匠心的视角。
《永不瞑目》
贰
1998年,在业界扬名立万,踩一脚乱颤的大牛导赵宝刚,接手了海岩的新作《永不瞑目》。昆仑饭店总经理海岩先生的创作欲、战斗力,置于那个阶段,不是一般的旺盛,这还只是兼职的爱好,有这种多线程任务处理能力的,还有更年轻的冯唐。
中年的海岩在犯罪题材的剧作里,善于构建新型的反常规人物关系,善于从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攫取巨大的精神能量,所以,《永不瞑目》的文本基础是赵宝刚第二次尝试海岩命题,方才取得成功的的关键。
什么叫第二次,第一次呢。第一次,赵宝刚拍的不在状态。
两年前的1996年,《英雄无悔》这个剧在全中国热播,大意就是一个公安局长的磨难故事,这戏里主要角色,有后来不得了的马少骅老师(《走向共和》里的孙中山,《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邓小平),也有后来与某节目撕逼,成为微博焦点的袁立,彼时,她还叫“袁莉”。当然,最大的受益者,是濮存昕,爆红神州,这个剧之后,濮存昕老师霸屏了好多年的广告天王。
可其实,这是海岩最擅长的题材领域。因为再往前追溯十年,也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海岩之所以成名,靠的就是其出道作《便衣警察》的电视剧改编。海岩对刑警的生活,那是特别着迷。
《便衣警察》
41岁的赵宝刚和42岁的海岩不能闲着,他们攒成了老男人们的第一次合作——《一场风花雪月的事》1.0版本,基本上,这可以算是22岁的北电表演系应届毕业生徐静蕾的出道之作,因为拍了这个,她在赵宝刚的圈子,结识了王朔。多年后的2.0版本是baby夫妇演的,我们有所区分,不苟同后者因此不表。
在那个国产电视剧还没有形成市场的年代,在电影院根本没人关照的日子,一部剧足够有话题、上央一,做成收视垄断,不算怎么困难。
但1997年播出,轮播周期拉长到1998年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徐静蕾没有捧出来。女警察和毒贩家恩怨情仇的桥段设计,似乎不能掀起观众口碑的炸点,也无法让人揪心。
这对赵宝刚来说,未必坐得住,一样的故事肌理和脉络走向,六年后,海岩与另一位导演丁黑的合作,直接指数级助力于孙俪和佟大为的星途起点。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很明显,赵宝刚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上,遇到创作瓶颈,用劲儿的方向恍惚了。
在此之前,从1989年替别人执导筒练手的《渴望》,到90年的《编辑部故事》,再到92年的《皇城根》,94年的《过把瘾》,95年的《东边日出西边雨》,一路履历下来,赵宝刚无一失手,且所向披靡。
尤其《渴望》,《编辑部故事》和《过把瘾》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最广泛的观众基础,这几部与郑晓龙、冯小刚导演的《北京人在纽约》一起,都可以和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或者《新闻联播》,正面刚一下收视率了。
《渴望》
表面上看,赵宝刚躺着拍闭眼拍都行,可一旦大意、傲慢、方法不力、套路不当,谁输出的文化垄断也不好使。
好在,赵宝刚把问题发现得早,让脑筋转弯得快,将执行落实得紧。
改变,从《永不瞑目》开始。这个项目1998年上马,次年播出。赵宝刚再一次大胆启用新人,选择上海戏剧学院22岁的表演系应届毕业生陆毅,担纲男一号——大学生肖童。
陆毅得到这个角色的过程不难,但是完成这个角色的经历是被赵宝刚连损带骂一路虐过来的,主要是情绪和台词方面,赵宝刚的要求比较苛刻,倘若再拍得平庸,那和拍砸了、拍糊了导演金字招牌是一样的,这个压力,赵宝刚用暴躁排解。
和陆毅搭戏的苏瑾当年是知名T台模特,袁立是参与过《英雄无悔》的知名演员,另外还有尤勇、文兴宇的加盟,如今的国民老父亲韩童生,当年也只能在这个剧里客串。主题曲演唱,是打拼在事业上升期的孙楠,《你快回来》属于KTV点唱频率最高的必备曲,它来自《永不瞑目》。
这一次,海岩和赵宝刚设计的角色框架,让剧中普通的法律专业大学生肖童(陆毅饰),周旋于缉毒队长欧庆春(苏瑾饰)和毒枭女儿欧阳兰兰(袁立饰)的三角恋关系中。
《永不瞑目》
创作上,赋予陆毅饰演的肖童极具悲剧色彩的命运,来达到全剧反毒品的最高主题。
立意上,用特殊的卧底类型包装男主,形成有别于警察立场的第三方视角,将一个阳光青年的大好前途,单纯心态和人生展望,用雾蒙蒙的毒品因缘横空斩断,而这一切,都归于男主肖童,一个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的大男孩,把对于情感的选择,自己的认知,未来的茫然,人生的把握,统统放在了不惜一切的赌命之路、冒险坎途上。
良知的缠绕撕扯,多重自我人格的反复否定,承受着误解和歧视,两面性生活的剧烈冲突,假面具和真性情的尖锐矛盾,以及最终的正义坚守,是这个剧能给陆毅的表演空间。
剧中的肖童虽然没有外力干预,一切均为自由选择,但因为不确定的爱情去执行与己无关的任务,非专业的人,踉踉跄跄,极不顺利干完了一件相当专业的事,并且在多次孤立无援中完成挣扎、了断和救赎,然后再次陷入深坑,直至交付使命,却不能全身而退。
毒枭的女儿因为得不到男主的心,而永远在骚动,直至毁灭男主;缉毒队长因为把男主看成任性孩子而无法亮明真实态度,最终失去男主。
很难说清楚《永不瞑目》在当时是一个新型卧底故事,还是一个过于消耗气力的虐恋故事。总之,男主不完美的结局外,有电视剧非规定动作下完美的讲述方式。
《永不瞑目》的第一轮播放周期持续了两年多,多为跟播,直到2000年以后,接力复播,为陆毅积累了大量的粉丝,陆毅虽然1998年无法和赵薇、周杰的人气相比,但随后三到五年的事业发展、高频版面和公众认知,使其迅速加入内地第一批偶像明星阵营。
从综合外在形象上论,陆毅的优势也颇为得天独厚,这使他快于陈坤、黄晓明、佟大为和邓超,率先拿到70后男明星的头部资源。
我认为,《永不瞑目》给今天现实主义电视剧制作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剧情推进不注水,27集剧情,一个萝卜一个坑,单位面积的信息量非常充实,连环的案中案,呈现逻辑简洁,人物支线关系可控。
一切线索性叙事,全部为聚焦男一的心理波动和性格变化服务。不闪回,不插叙,用主人公的“在场感”,应对剧情发展的各种压力挑战,完成好每一集即时性的讲述。
《永不瞑目》还有一点不能漏,里边一个跑龙套的很抢戏,这块金子在赵宝刚今后的作品中迅速发光。他是孙红雷。
孙红雷在《永不瞑目》里,只配给大毒枭拎包,给袁立开个车付个账,但是出场就是不太一样,把自己演得很群众,完全不像在演戏,而是在演人,一举一动一眼神,最富效率地表达出什么叫“人狠话不多”,这是铁杆体验派的表演风格践行者。他和其他龙套演员的气质都不一样,能量感十足。
孙红雷后来在许多谈话节目中回忆,自己争取到进入赵宝刚的组,已幸甚至哉,根本不在乎什么自尊。
但是,赵宝刚看了一场戏后,粗暴的认为不行,说,你给我滚,你不会演戏。孙红雷这脾气,就跟导演较上劲了:就不滚,要滚也得把今天的龙套跑完后再滚。然后他拼尽在中戏音乐班的两年所学,马上切换了一种无痕迹表演方式,堵上了赵宝刚的嘴。晚上,副导演问赵宝刚,您还让他滚么。赵导不承认了:我什么时候让他滚了,明天几点几点,让他来串哪场哪场戏。
大导演就是这样,变脸比翻书快。
孙红雷把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的真传,参了个透:你可以叫我跑龙套的,但你不能骂我臭跑龙套的。
有这个韧劲儿,他通过才能和机遇很快在赵宝刚的公司站稳了脚,通过《像雾像雨又像风》打开局面,并通过黑老大的角色之路,一招鲜吃遍天,在赵宝刚公司里的地位,不到十年的时间,便超越了陆毅,成为了中国男演员演技派的实力担当。
可是他的职业顶峰却出现在了两次角色的转型上,一次,是电影《梅兰芳》里的邱如白。另一次,就是我们要探讨的08年巨作《潜伏》。
叁
《潜伏》里的孙红雷,带来的神级表现,影响了全剧的经典走向。
《潜伏》是你可以从任何一集的任何部分上车的,绝不会懵逼。当年就是这么看进去《潜伏》的,以身说法,亲测有效。
这个卧底的故事,我不认为是信仰在首先加持,而是主人公余则成以爱情的需要为起点,在痛失爱人后,用自我驱动,将前一段感情,不断投射到翠萍身上的动人故事,这是一条不要退路的all in。
余则成当然会将职业技能锻造的价值不浪费一点,给更进步、更需要的组织加以利用,但这还不够,他要从出场开始,就把爱屋及乌的本能与人生颠覆的方向深度捆绑。
孙红雷处理角色的层次,巧妙而周全,不止有低调和细致,也有杀伐果断的不犹豫和坚定,这包括一切行为的清晰步骤,一切动机的充足理由,一切目标的具体路径,这种充满高度美感的专业驾驭能力,临时应变水平和敏捷反应速度,构成了国剧特工中最朴素的超级英雄素质。
《潜伏》的人物塑造和精彩情节,还从各方面规避了谍战戏中直到现在依然被不断诟病的神秘主义色彩,以及明显突兀的怪异巧合。于影视表现而言,剧情里专业的人,一丝不苟干专业的事儿,和不专业的人,不顾一切干专业的事儿,同样具有大量的人物赋能空间,在这一点上,《潜伏》和《永不瞑目》具有相反的极致。
至于不打不相识的CP关系设计,姜伟导演选择了当时通过《武林外传》扬名,喜剧风格出挑的姚晨来完成角色,面对本来是给辛柏青、朱媛媛夫妇设计的剧本,再不济给李光洁的剧本,孙红雷和姚晨的化学反应和交流火花,的确是意外之喜。
孙红雷教姚晨怎么演,这事儿其实挺讨厌,戏霸作风,但是孙红雷对剧本的准备和理解是让导演服气的,那就好办,孙红雷关于对手戏的认识,就相当于导演的认识,于是,一个气场理顺的创作氛围,自然从CP交互延展到了各种对手戏的悉心琢磨。
人物精妙深邃,各种情节反转,危局的节奏控制和破解的手段方法,《潜伏》拍的最像美剧,在此之前的两年,大家以为柳云龙的《暗算》已经到达了谍战戏顶端,后作很难实现超越时,姜伟携自编自导的《潜伏》迅速打破柳云龙纪录。
在向美剧的内容品质和信息密度看齐的同时,以“通关式”“案例单元”的线性进度,将多个任务故事拆解,结结实实地编织了一个厚重的余则成,而不是在一个故事的步步解谜中做套层结构:叠加新故事,衍生新桥段。
姜伟保证了每个任务故事的独立性、颗粒感与饱和度,在故事与故事的联系上,相当节制,这是《潜伏》比美剧好理解的原因。美剧的信息量有时过于庞大,衔接速度太快,《潜伏》的关键信息释放,则非常直观、全面、简约,配之以起承转合的情绪枢纽,可以说,进退有据,观众对30集剧情容量的吸收效率很高。
《潜伏》
《潜伏》在当年让大家读出了办公室政治与厚黑术的原罪、博弈的技巧以及整蛊的谋略,关于《潜伏》的话题,除了互联网热炒,它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货币,鲜少有假大空、高大全、空泛、虚无的革命理想论调,这是当年观众群体走向成熟的标志。
但是除了主人公政治正确,除了余则成作为国民党既得利益者,为什么改弦更张并守护新的信仰,有足够的说服力外,我们仍可以看到剧中,敌人在穷凶极恶的背后,是有怎样的一套规则在高压运行,存在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成体系的行为逻辑为哪般。换言之,敌人不仅敬业,也很专业,这让余则成的人物价值反衬得更加明显。
饰演一号反派的祖峰,就是目前业内外公认的表演教练刘天池老师的先生,他在《北平无战事》《刑警队长》等多处作品的深刻角色理解,与《潜伏》一脉相承。饰演另一个反派的吴刚,是大热剧《人民的名义》里的达康书记,他在近年《白鹿原》等作品中也持续走红,他的功力在《潜伏》中,也有最极致的体现。
祖峰与吴刚
姜伟导演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授课老师,用学院派的创作理论为指导,钻研于实践,从《潜伏》的小说选材,到亲自下笔的故事改编,从调整人物属性,到变换剧本情境、地点,以及其他因素,闭关十个月,将剧本涉及的背景资料一一勾兑、补充,以便有利于扩展故事框架。
然后推翻分集梗概,反复建构增材,充分考虑各个细节变量,在历史学养的基础上,把探案、犯罪故事的平素积累,全部运用到剧本的打磨中,这是《潜伏》获得空前成功的先决条件。
肆
赵宝刚导演和姜伟导演在个人精力和艺术才华最宝贵的创作期,都拿出了高亢的竞技水平,市场也给他们锚定了最合适的价值指针,这是独特的机遇馈赠,因为他们的准备配得上。
此刻,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剧《我们的四十年》已经收官,《大江大河》《外滩钟声》等正在热播。今年,《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宫斗作品仍然站在传播高地。
回望20年,弹指一挥间,这一历史阶段的国剧发展进程,不乏佳作频现,但更多的作品,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本,可是效果差强人意,其中相当一部分剧目,从各种指标上观测,也达不到文化快餐的标准。
同时,网剧创作兴起,一些更新奇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制作手段渐渐交汇融合,这种变化固然可喜,但一剧之本仍在于剧本的精雕细琢和解构技术,在于跨界知识的贯通和应用,在于台词互动的趣味水准。
一个现象可以揭示以点带面的问题:我们没有杰出的行业剧,或许是因为,身处其中的编剧者、拍摄者、制作者、运营者,对剧中人物的命运解读和职业心理分析,缺乏一种让受众真正认同的转码翻译能力。
有灵魂的剧本一定可以找到最正确的落地执行,互联网时代,创作者们尽量不要被数据思维驱动,但却要像产品经理一样,考虑到剧作的功能语境和表达技巧,尤其是与现实的连接感。讲故事的人,可以平移和对位任何时代有意思的热点,也会在普世情感中,发掘出无穷的温暖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