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唐高祖的儿子。唐高祖去世后,李世民成为唐朝新任继承人,即唐太宗。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卒于公元649年,共享年五十二岁。李世民在青年时期就跟随父亲李渊从军,曾经率领军队到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后来,父亲李渊带兵起义,李世民帮助父亲打天下,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封他为尚书令等职。后来,晋升为秦王,李世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先后讨伐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军阀,为建立唐朝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上,与李世民相关的大事件之一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听从手下谋士的意见,在玄武门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并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一网打尽。后来,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玄武门之变爆发不久之后,唐高祖就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逐步走向开明。
李世民登基后,在处理政事问题上悉心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贞观年间,因为李世民虚心纳谏,劝课农桑等措施,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内外一片安定祥和。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在治理边疆问题上,李世民设立安西四镇,保障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得到了百姓们的称颂。
李世民开启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李世民兄弟最后结局如何
李世民共有二十一位兄弟,即: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懿、李元轨、李凤、李元庆、李元裕、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
唐代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让李世民获取了皇太子之位,但是李世民也由此事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儒学后人批判的对象。
李渊起义对抗隋朝,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三兄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李渊建立唐代政权后,李世民征战南北,为扩充唐朝的领土做出卓越的贡献。当初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主意,李渊曾许诺,如果起义成功,就会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李渊建立唐朝政权后,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渊优柔寡断的立储态度,引来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厮杀。李元吉支持李建成,俩人敌对李世民。李世民凯旋归来后,李建成担心李世民“功高盖主”,会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屡次和李元吉陷害李世民。
李渊知道三兄弟有很大的矛盾,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不想因为偏爱某一个儿子,而引来其他儿子的猜忌和陷害。李渊决定召见三位儿子,李世民知道此次前去必定充满了危机。在门下客房玄龄和尉迟德等人的支持下,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李世民率先在玄武门进行了埋伏,他早早收买了李建成部下的将领常何。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之后,李世民向他们发射弓箭,随后李元吉上前抢夺李世民的弓箭,拿着弓弦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此时尉迟敬德从后方进攻,发射弓箭将李元吉射死。太子率兵和李世民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尉迟敬德提着李元吉的人头来到了城头之上,这下双方停止了战斗,随后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
李世民贞观之治大纪事
李世民登基后,改国号为贞观,期间治理国家的政策,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在唐高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任用贤能,安定国内外环境,促进唐朝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发展。通过唐太宗治理国家措施,唐朝逐步走向繁荣,后人在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作为时,认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社会中期的繁荣。
因为隋末战争的缘故,唐朝人口不到三百户,为了兴旺人丁,唐太宗决定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除此之外,他亲眼见证隋朝的灭亡时因为朝廷的腐败,为了汲取经验,唐太宗一直虚怀若谷,励精图治,积极听取朝中大臣们的意见。经过一系列的稳定措施,社会各方面逐步呈现回升趋势。
在政事上,李世民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并且倡导朝廷政治的清明。唐太宗曾经派遣房玄龄和李靖等朝中重臣考核各地官员的业绩,在全国范围内巡察,整顿风评。唐太宗亲自选拔地方官,并且将他们的功劳和过失写在宫中屏风上,确保政治上的清明。除此之外,唐太宗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要轮流值班,以便朝廷即时召见。
在军事上,李世民派遣李靖到塞北平定突厥,在李世民的军事战略之下,突厥被唐朝所灭。这一战让西域各国的首领记住了唐太宗李世民,此后尊称他为“天可汗”。唐朝建立之初,常常会受到少数民族的侵犯,尤其以突厥为最盛。当时,突厥首领率兵进攻长安,成为威胁唐朝统治和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唐太宗在位年间,加强了对经济和军事的建设,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得以增长,唐太宗的政权就得以稳固,此时他有能力应对前来进攻的突厥族。在政策上,唐太宗实行招安和怀柔政策,唐太宗不提倡使用武力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唐太宗推行友善和谐相处原则,和吐谷浑和突厥实行友好往来政策。唐太宗这一做法,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他们派遣使者来到长安,和唐朝友好往来。唐太宗这一怀柔政策进一步稳定了唐朝的政权统治和社会安定。
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胁,北有突厥的侵袭,尤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突厥武装曾直逼唐廷首都长安(今西安)的近郊,成为当时的主要威胁。李世民即位后,经过三、四年的认真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好转,政权得到一定的巩固,便对突厥的骚扰从防御转入反击。[24]但是同时对它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经济上,唐太宗重视农业的发展,并且减少了农民的赋税,让百姓能安定生产生活。对于商业,唐太宗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在政策的鼓动之下,各地商品经济逐渐萌芽和发展,推动了唐朝经济发展。
在外交上,唐太宗积极和其他国家展开友好外交政策,使国内外保持密切频繁的联系。促进了唐朝和印度、吐蕃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
文化上,唐太宗重视教育的发展,他在唐朝首都设立弘文馆,欢迎各地学子来此交流。唐太宗酷爱书法和诗歌,在他的推动下,唐朝文化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众所周知的唐朝诗歌,在唐太宗年间,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萌芽和发展。唐太宗喜欢作诗,在他的影响下,想进入仕途的学子们纷纷提高自己在书法和诗歌上的造诣。
李世民的皇后是谁
李世民的皇后为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便没有再立皇后。李世民十五岁的时候,就和长孙氏喜结良缘。此后,李世民和长孙氏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长孙皇后是隋朝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皇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此后,长孙皇后被舅父收养,在她13岁的时候,嫁给了李世民。和李世民成婚后,长孙皇后勤俭节约,深明大义,深受家人的称赞。大概是因为父亲常年征战的缘故,长孙皇后特别支持和理解李世民,有时候还会和他探讨军事上的策略,长孙皇后知书达理,为李世民排忧解难,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贤内助。李世民一生娶了很多位妻子,长孙皇后贤淑恭谨,为李世民打理好后宫事宜。
后来,长孙皇后为了李世民,向李渊争取对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长孙皇后亲自慰劳将要出战的士兵,为他们加油鼓劲。626年,李世民成功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同党,而后被李渊立为皇太子。同年,长孙皇后被立为皇太子妃,李世民登基后,立为皇后。长孙皇后是一国之母,她品行端正,以自己的举动来约束他人。常常借古喻今提醒李世民在政治上的失误,并且极力向唐太宗推荐有才之士。和李世民结婚后,长孙皇后先后生下三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四女为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终年三十六岁,谥号为文德顺圣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字什么
关于李世民字什么,没有相关的记载。李世民在18岁之前就跟随父亲行军作战,李世民率领军队跟随父亲直进关中。不到几个月便拿下了长安。李渊拥护杨侑为皇帝,杨侑随即加封李渊为唐王,李建成为王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将隋炀帝杀死,李渊在五月份的时候称帝,改国号为唐。并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被李渊受封为秦王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之后一直率兵征战南北,为开拓唐朝的疆土努力。在他二十岁时,是否举行了弱冠之礼,成为了一个未知数。即使李世民举行了弱冠之礼,父亲为他取了“字”,但是对于地位比他低的朝中大臣和黎民百姓来说,也没有称呼他“字”的机会。当时,比秦王李世民身份高的只有唐高祖李渊和太子李建成,父子俩人可以称呼李世民为“二郎”,其他人只能称呼李世民为“殿下”或者“秦王殿下”。久而久之,大家只记得秦王就是李世民,慢慢地就淡忘了他的“字”。后来,在看李世民的简介时,只有他的名字和出生详情,却没有关于他“字”的记载。
古人在称呼方面有很多的礼仪。比如当上皇帝后,任何人都不可以直呼皇帝的名字。更有甚者,帝王的名字要避讳,在诗书作品之中不能有所提及。李世民登基后,对于称呼方面比较开明,他下诏说明:“世民”两个字如果没有连起来用在作品中,就没有多大的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是什么民族
李世民是具有鲜卑族血统的汉族人。根据二十四史记载,李世民的父系是汉族,拥有汉族正宗血统,他的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大将。
随后,李虎的儿子和鲜卑人孤独信的女儿成婚生下了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李渊到了成婚年纪后,娶了鲜卑族人窦氏,随后窦氏生下李世民。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李世民鲜卑族血统会大一些,由于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后人就认为他的汉族人。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将鲜卑族的姓氏汉化,并且允许汉族和少数民族通婚。李世民的母亲为为胡姓,后来改为窦姓。除此之外,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也为鲜卑族人。从上述可以得知,李世民有鲜卑族血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家族已经被汉化了,生活习惯都和汉人一样。
或许因为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骁勇善战,在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奋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曾经成功应对抗突厥人的进攻。随后,在李世民的劝说下,父亲李渊决定出兵讨伐隋朝。李世民被父亲授予重职,统帅右三军,李世民率兵进攻长安,一举灭掉了隋朝。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封李世民为右元帅,让他率兵四处征战,扩充唐朝的疆土。他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