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本转载文章(身份证:边书邦)
一、世纪初影视剧产业面临的困境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引进软广告和企业赞助商创立中国影视剧盈利模式后,影视剧的经济效果不断扩大,在影视剧供不应求的时刻突破了50%的收视率业绩,吸引广告主蜂拥而至,创造惊人的利润效率,为现代室内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然而,高收入则吸引大量非专业人士投入中国影视剧市场,制作量提升却没有带动中国影视剧质的进步,在商业的利益驱动下,许多影视剧就在赶工的情况下完成,曾有影视剧创下以38天赶拍30集的“神速”,短视近利的市场炒作行为,使跟风现象层出不穷,影视剧呈现类型化发展,另一个层面则彰显了中国影视剧在大量需求下,产生的“剧本荒”。
好剧本难寻,使制作公司纷纷寻求从经典名著、历史故事和小说中改编剧本的可能性,80、90年代具备“四好”的中国小说和香港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为改编的最大热门,《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这两部90年代经典的影视剧,其原著小说便是出自中国作家王朔之手,此外如苏童和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都曾被改编为影视剧。
步入21世纪后的中国影视剧产业,许多问题开始渐渐逐渐突显。看似蓬勃发展的中国影视剧市场光芒之下,隐藏了许多可能造成中国影视剧市场泡沫化的危机。大量资本投入影视剧生产,但电视台购剧预算却不可能无穷上涨,90年代末期,中国影视剧市场就已开始出现成本回收困难的窘境,中国影视剧市场多采制播分离的交易方式,影视制作公司最重要的收入就来自于向电视台兜售影视剧播映权,但当时仅两成比例的影视剧能够赚钱,两成持平,其余六成在官方资本的支持下,全是亏本或不计。
每年电视台购片预算不超过40亿元,1.3万集影视剧的制作成本最低也要50亿,等同约十亿投资额有去无回,令影视剧市场像股市般,充满风险。
2006年,中国影视剧年制量达到500部共13847集,已然晋身世界影视剧消费和生产大国,每年约投入近百亿的资金进行影视剧生产,然而电视台的购买力却只在70亿上下,供过于求的现象,使大多数中国影视剧成为文化垃圾。
2006年,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曾透漏,是年中国影视剧产量为13840集,需求量为7000集,只有总产量25%的影视剧能以正常价格销售,而这种情形更是自2002年起便是如此;
2010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影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36部14,685集,中国虽由此位列世界影视剧生产第一大国,但真正能在电视台播出的影视剧仅8000集左右,进入黄金档期的仅约3000集,更只有六百集左右能够成为热播剧,能够赚钱或持平的影视剧仅占总产出量的三分之一。
制播不平衡的情况仍在持续中,每年有近四成比例的影视剧成为文化垃圾。供过于求的现象让中国影视剧资源产生惊人的浪费。即便在网络播映平台加入影视剧市场竞争后,曾经出现短暂的高片酬现象,但并没有成为常态,随着新媒体科技支撑影视制作成本近三成比例,2011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成本上看百亿元,交易总额却只有80亿元左右,成本与收益的差距仍在逐步扩大。
中国国产影视剧在海外市场更是屡屡碰壁,海外市场的交易价格几乎二十年来从未增涨,除了古装剧在亚洲市场颇为吃香外,在欧美市场更是寸步难行。
二、编剧边缘化,内容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大量行业外资金进入影视剧生产行业,影视剧生产数量提升,导致影视剧生产过程中部分稀缺资源价格迅速上涨,如一线演员、著名导演和编剧的报酬成倍增长。
90年代象征中国影视剧走向市场化的《渴望》拍摄之时,演员片酬每集数百元起跳,短短几年后,演员片酬最高的纪录就提升至3万元,2004年起,仅明星片酬就达到总成本的60%以上,影视剧的制作费用较以往提高了两成多,更有人将片酬高涨的现象,与产能过剩、好剧难寻,并列为中国影视剧市场的三大隐忧。非专业人士进入影视剧市场,亦使影视剧成本控制力下降,亦导致影视剧整体成本普遍提升。
然而,高片酬并没有为影视制作品质有所建树,影视制作成本飞涨,但在中国,制作方在总利润中仅占6%以下份额,而且仍被媒体持续挤压,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影视制作企业却必须庞大的市场风险,在资金缺乏和利润微薄的原因下,不得不想方设法缩减预算控制生产成本,剧本生产成本就成为制作单位压缩成本的下手对象。
在中国,除了少数以具名气的编剧,能够拥有和演员、导演等高的酬劳待遇,其余的编剧在创作上的自主性很少,从投资方、制片人到导演,都可以对剧本创作指手画脚。
编剧王海鸽曾经透漏中国编剧的困境就在于,导演和投资者总是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若是成功了,就是他们的胜利,若是失败了,“一切就都是剧本太差的问题”。
宁财神十年前便说过,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编剧就有如“小媳妇”。
在创作过程中没有自主性,投射的是中国影视剧生产线上一个相当诡异的现象,剧本为一剧之本,剧本的创作者地位却不高,任凭非专业人士左右,“命题作文”式的剧本创作,正是将编剧视为机械生产而非艺术创作的实例;除此之外,为压低制作成本,中国影视剧制作人甚至会以低价雇用大学生来进行集体创作,形成编剧良莠不齐的现况,收入呈现偏低的状况。
一部影视剧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的质量,剧本策划和拍摄阶段是其价值链上非常重要的阶段,直接影响着“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然而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影视剧剧本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命题作文”,即公司确定一个主题让编剧创作;
二是编剧送来现成的剧本。
“命题作文”式的剧本创作,其实反映的就是在成本回困难的窘境下,制作公司风险管控的思维。影视剧产业本就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性,走过高投资报酬率时代,在成本回收困难的情况下,重新翻拍过去的经典剧码和追随市场走向,拍摄大量类型化影视剧就成了最保险的作法;于是80年代备受好评的经典名著改编影视剧。
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在二十一世纪重围电视荧光幕,金庸的系列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更在短短五年内两度翻拍;此外,曾造成收视轰动的清宫、武侠、现实和谍战题材,清宫剧则有《少年天子》系列、《孝庄密使》等,题材重覆率极高。
这种“命题作文”式的剧本创作严重扼杀中国编剧的创造力,而在原创剧本方面,却又因大量“外行人”因利驱使进入编剧、产业对编剧职责的轻视、少数知名编剧漫天喊价等因素,生产力受限而普遍表现不佳,无法与外剧相抗衡,因此甚至出现将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的外来剧进行改编,翻拍成为国产影视剧的做法,模仿、抄袭更是不计其数,创造力严重不足。
三、网络小说引发的影视改编浪潮
长期的内容资源匮乏导致从2004年开始,网络小说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在中国影视产业界中掀起一波网络小说改编的浪潮,例如
2004改编自蔡骏《诅咒》的《魂断楼兰》;
2005年由《你说你哪里敏感》改编的《一言为定》、《亮剑》、《我的功夫女友》;
2006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像天真的女孩投降》、《爱上单眼皮男生》;
2007年《谈谈心恋恋爱》、《双面胶》,到了后期,又有《千山暮雪》、《泡沫之夏》、《倾世皇妃》、《佳期如梦》、《美人心计》等影视剧改编自网络小说。
这些作品因剧本本身就挟带着高人气,渐渐地使影视产业注意到网络小说与影视产业结合的可能性。
2012年10月,盛大文学以《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为名,在北京招开论坛。根据盛大文学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盛大文学售出的版权作品共651部,其中影视改编版权部分共售出74部,而2012年仅一到九月就已售出75部小说的影视改编版权。
但自从2012年8月广电总局发表不提倡网络小说改编的通告之后,2013年的小说改编数量大为减少,但随着2014年各家广为宣扬的泛娱乐策略,影视改编热度又重新回升,其中依然以起点中文网为主要来源,除《择天记》为腾讯出产外,《火爆天王》、《超级教师》、《斗罗大陆》等作品都来源于起点作家。
对影视剧产业而言,培养编剧体系是必须长远规划且缓不济急的方式,且优秀的编剧创作耗时和传统作品缺乏,使拥有庞大内容资源的网络小说,成了最佳了合作对象,几乎每家影视制作公司都有专属的网络文学平台窗口,例如改编《步步惊心》造成轰动的唐人影视公司,和图书出版社没有固定的合作关系,却和网络文学产业龙头盛大文学有固定联系,唐人影视的剧本库中,有30%-40%是来自网络小说。
也有员工专责挑选合适的网络小说以进行改编。然而,并非所有的网络小说都具有改编的潜力,有评论指出:
“网络小说虽然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本身就具有改编的潜质,但也要分题材,其中大量暴力、敏感的题材,以及动辄上百万字的写作都给改编带来困难”。
含有过于科幻的情节或是故事内容过于庞大的网络小说,亦不适合改编,《小说阅读网》主编戴日强曾在谈论盛大文学如何向影视公司推荐作品时指出,直指改编时需考量作品的“可操作性”,主要原因就在于,需动用繁杂的电脑动画技术,容易导致摄制成本飙高,连带使投资风险骤升。
因此,在原创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生产模式中,便出现了以特定文类为主流的现象。文类的使用在具有高风险特性的文化产业,有着降低生产出失败作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推销后续作品的版权交易,因为特定文类的网络小说,其题材在改编成某些不同型态的娱乐内容时,适应性显得特别高,很容易可以对应不同市场的需求。
例如奇幻、玄幻与游戏类小说,特别适合改作成线上游戏;而都市言情、青春和古装宫廷的历史类作品,则特别适合改编成影视剧。
改编成影视的网络小说中,现代都市(异能、婚恋)类、古代言情类、军事类三大题材的作品位元列前三位元,历史类、玄幻类作品分别排行第四、五位。
整体而言,以爱情为主轴的剧本一向是影视剧市场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且因市场接受度、拍摄成本(包括拍摄费用和拍摄技术等)和投资考量,在原创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趋势上,仍以都会言情、宫廷历史和家庭伦理三类为主;
以时装进行拍摄的都会言情和家庭伦理类不仅市场接受度高,拍摄成本较古装剧来的低廉,因此备受影视公司喜爱;
而以古装拍摄的宫廷历史类虽然拍摄成本普遍较时装剧来的高出许多,但在影视产业大量兴建影视城,不仅带动古装剧的拍摄风潮,场租成本远比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台湾等地剧组须跨海拍摄来的便宜,同时在服装、道具等相关产业的发达下,拍摄效果亦佳,不仅在本土市场的接受度高,在海外版权销售上更是无往不利,经济效益颇大。
加上90年代以来台湾、香港等地影视公司为降低生产压力纷纷前往中国寻求以“合拍剧”的形式拍摄古装片,刺激中国影视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宫廷历史剧不仅是中国原创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主要文类,更是中国影视产业的主力剧种。
这也是适合改编的网络小说中,多为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和古装宫廷三类的缘故。这三类同时也是近年来中国影视剧上的主流剧种。而这两年来盛大更是开放版权合作的门槛,并向各影视制作公司和导演、演员等个人主动推送资讯,也显示版权内容提供方已一改之前坐等买家的方式,变为主动出击。
某些特定文类的网络小说不单是现代人喜欢的类型,更有非常好的改编适应性,改编难度小,戏剧化程度高,冲突激烈,天生就具备了影视改编的良好潜质,对于制作单位和影视投资方来说是最好不过的素材,如“宫廷”、“宅门”、“都市家庭”、“情感”等题材即是如此。
不过,除了市场接受度、拍摄成本和投资考量外,如前所述,依照中国现行法令,中国影视剧在制作过程中,仍受官方管控,除依常态法规须提报通过审核外,不时又以“限娱令”为名,左右中国影视剧产业生态发展,故长久以来业界已有“趋吉避凶”的观念,在选取网络小说改编时,题材方面有其特定偏好与受限性。
四、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市场优势
影视剧经常自文学作品中取材,文学形式很多种,包含散文、小说、戏曲等等,而其中就属小说是最频繁被改编为影视剧的类型;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连结,自影视剧发展的初始便开始了,然而小说和影视制品的连结,早在影视剧之前,发展近百余年的电影也常依据小说进行改编,可以看出小说和影视制品的密切关连性。
1985年,金庸小说改编而成的《射雕英雄传》在中国热播,使金庸声名远播,直接催生了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对影视剧这一特殊媒介的高度关注,1990年中国第一部室内的影视剧《渴望》便是改编自作家王朔长篇小说《渴望》,在当时创下中国影视剧收视空前纪录。
此后大量文学小说被编成为影视作品,留下许多经典之作,电影方面有如苏童《大红灯笼高高挂》、莫言《红高粱》等,影视剧方面则有王朔《渴望》、钱钟书《围城》等等,因而被喻为是中国影视产业史上第一波小说改编影视的热潮。
如今,中国影视产业则迎来第二波小说改编影视剧的浪潮,不同的是,这次网络小说取代传统文学,成为改编的大热门。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具有以下的优势:
1、改编难度小,减少制作负担
传统小说提供影视剧成长的养分,但是投资过大,拍摄周期过长,加上经典名著的神圣性,对导演和编剧而言,改编传统文学须背负沉重的文化使命;相较之下,网络媒体使创作的门槛降低,成为大众狂欢的自由广场,使草根大众有了挑战艺术菁英的机会,因而消解崇高、颠覆权威的精神成为网络世界的特色之一,改编网络小说自然较不用背负受消费者批评污蔑神圣的风险。
此外,网络小说中充满视觉化意象,且更强调故事的曲折和冲突性,便于改编为剧本,加上网络写手多会加入编剧的工作,对制作团队而言,减轻不少负担。
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天生就有着许多共同点:情节发展、场景设置,甚至故事情节本身都很相似,这可能是起因很多网络写手在写作过程中,会自觉地想要提高小说的戏剧化程度,而最快捷方式就是借鉴当时比较流行的热播影视剧,并从中得到灵感;此外,因为读者处在互联网的强刺激环境下,时刻都可能分心,促此网络小说为吸引住读者,其情节必须密集、故事推进必须极快,几乎几章就得有一个分悬念,十几章就得有一个小高潮,这样的叙事特色,与影视剧以连续剧方式推进剧情的叙事结构颇为类似,在改编上的难度自然较小。
2、资源互补,扩充影视剧取材的深度和广度
在影视剧产业中,作为产业最上游的剧本成短缺情形,一直是制约影视剧发展的瓶颈,再加上随着影视剧商业利益突显,市场弥漫着浮躁投资气氛,影视剧制作周期短,对剧本的需求量又大又急,但编剧创作平均得花一年的时间,精致的剧本甚至得花上三年,耗工且费。
从网络小说中取材进行改编,除了能够吸纳网络小说的原创内容,改善了过去取材跟风严重,原创性贫乏的问题,除了能达到资源互补、“一源多用”的目的外,网络小说所触及的社会层面更广、更近且速度更快,能够有效拓宽影视剧的取材广度和深度而言,同时给予影视剧制作方更多样化的剧本进行挑选。
3、买版权送人气
因为写作门槛低,写手众多,网络小说改编的价格相对于专业的、已经享有盛名的编剧、作家来说是较低的,一部知名度中等的网络小说,版权费在20万元到50万元之间,仅相当于一部热播影视剧一集的价格,相比之下网络小说的性价比高,对于近年来拍摄成本上升、演员片酬大幅度提高的现状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救星,所节省下来的剧本成本就能被利用到其他制作作领域,提升拍摄水准;而网络小说所累积的高人气,对具高风险特性的影视剧产业而言,亦是一种收视的保障,收视率不仅较其他影视剧来的高,重播率也高。
此外,网络作品是互动模式下的产物,以点击率作为读者对作品的肯定,每一次点击背后都有一双关注的眼睛,而盛大文学每日点击率次数达到五亿,点击率所代表的人气足以形成注意力经济,正是当前影视剧最孜孜以求的市场。这种简单、直接的逐利动机,将影视剧制作公司引入网络小说的领域淘金。
可以想见,影视制作者希望借网络小说名气拉抬收视率,因为网络小说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等同进行了免费的前导宣传。借由网络小说的高知名度,还可以提高制作方对演员的议价能力;在供需法则下,有好的剧本,自然更有利于吸引优秀演员加入,在演员片酬居高不下的现状下,以网络为小说为基底的优质剧本成为制作的第一道保障和吸引明星加盟的筹码,也正因为如此,盛大新丽的产量并不高,平均每年只生产6部影视剧,电影则控制在2部。
4、创作上更贴近市场需求
影视剧是大众化、通俗化的娱乐产品,观众人数众多,因此更要考量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心理接受能力。传统小说主要诉求的对像是教育程度较高的小众市场,在审美观上与影视剧观众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相对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因为写手的身分芜杂,或想像力丰富,或对生活有独到见解,都使网络小说内容相较于传统小说更具鲜活性,对社会问题也更具敏锐关注,人物性格和语言使用,或多或少都须参杂幽默诙谐的特性,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能反映当代流行文化。
此外,网络写手常因为非出身于正统文学培训体系,缺乏专业的写作训练而为传统文坛所排斥,但正因为如此,来自各领域的写手以自身着专业知识,写出第一手现实生活纪录。因此,网络小说靠着广泛的社会层面接触、写作速度快,有效拓宽了影视剧的取材广度和深度。
《双面胶》为例,该剧是在传统家庭伦理文类下,辅以双薪家庭、城乡差距等社会议题造成收视轰动。继承《双面胶》带来的热潮,另一部来自同一写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蜗居》,再度成为争议的焦点,其内容虽已都会情感为主轴,但借其深刻而犀利的笔法,自房奴议题,引出贫富差距过大、金钱欲望甚至是贪污等敏感话题,播出后迅速造成轰动,尽管当局企图以重审遏阻,造成影视剧停播,但该剧仍借由网络视频的方式在网友间广为流传,成为当年度最受热议的影视剧。
在迎合市场需求下,内容娱乐性强就成为网络小说的特征之一,比起专业编剧在家闭门造车,这种开放式的创作更贴近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满足不同族群的阅读口味。再者,因为中国影视剧主要收视群众以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为主,因此在挑选改编对象时,多会以女性观众为出发点,改编爱情、家庭伦理这类为主的网络小说。
【版权声明】:本文系独家原创,如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金牌制作人”,标注作者和微信号,并在“阅读原文”中加入所转载的原文链接。
——投稿或商务合作——
请联系微信:wg
投稿邮箱:jinpaizhizuoren@126.com